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竹”之为物

紫?


【正见网2010年09月23日】

由郑燮的题竹诗谈起

郑板桥在山东范县的政绩很好,后来被调往潍县,他上任没多久,就发生了饥荒,灾情非常惨重。他在“逃荒行”中,曾描述当时悲惨的景象:

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绵长路。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天荒虎不饥,贮人伺严阻。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

郑板桥看到百姓生活无法温饱,不待向朝廷请示,就毅然决然的自行开官仓,济赈放粮,并且指责官府贪污,结果因此丢了乌纱帽,离开潍县。临别之际,他曾画竹送给潍县的士绅,并在画上题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鱼竿

(丢去乌纱帽,不再做官。行囊空空,两袖清风。让我画一枝清瘦的竹子,在秋风萧瑟的江上,姑且当作鱼竿来用吧。)

郑板桥还有题“竹石”一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在青山上的竹子,把根深扎在破裂的岩石之中,死命咬定,毫不放松,因此根基牢固。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什么东西南北方向的飓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也不能使它有丝毫的屈服和动摇。)

自古以竹明志 以竹制笔

古往今来,喜欢竹子的人很多。许多人栽竹、养竹、画竹、咏竹,而且深谙竹韵,能够听竹、懂竹的骚人墨客更不少。他们欣赏竹枝的挺拔俊秀、赞美竹节的直立中空,那象征着读书人高尚的节操、永不屈服的志气与面对困境时的决心。

那毛笔的笔管以竹制最普遍、最常见。竹,虽无梅的俏姿,菊的孤芳,兰的出尘,松的雄伟。然而,竹的高节心虚,正直的性格和婆娑姿态,惹人喜爱,受人赞颂,又兼之随处可见,因此勤快的古人将其作为毛笔笔管,不仅喜竹之直圆外形,更爱竹之深厚内涵也许透过那中空的直节,能上达天听,和宇宙沟通联系哪!

看来竹之为物,从先民的普遍钟爱与随手利用上,能得出个结论:“天人合一”的神传先天观念,使得中土子民在宇宙洪荒,两气浑沌初始,就开启了与地上万物相辅相成、相依相恃的進化发展路程。由一些古籍史料中,咱们可以略窥史前时期“竹”之堂奥。

古籍史料

《说文》曰:竹,冬生草,象形,下者笞箬也。凡竹之属皆从竹。

《尚书》曰:扬州,厥贡筱;荆州,厥贡惟枯。(孔安国注曰:筱,竹箭,大竹,美竹也。出云梦之泽。三国常致贡之,其名天下称善。)

《周官》曰:孤竹之管,孙竹之管,阴竹之管。(郑玄注曰:孤竹,竹特生者;孙竹,枝根之未生者;阴竹,生山北者。)

《河图》曰:少室之山,大竹堪为甑器。《汉书》曰:秦地有杜竹林,号陆海也。

谢灵运《晋书》曰:元康二年,巴西界竹生花,紫色,结实如麦。

《山海经》曰:卫邱山南,帝俊(郭璞曰:俊,舜字假借音。)竹林在焉,大可为舟。(言舜林中竹,一节则可以为船。)

戴凯之《竹谱》曰:竹之别类有六十一焉。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有箭竹,节间三尺,坚劲中为矢;亦皆堪为矢箭,大者为笔;钟龙竹,伶伦所伐也。

《广志》曰:云母竹,大竹也;离竹,细而多刺也;思竹,堪作笛;曼竹,皮青,内白如雪,软韧可为索;汉竹,大者一节受一斛,小者数升;利竹,蔓生,实中坚韧。

《本草》曰:竹叶一名升斤,竹花一名草花。《尔雅》又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罗浮山记》曰:邛竹,本出邛山,张骞西至大夏所见也。而此山左右时有之,乡老多以为杖。

综合整理

仓颉造字时,“竹”就是象形字,因此,凡是属于竹制或与竹有关的种种事、物,造字时都从“竹”,也就是说皆归于“竹”为部首。例如《河图》记载:少室之山,大竹堪为甑器。(甑:煮东西的瓦器或蒸东西的无底桶。)

《尚书》里提到“筱”,指的是:竹箭、大竹、美竹。出产于云梦之泽。边陲之国常以此進贡,其美善之名扬于天下。(云梦泽,又称云梦大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汉水间一带地区,为古代云梦大泽的湖底。地势低,湖群密布,水道纷歧,灌溉非常便利,为富庶的鱼米之乡。)

竹之型态特殊、与众不同者谓之孤竹;旁枝歧根尚未滋生者谓之孙竹;生长于山北者谓之阴竹;元康二年,巴西界竹生花,紫色,结实如麦;《山海经》里还说,帝舜林中之竹,一节就可以制船哪。《汉书》有:秦地有杜竹林,广袤无垠,一眼望去,号称“陆海”。

竹的类别,自古以来就有六十一种之多,《竹谱》记载:桂竹,甚毒,伤人必死;箭竹,每节间隔三尺,坚劲中空,可制为矢;也都可制成矢箭,大者甚至制为笔;而钟龙竹,则是伶伦所采伐者也。(伶伦,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音乐人物,亦作泠伦。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

《广志》内又有这种说法:云母竹,大竹也;离竹,细而多刺也;思竹,堪作笛;曼竹,皮青,内白如雪,软韧可制成绳索;汉竹,大者一节受一斛,小者数升;利竹,蔓生,实中坚韧。《罗浮山记》谈到:邛竹,本出邛山,张骞西至大夏所见也,而此山左右时有发现,乡老多以此竹制成手杖。《尔雅》又讲: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

竹为多年生木本科植物,干直,中空有节,嫩芽叫笋,可食。笋壳叫“箨”(音拓)可做“笠子”。而竹之最下品者,即是“笞”(音痴)、“箬”(音若)。所谓笞,是旧时打板子的刑罚,为“五刑”之一,用竹板打。而“箬”(也作“箬”)是一种竹名,叶长而阔,可包粽子。“箬笠”就是用箬做的斗笠、帽子。

《本草》有:竹叶一名升斤,竹花一名草花。竹子开花的周期颇长,通常为数十年到上百年不等,大部分竹类开的花皆为枯草般的色泽,形如稻穗状。已知高黎贡山的针麻竹有鲜艳的红色花。

由于竹子的种类不同,开花周期长短也不一样,有的甚至长达百年才开花,如桂竹需要120年才开花。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群蕊竹、线痕?竹,一年左右开一次花;而唐竹、孝顺竹,则开花无规律性。正是因为竹子开花比较少见,并且在开花后绿叶凋零,枝干枯萎,成批的死去,所以有人认为竹子开花是“不祥之兆”。

其实,竹子开花在我国古书中早有记载。《山海经》中这样写道:“竹六十年一易(易即更换的意思)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果实掉落之后又再生长)。”《晋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晋惠帝元康二年,草、竹皆结子如麦,又二年春,巴西群竹生花。”

“竹”又为古时八音中之一音。用竹制成的乐器,箫、管、笛、笙皆是。

古代没有纸,将竹削成片,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如“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后汉书 蔡伦传》

古籍中与竹相关的事例

《丹阳记》里有此一说:江宁县南二十里的慈母山,临江的一侧,危石积叠,生产箫管竹,王褒《洞箫赋》所描述的即此。其竹浑圆细致,异于其它地方所产,于是伶伦采此竹制成乐器。此后就唯有此竿(竿即竹)弥足珍贵,获得人们青睐,故历代常供给乐府,俗呼曰鼓吹山。当时戍守该地的官兵,常禁止外人随便采之。

《吕氏春秋・古乐》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的一段记载:说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着“雄鸣为六”,是6个阳律,“雌鸣亦六”,是6个阴吕。《古乐》篇还记载了伶伦制乐的传说。记载中对黄帝以前氏族社会的乐舞,只列其内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称,此后,自伶伦作《咸池》起,始有专用乐名。

王子年《拾遗记》说:蓬莱有浮筠之竿,叶青茎紫,子如大珠。有青鸾(鸟名)群集其上栖息,下有砂砾,细如粉。暴风吹至,竹条翻飞起舞,拂动细砂,如雪雾般扬起,于是仙人们都来观看自然界的戏码演出哪。强风吹折竹枝,那响声一如钟磬之音似的。

《史记》里记载:智伯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赵国开国君主)奔晋阳,原过(人名)后来才赶上,于王泽见到三个人,自冠带部分以上,清晰可见,而自冠带以下部分,则不可见。这三人送与原过二节竹子,要求原过说:“请为我们以此物馈赠赵无恤(即赵襄子)。”原过就把经过告知襄子,襄子等了三日,亲自剖开二节竹子。里头藏有一份红色书札,上面写着:“我是霍太山阳侯天吏(天之使者)也。”

应劭《风俗通》内有个说法:“杀青书可缮写。”谨按:《刘向别录》注明:“杀青者,直接用青竹简书写就是了。”

郑缉之《东阳记》有载:昆山离芜城山十里,山峰和山岭高大险峻,常年秀丽于云表之中,许多故老辗转相传,说:“岭上有员池,各类鱼鳖兼具。池边有竹极大,当风吹至,此竹立即弯俯、垂屈,来回摇曳,如人扫地一般,因此此地,恒常保持干净、整洁,好似有人经常清扫一样。”

张华《博物志》:帝舜死后,他的二个妃子泪下如雨,泪珠染上竹枝即成斑点。妃死后成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刘敬叔《异苑》里谈到:有个吴郡桐庐人,曾经砍伐自己以往所种、因疏于照顾而遗留下来的竹子,发现一根宿竿(意即老根、老丛),呈现雉鸡之头、蛇身形体,这么多年仍未改变。这也就是说:此竹为蛇,而蛇亦为雉也。戴凯之《竹谱》里有记载:鸡颈竹,似竹而细。

《墨子》一书,说:公输子削竹木作成鹊鸟。鹊鸟作成之后就飞了起来,在空中盘旋三日不下来,他自认为自己技巧高超。

《汉书》有此一说:高祖年轻时为亭长,穷困之余乃以笋皮制成笠冠。应劭注曰:用竹子刚开始生长后,脱落下来的皮叶(即笋壳)作帽冠,就是如今的鹊尾冠是也。

唐太宗文皇帝所作《赋得竹诗》如下:

贞条鄣曲砌,翠叶负寒霜;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

(贞洁的枝条,在曲折的台阶里形成屏障;寒冬里,叶子被霜雪所覆盖却依然翠绿。无论是昼夜或阴晴,总能看到它在皇宫内的窗牖上,分花拂柳,显现出似龙般矫捷的身影;不管面临池阁或台榭,就会发现它高挺的枝干,摇曳生姿的等待凤鸟群聚啊。)

结语

竹子具有生长快速的特性,栽种三到五年就可以被利用,加上取材容易,质轻而坚,无论枝、叶、秆、箨或竿、簪、篾等都可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器具和供作精致的竹艺品、建筑用材、鹰架、围篱、防风林、棚架、农具、家具、生活用品、编织器物、造纸材料、各种乐器、笋可食……等等。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就知道,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发展的突出進程之一。竹子在上古时代,向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与交通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我们的祖先用它制造了竹车(又称竹舆)、竹筏、竹船以及桥梁工程。

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育、乐、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人类繁演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富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关键之功。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

“竹夫人”是指用竹编成的笼子,夏日放在床席间,用以取凉,如“赠君无语竹夫人。”(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诗》)竹夫人,考究起来也是历史悠久,并有很多不同的名称:竹姬、竹妃、竹奴、青奴等等。它是一种自中国古代就有的夏季纳凉用具。以成熟的青竹皮编制而成,通体镂空。夏季睡卧之时,靠在身侧以纳取丝丝凉意,所以叫竹夫人。此物虽不贵重,但很实用,广受百姓欢迎。

旧历的五月十三日,称为“竹醉日”。是日可以种竹。见贾思勰《齐民要术》。

“汗青”亦指“史书”。古时用竹简写字,先以火炙竹简,让其出汗,如此书写才容易。所以说记事或书籍印行,称为汗青。而“丹青”是专指“画”,也是竹类的一个品种。

综合以上的史实与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竹子是老天有意赐给人类的恩物。不仅最先被发现、最早被利用,而且用得最广、最全面。先民的历史轨迹也靠它──简册(竹帛、竹简)记载;生活起居、進化过程也都全方位的利用着它。万物皆有灵,我觉得竹子这种特殊的生命,是获得上苍特别的眷顾,让它下世来辅助人类发展神传文化的。有道理吧!

附注:郑燮(1639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县人。授潍县令。因岁饥为民请命,开仓赈灾而忤逆大臣,罢归。其为人洒脱,而天性淳厚,诗词兼工;书法疏放挺秀,自成一家;所画兰竹,亦秀逸有致,着有《郑板桥全集》。

(《初学记・卷二十八・果木部》)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