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2月05日】
【原文】
夫边郡(1)之士,闻烽举燧燔(2),皆摄弓(3)而驰,荷兵(4)而走,流汗相属(5),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6),人怀怒心,如报私雠(7)。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8),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9)〉
(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
【注解】
(1)边郡:在边境附近的郡邑。
(2)烽举燧燔:烽烟点燃起来,即战争。烽、燧为古代边防警报的两种信号。燔,音凡,焚烧。
(3)摄弓:张弓搭矢待射。
(4)荷兵:扛着兵器。荷,音贺,用肩膀扛着。
(5)相属:连续不断。
(6)计不旋踵:决意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7)私雠:自己的私仇。雠,音愁,通“仇”,仇怨。
(8)编列之民:名字编入户籍的人民。
(9)檄:音昔,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文书。
【故事阐述】
司马相如,汉朝蜀郡成都人,因作〈子虚赋〉获得汉武帝赏识,后来又作〈上林赋〉進献给武帝,武帝即任命司马相如为郎官。
司马相如担任郎官数年。一次,汉武帝派遣唐蒙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fk中。但唐蒙征调募集的人力过多,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造成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汉武帝听到这种情况,就派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发布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诉巴、蜀百姓,唐蒙所作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
檄文中提到,那边境郡县的士兵,听到烽火高举、燧烟点燃的消息,都张弓搭矢待射,骑马疾奔,准备進击;扛着兵器,奔向战场;人人汗流浃背,唯恐落后。即便身触利刃,冒着被流箭射中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绝不退缩。人人怀着愤怒的心情,就如同报私仇一样。
他们难道是乐意死而厌恶活,不是编入户籍的人,就和巴、蜀人民不是同一个君主吗?而是他们计划、思虑周密深远,一心想着国家的危难,想要竭尽全力去履行臣民的义务罢了!
后来,这篇文告中的“义不反顾”演变为“义无反顾”这句成语,指本着正义,一往直前,绝不退缩。
【讨论】
(1)为什么唐蒙让巴、蜀百姓感到惊恐?
(2)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去巴、蜀做哪两件事?
【造句练习】
例:当国家有难时,人民都应当义无反顾的从军,保卫国家。
例:警察是人民保姆,打击犯罪应义无反顾,也是职责所在。
【课后时间】
成语接龙∶
义无反顾→顾( )大局→局促( )安→安身( )命→命( )如此→此( )此刻
参考答案∶
义无反顾→顾(全)大局→局促(不)安→安身(立)命→命(该)如此→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