古风悠悠:民脂民膏,安可多用?( 外七篇)

秦自省


【正见网2010年09月10日】

一、忽必烈的“示俭草”

元世祖忽必烈,常常想着太祖成吉思汗开创基业的艰难,就让人从太祖居住过的地方,取来一株青草,放在花盆中养活,端放在宫殿前红色的石阶上,称为“示俭草”。

用这种方式,提醒、教育子孙后代:一定要勤俭节约。

二、 罪大,何有功德?

南朝宋时,虞愿(人名)担任散骑常侍,为人正直,讲话实事求是,不怕得罪人。

宋明帝在不久前,建起了湘宫寺,耗资非常多。接着,又要建十层高的庄严刹(刹读诧,意为佛寺或佛塔),因为不易建立,就分成两刹,每刹高五层。宋明帝对虞愿说:“你到过湘宫寺吗?我建的这个寺院,的确是功德无量。”虞愿回答说:“皇上建湘宫寺,花的都是老百姓卖妻卖儿女的钱。如果佛能明了这些,就会十分忧愁的。罪过这么大,还有什么功德可言呢?” 讲得宋明帝哑口无言。

三、民脂民膏,安可多用?

王旦是北宋大臣,官职显贵。每次家里人要给他祝寿,他就立即制止。问起原因,王旦说:“我家目前的状况,已经够优厚了,如果再铺张浪费,就会使我增加许多不安。那还有什么值得庆贺呢?”

他每次受到皇上的赏赐,都被家里人当作展览品,放置在大庭上,以显光荣。王旦就闭着眼睛叹息说:“民脂民膏,安可多用?(意思是:老百姓用血汗生产出的物质财富,怎么能用得太多呢?)”

当他看见家人穿着朴素时,就感叹说:“我们家朴素的习惯,历来就是这样。”所以,家里人有稍许华丽一点的衣服,就只能在自己屋内穿,不敢让王旦看见,以免受到责怪。

四、常穿旧鞋

南齐时,虞玩之(人名)担任少府,穿着木头鞋,铺着自家编的席子。

齐高帝萧道成取过鞋子来看,发现断处竟是芒草接着。虞玩之说:“刚刚做官的时候,买的这双鞋子,已经穿了有三十年了。”

齐高帝赏赐给他新鞋子,虞玩之不接受,并说:“故旧之物,犹如故友,值得留恋,实在不忍心抛弃。”

五、人不知其为三公

南朝宋废帝刘子业,赏赐沈庆之几案和拐杖,还给他漂亮的马车。但是,沈庆之每次入朝见皇上,都是乘坐原来的旧车。他在田园行走,也不带随从,碰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位至三公。

沈庆之曾说:“我每次在田园漫步,有人陪伴,加上马就成三个。如果无人陪伴,我加上马便是二个,我乘那样豪华的马车,往哪儿去啊? 其实没必要。”

所以皇上赏给他的几案和拐杖,还有漂亮的马车,他都执意不用。

六、口腹之欲,须有节制

北宋时,李若谷做长社(今河南长葛县)县令,每天在墙壁上,悬挂一百文钱,用完为止。

苏东坡被贬官到齐安(今广东恩平县北),每天花费不超过一百五十钱,用不完的钱,就用竹筒贮存起来,送给穷人。

苏东坡曾经说:“吃喝的诱惑,怎么能穷尽呢?经常节俭,也是珍惜幸福、延年益寿的好办法。”

七、 富贵不忘贫贱时

郑亨仲每天拿几十钱,悬挂在墙壁上,还有辣椒、肉桂、大葱和姜,各大约一、二钱。郑亨仲说:“我平素贫苦,到晚年中了進士,稍稍获得一些宽慰,稍不留意,就会造成一些祸患。我学习了张九成的修身养生方法,常常回忆旧时俭朴的生活,作为激励,才能使人保持永久的平和。”

八、神奇的碗

巴东郡(今四川奉节县东)有一个和尚,得到一个青磁碗,带回寺院,折株花,放在碗里,供奉在佛像前,第二天碗中满是鲜花;又放一些大米,经一夜后,碗中米也满了;進而,在碗中放点钱和银子,第二天,碗里便装满了银钱。从此这个寺院,便富裕起来。大家的生活好了,但这位和尚,却依旧很俭朴。不久,他当上了寺院主持。

后来,这位主持年岁大了,有一天,他把碗取出来,投到大江里,徒弟们深感意外。

这位寺院主持,对徒弟们说:“你们能够认真地对待它吗?抛弃它,是为了不让你们增加罪过,以便精進的修行。”

(以上均椐郑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