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12月26日】
《易经》之由来
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依郑玄之注说,三易者:“夏曰‘连山’,以艮为首,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也。殷曰‘归藏’,以坤为首,归藏者,谓万物莫不归藏于地也。周曰‘周易’,以乾为首,谓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三易者,指“连山”“归藏”与“周易”而言。今连山、归藏均佚,流传者仅周易而已。
后世有人以神农号连山氏,黄帝号归藏民,所谓连山、归藏,应非夏、殷之文物。然代远年湮,也无从稽考。亦有人以为连山、归藏,本属卦象,并无夏易、殷易之存在。虽各执一词,但周易之通行,姬周以来已为朝野所尊崇,且为我国最古之学术思想、人生哲学之根源,则已是公论所定。后世所谓“易经”,即系专指“周易”而言。当无争议。
《易经》之含义
周易之称,含义有三:
一曰:“简易”。本于系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理存乎人道,人道本乎天理。宇宙万物兴衰隆替,人事凶吉祸福,虽纷纭繁复,但其至理如一,岂不是亦简且易也!是为“简易”。
二曰:“变易”。系传谓:“易之为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道。”日月盈而复虚,凡物盛极必衰;剥极则复,否极泰来,无不在流动循环变易之中。所谓涉足清流,抽脚复入,已非前流。万事万物,人世沧桑,无不在变动中,盛极不足以傲,否极不足为忧,正是此理。故曰:“变易”。
三曰:“不易”。不易者不变也。至简至易之理不变,必变必易之理不变。系辞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天道有常,天理长存,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于变易之中,有不变之原则,不易之理存焉。岂非“不易”?
《易经》的内容
卦:
《易经》由八卦演绎而来,相传八卦为伏羲氏所创,系辞有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清末甲骨文之发掘考据,则远在姬周之先,已有卜筮八卦,卜者用牛骨龟甲,筮者用蓍草,可见八卦已盛行于三代,非始于有周一代。
又有一说,八卦来自黄河水中所出之龙马身上,所背之图,为伏羲抄划下来。《尚书・洪范》则言大禹时代,有从洛水中出来的一只神龟,其背上所载即八卦,前者称为“河图”,后者称为“洛书”。此说法证明八卦并非伏羲氏所创,而是来自上天的启示!
相传文王姬昌得罪纣王,囚于凌里。为此无所事事,终日研究八卦,乃重卦为八八六十四卦。《周易正义》曰:“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挂。”八卦为乾、坤、坎、离、震、艮、兑、巽。正好取象乎天、地、水、火、雷、山、泽、风。重卦演绎之后,两卦相重,合为一卦,就称为“重卦”。八八六十四卦每一重卦,各有专称卦名,也各有专指之卦象意象。如谦卦为坤上艮下:高山隐于地下,大智若愚,为当自谦自守之象;如噬嗑卦为离上震下:电光雷火,为明刑弼教,当严正法治之象;如否卦为乾上坤下:为天地分离上下不和,乃离心离德之象,故曰不吉;又如剥卦为艮上坤下:大山见于平地,阻碍重重,不可轻举躁進之象矣……等等。如此演绎变化,就包括了宇宙中林林总总,万事之万象,和生生不息的原理矣。
爻:
所谓“爻”者,系辞曰:“爻者,效此也。”可以目之为一种符号,以象阴阳奇偶。每一重卦,一共六画(六横),又称六爻。由下向上推算,上三爻叫外卦,下三爻叫内卦。每爻一长横者“一”为“阳”,也象征奇数;中间断为二者“--”为“阴”,也象征偶数。上古以阳为复兴继起之机,阴为衰落更替之征。故而以奇为吉,目偶为凶。然阴阳相间,兴衰互替,吉凶交错,此长彼消,彼长此消,也就难有定数了。君子守穷待变,谦抑自持,不骄不馁,不倾不覆,守乎中道,顺乎节变,也就在这些变易至理之中。
每一重卦下面的第一爻,若属阳则叫“初九”,向上推算,若二至六爻也属阳,则分别各爻称之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及“上九”了。若第一爻属阴则叫“初六”,二至六爻均属阴,则分别称之为“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及“上六”。由此可知“六”与“九”乃阴阳之代称名词而已。卦有卦象,爻有爻辞,本为注解卦爻之辞,既简且明。如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生机潜在,但时机未至,此时此地,保全生机,只有守成待变,不可轻举妄动;又如“上九,亢龙有悔。”物极必反,满招损谦受益,张狂自满,得意忘形,则必自取败亡,自致后悔!故宜急流勇退,自谦自抑。这些注解说明的卦象爻辞,有谓出于文王,亦有谓出于周公。或曰文王作卦辞,而周公释爻辞。
辞:
辞者,说明之言辞也。六十四卦若只观象难明真义。古来注释《易经》的说辞,有所谓十翼之说。翼者从旁辅翼,补充说明,详加演绎阐解也。但其中也不无后人穿凿附会或假借托词之作。
十翼者:
彖辞上、下──彖者断也,断定一卦之义者,故又称卦辞。
象辞上、下──象万物之形,变动之理,兼描述每一爻之意义,也称爻辞。
系辞上、下──系属其辞,于卦文之后,详为解说,尽其精蕴。学者咸认为孔子讲解易经文辞,为门人弟子所录者。
文言──亦为孔门弟子所录,是专门讲解乾坤两卦的文章。孔子以为乾坤为易之门户,故不惜详阐义理。
说卦──专说八卦之方位,如震东、离南、巽西、坎北,讲究五行生克者。
序卦──排列说明六十四卦次序者。
杂卦──比较各卦之同异等等。
十翼之中以彖、象、系三者为最重要。尤其系辞融合了学术哲理、天道人文,使周易之价值,得崇于六经之上,居六经之首。至于说卦、序卦、杂卦三者,相传汉代为一女子发现河内某地,故称为“逸易”,多五行阴阳生克之理,后世难辨其真伪。
结语
两汉以降,阴阳家兴起,道教(非道家)流传,五行生克,符谶之说大行,星相巫卜,无不借词《易经》以自炫自重。于是《易经》成了神秘莫测之迷信道具,反失去了应有之学术地位与价值,学子遂视为畏途,裹足不前,因而越少研究。可越少研究,越见神秘,越见神秘,越无人敢于问津矣。
后世也有人因此产生反感而持相反态度,以为孔子《论语》中,从不教子弟习易,唯重诗礼。且古文经中鲁恭王发孔壁所得《论语》中,并无“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之言,而是“五十以学,可以无大过矣。”乃云《易经》若果为六经之首,孔孟岂有不反覆谆谆叮咛之理?言下之意,似已认为《易经》非儒家正统。倘若果真如此,则系辞、文言,又从何而来?可见这种论调流于过偏过激。况且彖辞、象辞之古朴典雅,系辞之韵文比偶,也为后世诗、词、文、赋、骈、散之滥觞,自也不容完全抹杀。
从河图、洛书、八卦在上苍有意的安排下一一发掘、出现,就可证明《易》经亦为三代之古有神传文化,应无疑义。于两汉以降,五行阴阳星相巫卜掺用之前,亦为固有立身处世、修己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至理大道。正与儒家仁恕之道、中庸之理、及温良恭俭让精神一贯,并无乖悖,且相应相承,脉络显见。
系辞云:“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之中枢,天地之中心,即易理之所在。《易经》诚为演绎宇宙人生最高之原则,最切合自然规律之政事伦理哲学。有识之士,认为是中华文化道统本源之所自,六经学术思想渊源之所本,绝非言过其实。小自个人修身立德,大至国家治世应变,无不可自《易经》中得其启迪引导,五千年道德文化的神传精华,炳耀万世,不容畏难止步,弃如糟粕而暴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