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善的力量:谈谈沟通的艺术(之三)马斯洛需层级理论与精英人群的精神需求(三)

小岩


【正见网2010年10月20日】

三、马斯洛(Maslow)理论在认识论上的意义――层级与“垂向认知”

我们在前文中讨论过层次与高度的区别。对于当前主导人类知识体系的西方的实证科学而言,人类的认知都被局限在一个水平层次之中,所以才有“地球是平的”的认识,也就是说,在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中很少有我们所说的“垂向知识”或“层级认知”。所以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可谓是西方主流知识体系中的凤毛麟角,或者说是主流中的非主流。

1、“层级认知”与“垂向知识”

那么什么是“层级认知”或“垂向知识”呢?许多人可能并没有真实的感受,就如同我们前文所讲,许多人仍然是把高度混同于层次。其实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因为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层次面上,从来都没有真正突破这个层次的感受,所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层级与高度就成了一回事。因此马斯洛也把灵性需求称为“高峰体验”,还是用高度衡量层次。并把超越人类存在的体验看成是短暂的和暂时的的一种境界。

我们一直在讲,层级不同,逻辑不同,规则不同,也就是库恩所说的paradigm不同。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中多次强调“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法”,可是许多人还是用自己所在层次的认识去衡量高层次的事情。有人经常会说,到哪不都是“一加一等于二”呀?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物质层次的问题,因为只有在物质层次之内才有所谓的“加法”存在。而更高层次或者层次与层次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加”的可能性。其实即便是在我们这个人类空间中,都不一定是“一加一等于二”。我们知道在二進制中,那是一加一等于十!

我们知道,“层级认知”或“垂向认识”属于一种“质性”认知,区别于以往“水平认识”的“量性”认知。为了加深这种差异的感受,我往往都是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有一个杯子。如果我们从顶部看,会发现这个杯子是一定圆形,如果从某个侧面看,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如果从另一个侧面看(如果这个杯子制做的有些怪异的话),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正方形。我们知道人类是生存在一个三维空间中,这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层次。也许我们无法超越现实空间去想象四维空间或多维空间的存在形式。但是我们可以向一个低纬度空间進行想象。比如我们设想有这样三个人,甲生存在看杯子是一个圆形的那个二维空间当中,所以他认为杯子就是一个圆形。乙生活在另外一个二维空间,他看杯子是一个长方形。而丙又与甲乙都不同,在他的二维世界里,他看到的杯子是一个正方形。

其实杯子还是那个杯子,它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是立体的,它是三维的。但是甲乙丙生活在三个不同的二维空间里,然而杯子的本相并不在他们观察的同一个层级,他们分别只看到了杯子这个事物的一部分,这很象瞎子摸象,于是甲乙丙三个人就吵了起来,一个说杯子是圆形,一个说杯子是长方形,还有一个说杯子是正方形。由于无法达成一致,于是他们三人就去找了第四个人,丁。他们都很信服丁的为人与智慧。丁这个人确实比甲乙丙三人的层级都高,他生活在三维空间,他能看到杯子的真相。于是甲乙丙三个人就打架打到了丁那里。就问丁:我们谁的认识是对的?杯子到底什么样的?丁说:你们全都对,又全都不对。三个人一听就急了,你这不是充当老好人吗?你谁都不得罪。全都对,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之间只有一个可能是对的,另外两个一定是错的。这往往就是我们人类局限在一个层次里的思维方式。如果我是对的,如果他的意见与我的不一样,那么他一定是错的。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非对即错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局限于低层次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其实所有打着所谓科学旗号去否定高于实证科学的修炼文化的方式都属于这种低层次的片面的思维方式。把自己井底之蛙的片面认识当成了最高的认识。

我举的这个例子,很象禅宗公案中的“风动还是幡动”的那个公案,两个小和尚因此而吵到老和尚那里,老和尚回答他们一句,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动。孔子之前的“两小儿辩日”其实也是如此。

如果蚂蚁生存在一个二维空间里,而人类生存在我们的三维空间里,那么蚂蚁就会想不明白,人那么大的一个家伙,他怎么能够站的住呀!他为什么不倒呀!其实人类在我们自己生存的层次面上去想象更高空间的存在方式也是想不明白的,就如同蚂蚁想象人类为什么会站着不倒一样难。

我这是为了说明“层次不同逻辑不同”举了上述这个例子。

2、神传文化的垂向性

与西方的实证科学体系的水平倾向不同,东方传统思想中或多或少都具有某些垂向倾向,因为东方文化是神传文化嘛!有向上连接的使命。我们知道,东方的主流文化是儒释道。道家的返本归真就不必说了,一定属于垂向思维。儒家的教化论与人格提升也是如此,从修身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属于一种层级与境界的提升和动态的眼光。而且我们还可以找到某些与马斯洛心理需求层级的互相对应性,从个人到社会,从小我到大我。“修身”可以对应于建立基础的层级,但并不局限于物质基础。“齐家”可以看做是发展需求的开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爱”的需求。“治国”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需求、尊重需求或者自我实现。而“平天下”呢?既可以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超越自我、实现大我的开始。

至于佛家思想,修佛嘛,从低境界提升到高境界,最后成为一个开悟开慧的大觉者。佛家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垂向思维”和“垂向认知”。佛家讲出世嘛!所以在世人能够理解的意义上,佛家思想就讲出了“出世”与“入世”两个不同的层次。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大层次上讲都是属于“入世”的层次,而佛家在出世中还讲如来、菩萨和罗汉等不同的果位,也是一种纵向的层级,而罗汉又可以划分为初果罗汉、正果罗汉和大罗汉三个不同层级。所以佛家是一种典型的“垂向思维”。

另外,在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上,很多人都讲佛家思维是一种循环上升的思维方式。黑格尔理解之后就把这种思维称之为“否定之否定”。所以很多人就把这种辨证思维说成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了。其实这是一种佛家的思维方法。这实际上也揭示出来了佛家的“垂向思维”并不是一种在高度上的线性延伸,而是一种在不同层级上逻辑的转换。“否定之否定”说明了不同层次认识之间可能是一种“反理”的关系。这很象库恩所讲的paradigm的转变,是一种逻辑革命,不能用“量性”的延伸、数量的development或“知识加法”来理解。佛家层级间的不同认识属于一种突破breakthrough或者颠覆,是要在新的层级上把以往所认识的事物或知识全部推倒了再从新建立的过程,就象我刚刚讲过的二维到三维世界的一种转换,所以人们在某一层级上的认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当我们改变层级或者改变思考的基点时,我们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释迦摩尼讲“法无定法”,这也是《转法轮》所揭示给我们的“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法”的涵义。

这里我们必须纠正许多人对“否定之否定”的一种非常典型的错误认识。许多人讲“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否定之否定”实际上跨越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否定”是对第一个层次的“否定”,升华到了第二个层次。而第二个“否定”是对于第二个层次的“否定”,于是升华到了第三个层次,与第一个层次的认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根本就不可能相等。也只有那些固守在一个层面思维的人才会将“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也只有这种单一层次的思维才会有这种所谓的逻辑对称性,黑格尔所讲的“否定之否定”根本就是另外一回事,完全是属于一种佛家的“垂向思维”与“垂向智慧”。

其实在中国社会中被普遍知晓的禅宗顿悟也属于这种“垂向认知”的方式。这也是世人无法真正理解的。“顿悟”与马斯洛的“巅峰体验”有某种相似性,但“顿悟”并不是短暂的,而是一种持久的境界。所谓“顿悟”之后的觉者,他们再看我们这个世界好象就不再一样了,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好象皆有佛性,好象都是通灵的一样。其实所有通往灵界的体验都是如此,这就是灵性的普遍性。

其实,所有强调心性有关的方法都与人类提升有关,所以都是垂向的。所以马斯洛的理论也不例外。而强调物质和数量规模的一定是水平的。也因此马斯洛的理论在被实证科学统治的西方学术界就显得很另类。其实不只是马斯洛的理论另类,整个心理学在现代西方学术体系中都显得很另类。

讲到了东方 “垂向思维”的特征,我还想就中国的传统兵法系统再多说两句。其实与人心有关的“垂向思维”不仅仅包涵我们前面所讲的哲理性的或者具有人类伦理性的儒释道思想体系,也包括东方传统中许多实用性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只要有了人的因素,就会有垂向的思维,比如中国的兵法体系和武术体系。就拿中国兵法来讲。兵法讲所谓攻心为上,上兵伐谋(所谓非攻);中而伐交,特别对于所谓的四战之地,“伐交”至关重要,关羽就是败在这一点上。然后兵法讲:次为伐兵;最下为功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显然,兵法这套体系属于“垂向知识”体系,比如《三略》讲上中下三略,是典型的“垂向知识”体系。我们可以与马斯洛的需求层级做一个对比。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低层是物质性的,属于“缺失性”的。在兵法中的最低层是攻城或者是伐兵,都属于物质性的,都属于不得已的办法(就如同微积分方法一样,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兵法的中策属于伐交,中国古代有专门的纵横术,就是专门干这个用的,比如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一同抗曹就属于这一类。以三寸不烂之舌为武器。这对应于马斯洛的社会需求层级。而兵家所讲的“攻心为上”就属于马斯洛层级中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或超我层级了。所以我们发现中国的兵家思想也属于“垂向思维”。

谈到层级的意义,我这里还有必要顺便批驳一个在大陆被党文化灌输给人们的思维,就是“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问题,常人都这样讲,什么“量变引起质变”。听着好象挺有道理,其实不然。当然,我不愿意使用这些词汇,所以我还是用“质性”与“量性”来進行说明。我们说,“质性”属于一种层级的概念,是垂向的,有一种逻辑的转换,而“量性”是水平的,是一种延伸。但是“量性”无论如何延伸都不会超出它的存在层级,它永远只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量变引起质变”只是一种站在物质“量性”层面的感觉,仍然使用“平面思维”在想问题。因为其它“质性”存在有时人类是可以看到的,比如马斯洛的精神需求层级。因为人类只是存在于一个层次面上,所以人类并不知晓从一个层级走向另一个层级的方法,他也无法理解层次介质转换的那种情况,他就感觉好象是从我的存在中渗透过去的一样,所以他就只能用一种数量延伸的方法来想问题,所以就认为“量变引起质变”。其实能够通过量变所引起的变化那永远都不可能是什么真正的“质变”。“质性”是“质性”,“量性”是“量性”,这两者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维度上,根本就不属于同一个paradigm。

我这里需要批驳人们思想中另外一种错误的说法,这与实证科学有关,也与党文化的灌输有关,也与行为心理学的假设有关,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说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是一种同等层次的假设,假设表面现象与背后的机制处在同一个层次。我还是从层次观的角度讲,如果现象的层级与机制并不在同一个层级上,那么简单的透过表面现象,背后可能什么都没有。这对于人类理解确实太难了,因为人类只是在一个层次面上,所以这是“行为心理学”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一般而言,物理的、唯物的现象与机理可能会在同一个层次面上。但是生命的、人类的、社会的想象与机理可能就不在一个层次面上了。我们上文8020法则所揭示的地上的“精英人群”与天上的“法王”、以及地上的“大众人群”与天上的“众生”的相互对应关系就属于这样一种上下对应关系,而不是前后对应关系。还有心理治疗发现的今生怪病与罗马时代镇压基督徒的关系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在同一层次产生的那些事物,或因人而生的“后生之物”才具有现象与机制在同一层次的可能,而象人类这种有着更高层级来源的生命,其在世间的现象与其高层的机制才是对应的关系。这些就与我们以前多次引用的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关。在地上,先有人,而后有万物,这与進化论不同。所以万物生于地上,机理也就在地上。而人虽然存活于地上,但并非生于地上,所以人的根并不在地上,所以他的本质也不在地上。所谓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说生于宇宙的高层空间,所以人类有宇宙高层空间的根,也就是说人类有高层的来源。所以人类社会许多现象的背后机制在高层,而不是在同层的背后。就如同我们以前讲的,精神在物质之上,而不是在物质的对立面,也因此许多人类社会现象的机制不仅仅是在物质现象的背后,而往往是在物质现象之上,而且事物的机制很可能是非物质性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纯物质的现象其机制才有可能在其背后,因为这些事物只是在人类空间这个层次上产生的,它们没有另外的因果。

3、人类知识的两种来源

谈到“垂向知识”与“层次认知”,我们就必须谈谈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我们知道,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空间层次里,所以只能看到这一个空间中的事物。也就是说,人类生活在分子物质空间中,生活在一个比较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中。另外,由于人的主意识太强烈,也就是物质化的思维太强烈,所以一般人很难感受到另外空间透露给他的信息的存在,所以人们就会认为信息就是这些了,只是一种物质世界的反映而已。所以人们往往会认为人类只有物质世界这一种信息或知识的来源,所以才会讲什么“实践出真知”、“知识只是一种物质的反映”。无论是所谓作为书本知识的间接知识的来源(来源于前人),还是通过自己实践的直接知识(来源于自己),其实都只有世间这一种知识的来源。其实这些知识都是关于我们身边这个为人类而存在的世界的,没有更深层或更高层次的意义。这种知识大多是存在主义意义上的,都只是“是什么”,与“为什么”无关,特别是与人类行为或思想的价值取向无关。除了这种世间的知识来源以外,人类其实还有一种知识来源,这就是人类从高层空间或者从另外空间来源所获得的知识,这种知识或信息往往是神“有目的”告诉人的,或者是神有意传给人的,这种知识往往与人的道德有关,有意者可以看一看我的《我的历史观之一:天时五行断代法》一文,你就能体会到在人类发展進程中,高层空间的神一直在“有目的”的给人类输送那些维持人类社会延续所必要的信息或知识。所以说,人类至少应该有两个知识来源,一个是关于物的,关于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的知识,属于比较好验证或者比较好证实的知识,这就是实证科学所起的作用。它的主要意义就是使人类能够活下来,能够“活着”。另一个知识的来源是关于精神的、关于道德的。这些是超越人类的,是神传给人类的,而不可能通过人们物质的努力来获得。也就是说,这类知识与物质无关。是通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被神有意安排和告知的,目的是维持人类的道德水平不要快速的下滑,也是为了维持人类社会存在和延续的。这种知识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而不仅仅是关于个体存活或幸福的意义。另外,这种知识是不允许人类去检验的,因为这种知识高于人类。

其实,就另外空间的信息来源而言,除了神有意传给人类社会的道德知识之外,有一些人可以通过修炼方式来体验(而不是检验)到宇宙高层空间的信息与灵性知识的存在。对于这些修炼者而言,感受高层宇宙空间的信息或灵性知识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短暂感觉。而对于一般人群来讲,因为他们的主意识太强盛了,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太强盛了,所以他们就感觉不到这种第二信息的存在,就感受不到稻盛先生所说的那种“神的启示”。也只有他们之中的少数人在忘我的境界中,在那种忘掉物质利益得失的境界中才能偶尔体验到那种所谓的“高峰体验”。

也就是说,对于人类而言,第一种知识,人类是可以去证实的;而对于第二类知识,人类只能够去体验,人类不能够去检验或证实。想去证实神性知识,人类恐怕还没有那个资格!

讲到这里,我们必须把大陆党文化中流行的一个口号拿出来批驳一下,即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很多人把这句话本身奉为真理。我们说这句话根本就是错误的。首先这里有一个逻辑错误,“真理”是一个大概念,“实践”是一个小概念,用一个小概念去检验一个大概念这本身就有逻辑问题。关于这一点,读者还可以参阅《解体党文化》一书的相关论述。另外,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论述过了,在党文化中,人类各种理论的解释说、工具说、本体论、真理论与假说全都是混淆在一起的。实际上,“真理”是宇宙层面的,不是人类检验的对象。实践是人类层面的。人类可以去检验的只有“假说”而不是“真理”。另外,站在我们刚刚讲过的知识的两种来源上讲,人类能够检验的只有第一类知识。而作为与道德有关系的第二类知识,人类只能去体验,而不能去检验,所以“真理”是不能被检验的,能够被人类实践检验的只是“假说”而已。

谈到知识的高层来源,稻盛和夫先生经常讲。人的智慧才能是天赋的,是神授的,因此不属于私有财产,所以应该拿出来利他,为大众创作价值。而且稻盛和夫先生还讲,在進行科学研发时,只要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神就会帮你。你的灵光一现之时就是有神在指点。稻盛先生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神的启示”。我从稻盛先生的《干法》一书中摘录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一下。

在稻盛先生24岁那年,有一次稻盛先生需要开发一种叫做“镁橄榄石”的新材料。对于这种材料无论是稻盛先生本人还是他当时所在的公司都对其一无所知,但是公司业务又非常迫切需要。于是稻盛先生夜以继日的工作,反复实验,结果仍然很不理想。于是稻盛先生把他自己逼到一种几乎“痴狂”的状态。

当时稻盛先生开发新材料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将“镁橄榄石”粉末成型的问题。因为“镁橄榄石”粉末非常松脆,无法成型。像做面条一样,需要有粘性的材料。传统工艺都是添加粘土,但是粘土总是含有杂质。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粘性”的问题,稻盛先生一天接一天的思考、实验,被搞的心烦意乱的稻盛先生仍然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不可思议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天,稻盛先生一边想着这个难解的“粘性”问题,一边走進实验室。突然某个容器绊了一下稻盛的脚,几乎把稻盛先生跌倒,于是稻盛先生下意识的看了一下他的脚下,他的鞋上沾上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谁把松香搁在这个地方!” 正当稻盛先生叫喊时,就在那一瞬间:“就是它!”一个念头在稻盛的脑里一闪而过。于是稻盛先生立即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锅子,将陶瓷原料和松香放入锅中,一边加热一边混和,然后放進模子里成型。于是成型成功了。稻盛先生开发出的成品中不再留有任何杂质。

稻盛先生经常会谈起这个实例,并称之为“神的启示”。而且稻盛先生在日后的事业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神的启示”的事情。

在这方面,马斯洛的理论也为我们揭示了另一种沟通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类沟通可以划分为两大种,从沟通对象而言,一种是人性沟通,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另一种是灵性沟通,也叫神性沟通,指的是人与高层空间生命的沟通,或者与宇宙法则的沟通,或者与自然万物的沟通。当然也包括与高级生命与高级生命的沟通。

对一般人群而言,由于大家都只是生存在这个单一层级的人类空间当中,而且一般只能感受到第一种知识的来源,所以当你给他们讲述另外空间和第二种知识来源时,他们也许只是听了个稀里马虎,不是一头雾水,半头雾水也差不多,因为他没有体验嘛!他总是抱着第一知识的验证思维在想问题。他总会说:神在哪里?你给我证明看看。他还是没明白什么是层级的概念,没有明白什么是“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法”的意思,什么是层级逻辑的不同。他还是想去证实,他根本无法理解什么是体验,体验为什么要达到一种“无私”与“忘我”的境界。也就是说,他信不信还是个问题呢。因为修炼文化讲的是“信在先,悟在先,见自后”,与物质世界的“见在先,信在后”的逻辑是反的。

但是对于另一类人群而已,问题会更加棘手。这类人他们相信另外空间的存在,但是他们又不明白另外空间的法理。这种人最麻烦,比前一种人还麻烦。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人类只生存在一个空间。什么是东西好,什么是东西坏,一般都在哪儿里摆着呢,你可以看的明明白白,关键是你有没有一个道德底线,你是否能抵抗的了那些物质的诱惑,也就是你会不会有意的去干坏事?

如果人类可以接触到另外空间的话。那么另外空间可不是只有一个空间,另外的空间相当复杂,比人类这个空间结构还要复杂,而且另外空间的生命体也众多而复杂,而且你还没有那个能力把这些看透彻。所以那些能够接收到另外空间信息的人,对于他们而言,那么问题也就伴随而来了,你怎么能够知道另外空间传给你的信息是好的还是坏的?另外空间那些生命体对你的意图是好意还是歹意?因此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我经常会跟朋友讲,彼岸比此岸更复杂,可不是你一有本领能够接收到另外空间的信息就一定都是好事。说不定还可能是释迦摩尼佛所讲的“魔幻”呢!或者是心性不正的人招来的动物附体带来的信息呢!你一跟它走,可能就把你毁于一旦,那是很危险的。有一次我到中央美院的研究生院去挑画,发现现代许多画作都是妖魔鬼怪的东西,都是地狱景象的表达,看了以后都想吐。不过地狱也属于另外空间呀,而且结构也相当的复杂,什么十八层地狱、阿鼻地狱,这些不都属于不同层次嘛!

也就是说许多人对于另外空间的信息,他没有价值判断能力,而且他们往往认为这些信息是他自己想的,是他自己的创意。我经常讲“标新立异”这个词。现在有许多人不会“标新”、不会创新,那么他就追求“立异”,而且是在追求一种“怪异”,那么妖魔鬼怪就都来了,最后追的个“鬼上身”、“被鬼追”的下场。多么可悲呀!

4、跨越层次的简单动态连续性

我们可以将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从另一方面划分为三个大的层级,即缺失性需求、成长性需求和超我性需求。“缺失性需求”包括物质性需要和安全性需求,是人类每一个成员应该天然被满足的。也可以叫做一种负向的需求,是比较物质化的,并非人性化的,并非精神性的。这也是我们生命模型所说的第一方面的要素,属于身体方面的,属于支撑性的。而“成长性需求”与人性和精神性就密切相关了,不再物质了、不再身体了。属于我们生命模型第二方面的要素。是马斯洛人本心理需求的核心,属于世间人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人类的正向心理需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的需求有从负向物质需求到正向精神需求的一种转变,也就是说人类需求有一个需求的零点。在需求的零点以下是负值,是物质性的、生理性的需求。对于这些需求的满足属于对“缺失性要素”的弥补,并不属于“人性”的开发或发展。而在零点之上,人类的需求才是精神性的或社会性的。这才属于真正“人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这才是真正人本主义的范畴。

让我们再来说一说赫茨伯格的双因子理论。赫茨伯格发现企业管理中的“工资、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条件、地位、安全”因素属于没有正向激励的作用,而“挑战性工作、成就、增加工作责任、赏识”才属于可以激励员工上讲的因素。也就是说在需求的零点以下,这些负向要素的增加并不起激励或刺激的作用,但是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却会有负面的作用。因此这些要素是属于“缺失性”的。而在需求的零点之上的需求是对正向的“人性”有一种激励性,能够使“人性”走向一种正向的发展。这才是“人格”意义上的需求。而“超越需求”可以看做是一种完善人格的附加分,是一种超越一般人的好人,可以通向“灵性”,而不仅仅是实现“人性”,或者仅仅是一种短时的“高峰体验”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已经满足了的需求,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就不再具有刺激作用,而只是一种生存的必需品而已。赫茨伯格的双因子理论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双因子理论是赫茨伯格于1950年代末在美国匹兹堡進行实证研究时所发现的一条现象规律。我们知道,1950年代的美国社会已经属于一种中产阶级社会,也就是基本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所以物质刺激相对而言就已经失去了刺激作用,而精神激励就更显得能够发挥作用了。但是对于一个温饱还不能解决的非洲国家而言,面包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一定还是有刺激作用的。

这不由会使许多人这样联想,人们的需求是一层一层被满足的,只有在底层的需求被满足以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后才会有精神需求。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特别是对于人们的信仰而言,并没有对于物质条件的依赖性。

我们不是刚刚分析了层级的意义嘛!层级并不是一种数量的延伸,而是一种逻辑或者规则的转换。因此精神层级并不需要与物质层级发生任何关系。精神是精神,物质是物质。实际上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是一种跨越不同层级的表述。但是他的层级金字塔却在同一个图像中被表述,所以许多人就会用物质世界的思维想问题,就认为人的需求一定是线性的、连续的发展,所以人们就又会回到物质基础决定上层精神的思维,就会认为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才能够有精神追求。中共的所谓“人权就是人的生存权”的谬论就是这个逻辑。那些寄托于通过发展经济而改变中共的人们其实也是基于这个逻辑。其实马斯洛早就认识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没有必然联系。物质与精神完全属于不同的层次,而不同层次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法,切不可用低层次的思维去想高层次的事情,也不要用物质逻辑去判断精神世界的事情。

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红眼狮子的故事,当然修炼的人都听说过。为了说明信仰与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还是再给广大读者讲一遍吧。

从前有一个村庄,这里的人们都已经道德败坏了,所以上天准备降洪水来惩罚这里的人。观音菩萨出于慈悲,就想这个村子是不是还有一些好人不至于被淘汰呀?于是观音菩萨就化身为一位要饭的老婆婆来到了这个村庄。观音菩萨首先在村上找了一个富户人家乞讨,结果被赶了出来。观音菩萨先后尝试了几家富户,结果都是如此。于是观音菩萨又来到村头一个很破旧贫穷的人家乞讨,一位老婆婆开了门说,我今天只有一碗饭,但我只能给你半碗。观音菩萨问为什么?老婆婆说,另外半碗我还要敬佛。

这是一种“真舍”的境界,老婆婆只有一碗饭,却拿出半碗来敬佛,另外半碗让给他人,这才是一种“舍己为他”的心态,可不是说你什么都有了,什么物质需求都满足了之后,然后再施舍点给别人,或者你什么东西已经很多了、你不在乎了,而后才舍予别人,发财了以后再去做什么慈善事业。而那些富户,确实什么物质都有了,已经发财了,却缺乏丝毫的善心。所以说,富人修炼难呀!就象针眼穿骆驼。这恰恰说明,满足了物质条件的人们未必一定有精神追求。越物质化的人反而会成为精神追求的阻力,特别会成为“信仰追求”和“通灵体验”的阻力。

那么故事接下来怎么样呢?

观音菩萨现出原身,然后告诉老婆婆,当大街上的一个石头狮子眼睛红了的时候就要发大洪水了,你快点去告诉那些善良的好人。于是老婆婆走街串巷告诉大家,可是没有人相信,人们甚至还把老婆婆当做是疯子。于是几个泼皮无赖说,咱们戏弄戏弄这个老婆婆,于是他们用颜料把石狮子的眼睛涂红了,然后跑来告诉老婆婆石狮子的眼睛红了。老婆婆一看石狮子的眼睛真的红了,就在大街小巷喊:石狮子的眼睛红了!石狮子的眼睛红了!然后向山上跑去。那几个泼皮无赖拍手哈哈大笑,很是得意。然而笑声还未落,大洪水就汹涌而来,整个村庄在瞬间就消失了。

这个故事从另外一方面告诉我们,信仰、善心或“人格”的完美与物质条件的满足与否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实际上,在修炼文化中也讲,各种人都可以修炼,无论你处在高阶层还是低阶层。党文化将修炼人或信仰人群描述为所谓的人生不得意,完全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诽谤。比如释迦摩尼佛就是先前的王子,南七真之一的仙士就曾经是大辽国的太子,八仙中的曹国舅不是国舅爷嘛,还有姜子牙、张良、苏东坡等等,还有盛唐时期的许多名流,包括李白等人。

这里请允许我引用李洪志先生《转法轮》中的一段论述与大家分享一下。李洪志先生讲;“在各种阶层都可以做个好人,不同阶层存在不同的矛盾。高阶层有高阶层的矛盾形式,都可以正确对待矛盾,在哪个阶层如何做个好人,都可以放淡各种欲望、执著心。在不同阶层都可体现出好人来,都可以在自己所在阶层中修炼。”

我们这里所要表述的就是,精神追求与精神境界可以与物质条件没有关系,在任何层级,人们都可以追求“人性”发展与“人格”完善,乃至灵性体验。也就是说精神是不被物质制约的,这才是一个真正人的意义,而那些被物质制约的人一定就是那些物质化的人、物质性思维的人。他们永远也看不明白精神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5、对马斯洛晚年贡献的再评价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如果说8020法则与人类自上而下的下走有关,那么马斯洛的理论就与世间人群自下而上的提升有关。是人类认知中少有的垂向的、上行的认知,揭示出了人类能够上行的几步阶梯,实属难得。垂向方向的、上行的、以“人性”为中心的,这些恰恰颠覆了实证科学排斥“人性”的传统。虽然马斯洛以人的“内在性”为研究对象,但是马斯洛的这种颠覆是不彻底的、不完全的。他只是改变了研究内容或研究对象,他不再是以自然界、物质机器或者动物性为目标,然而他仍然有实证科学的思维基点和方法论的痕迹,他还没有完全跳的出来。但是在认识论上马斯洛已经开始進行反思,并且试图要進行某种超越。另外,马斯洛也有意愿在内容上通向灵性世界,而不再拘泥于心理学所热衷研究的表面的行为世界。特别是马斯洛的晚期思想,以及他在此基础上建立的z理论尤为重要,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但是基于党文化的传统,人们往往必须忽略一些“伟人”的晚期思想,也就是必须把一个完整的“伟人”的思想从他们的“丰碑”中割裂开来,因为这些“伟人”的思想开始或者已经回归到了灵性世界(也就是神性世界或信仰世界),这些回归自然会冲撞了党文化的嗓子眼,所以是不能够被党文化所容忍。所以党文化非得说这些“伟人”晚期一无所成或者退化了、迷失了。其实逻辑上讲,这些“伟人”的思想只能是更加成熟了才对。但是这些“成熟”只不过是不再符合中共的口味了、不再所谓唯物了,也就被冠以不再科学了,比如文革中被批判的牛顿。又比如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巨人,都无一例外的遭到中共的批判。

马斯洛晚年的工作与爱因斯坦的工作有些相似,都走向了一种超越人性的研究,所以在中共的课本中就必须被回避了。这也属于中共党文化所开创的“被文化”的一部分吧,党不喜欢的,就一定要从公众的脑袋中删除,党妈妈喜欢的那就一定要人们被“灌输”,党要批判资本主义,党就要控诉原始积累的血腥;党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党就会把它的原始积累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同理,中共凡事什么东西要涨价的时候就可以说要与国际接轨,凡事质量或服务有问题的时候就说是中国国情或者是初级阶段。这就是一种为了自我利益的选择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让你知道什么就让你知道什么,所以在中国的课本知识中,马斯洛的理论只能有五级,决不能有六级,即便是马斯洛自己来了恐怕也不行。所以有人说,中共宣扬的所谓“辩证法”,只不过是一种“变戏法”而已,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吧。英文构词法有一个词根“mata-”意思是“超过,之后,本源,原本,元要素或替代”的意思,那么metaphysics是什么意思呢?爱因斯坦晚年就研究metaphysics,应该是“后物理学”或“本源物理学”的意思,也就是超越世间的物理学或超越物质层次的物理学,这对爱因斯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爱因斯坦把人类的物理学研究到顶峰了嘛!但是党文化一定要把metaphysics翻译成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在中共的思想统治下被灌输为负面的意思,所以metaphysics被译成了“形而上学”而不是“后物理学”。所以中国人就纳闷了,象爱因斯坦这么大的物理学家、这么大的科学家怎么会去研究“迷信”呢?中国人就觉得奇怪了,当然也就不敢再追问下去了。这就是中共擅长的歪曲伎俩。又比如爱迪生那句著名的“什么是天才”的论述。爱迪生说:“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是中共想要灌输给人们的那前半句,而那后半句它是绝对不想让人们知道的,那就是,“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好象听到了一些8020法则的味道,只不过比8020法则说的更尖锐,也就是说,对于创作性的工作而言,那个决定性的少数并不是20与80的关系,而是1与99的关系。爱迪生的这句话似乎也透露出了人类知识的两种来源。

其实马斯洛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两个飞跃。也就是,从“物性”到“人性”,再从“人性”到“灵性”或“神性”,跨越了三个层级的两次飞跃。马斯洛称第一次“人性”的飞跃为“第三思潮”,以区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心理学。马斯洛称他的第二次飞跃为“第四力量”,以区别他自己的人本主义的“第三思潮”。而这个“第四力量”恰恰是中共教科书中刻意回避的。

与马斯洛所认识到的三个层级的两次飞跃相似,创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的稻盛先生的理念飞跃也很相似,用稻盛先生的话讲他是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一个为别人打工的大学生到一个追求实现稻盛技术的工程师,相当于马斯洛的物质层的需求追求,也叫“缺失性追求”。第二次飞跃就是从追求稻盛技术成功的“小我”变成为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和造福社会的“大我”的追求,这就是马斯洛的社会需求层面,或者“人性”价值的层面。第三次飞跃就是稻盛先生人生观同化宇宙特性的层面,也就是马斯洛的通向灵性的超我追求层面。当前中国许多企业都在学习或者探讨稻盛先生的经营思想,但是往往感觉无法学会“人心经营”的原因也许就在于此。因为当今的中国人太物质化了,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这也就是许多无神论者看不明白许多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物质并非世界的全部!它只是“不可缺失”的而已!

(待续)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