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健康成长(十五):珍惜财物 崇尚节俭

金莲


【正见网2010年12月25日】

十五、珍惜财物 崇尚节俭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国家要繁荣昌盛,需要勤俭节约;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需要勤俭节约;一个家庭要兴旺发达,需要勤俭节约。所以,勤俭节约是华夏民族一个永恒的话题。 “自古王者之兴未有不由于勤俭,其败之未有不由于奢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俭能养志”等等,这些千古名言,无不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伴随着民族的发展,已深入到国人的心灵深处,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炎黄后裔,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就是他们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司马光崇尚节俭,即使当了宰相以后,家庭生活仍然十分俭朴。他认为节俭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他不仅自己严格要求,还教育孩子生活要节俭,不能奢侈浪费。司马光一生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儿子司马康也参与了编撰。当看到儿子看书用指甲抓书页时,他很生气,严肃的教育儿子要爱护书籍,要求儿子在读书前,先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揭起书页的边缘,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翻开一页。他告诫儿子说:商人做生意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爱护书籍。

为了教育司马康养成俭朴的良好品质,司马光特意写了《训俭示康》一文。他在文中谆谆教导儿子:我们家历来清寒,清白的家风要世代传承。我从小就不喜欢奢侈浪费。年幼时,长辈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衣服,我觉得太奢侈而不肯穿。我一生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只求温饱,别无奢望。他还以历史上“以俭成名,以侈自败”的事例来教育儿子。他说,从前李文靖公作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狭窄的仅够一匹马转身。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位在三公,俸禄优厚,盖的被子却是棉布。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但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绸缎做的衣服。但是公叔文子在家宴请卫灵公,十分奢华,史鲳知道他家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其儿子公孙戌因为富裕奢侈而招罪,后出国逃亡。西晋石崇生活极度奢靡,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死。司马光还经常告诫儿子: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在他的教育培养下,司马康以俭朴自律,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被后世所推崇。

古人崇尚节俭,留下许多故事,至今仍为美谈。作为当今的父母,我们应该学习先贤的优良品质,并把节俭贯穿到教育孩子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节俭的良好品质,这对他们将来的成人成才、发展事业、建设家庭、奉献国家都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家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吃、所穿、所用、所玩都是父母用血汗换来的,不能随意浪费。孩子年幼时,我就教他们背诵李绅《怜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他们体会到吃饭的艰辛。给他们讲“挣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钱财的来之不易。我们还把孩子送到爷爷和外公、外婆家,让他们亲眼目睹伯伯、伯母、舅舅、舅娘、叔叔、阿姨们下地种田的辛劳。无论是春天的播种,还是秋季的收割,不管是夏天的炎热,还是冬季的霜冻,农民们都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晒黑了,腰累弯了,而最终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的家庭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这些活生生的体验,使孩子们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珍惜劳动果实的重要,养成了俭朴的优良品质。

要培养好孩子的节俭品质,父母应该率先垂范。如果父母花钱都大手大脚,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节约,没有养成节俭的意识,那怎能希望孩子树立节俭的品质呢。我的妻子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对孩子们影响很大。例如妻子用水就很节约,重视二次利用,甚至三次利用。比如,把洗过菜的水用来洗锅、洗碗,之后再用来浇花、冲厕所。妻子洗衣服与一般家庭也不太一样:第一次洗完后,把水装在桶里用来冲厕所;桶里的水用完之后,再洗第二次;第二次洗完后把水装在桶里用来洗拖把、冲厕所,用完之后再洗第三次┅┅就这样,我们家每月的用水量只有一般家庭用水量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试想,中国大陆目前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只有二千三百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是全球十三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如果大家都这样节约用水,可能就不会耗费巨资去搞什么“南水北调”、“海水入疆”的工程了,以此看来,节约用水于国于家都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

尤其是修了大法后,孩子们在大法法理指导下,在同修交流的师父节俭故事感染下,要求自己更加严格。比如有大法弟子交流说,有一次,师父办讲法班,与学员同住在一家价格比较便宜的旅店里。早上学员吃完早餐还未下桌,看见师父从楼上下来,师父给学员打过招呼后,就问:“你们吃好了没有?”学员回答说:“吃好了。”于是,师父就坐下来,把餐桌上剩下的馒头全部吃掉了。学员们深为师尊的节俭品质所感动,也为自己的浪费而惭愧。再如,有弟子于二零零四年八月三日在明慧网上发表的《留得清白在人间》一文中写道:由于学习法轮功的人越来越多,当时没有正式出版的书。师父把书稿写出来了,可是没有钱买出书的版权号,借了八千元钱买书的版权号,出版了《中国法轮功》。首批书在各地书店发行,有缘人看后如没钱买,师父就免费赠送。在零售发放完之后连版权号的钱都没收回来。在传法初期是很艰难的,以最低的收费为标准,完全不收费也是不行的,租用场地要收费,承办机关单位要收手续费,待各种费用支出之后也就所剩不多了。剩下这样少的钱,师父本人也分文不取,全由各辅导站专人保管。对这笔钱的用途师父曾明确指出,这是法轮功学员的奉献,是对法轮功的支持,只能把它用在法轮功的建设上。如:师父的女儿上学急需用钱时,又赶到月末家里没钱,师母向师父借了五元钱,到师母开工资后师父都要把五元钱要回来,并说:“大法的钱,专款专用”。师父生活俭朴,住的是简易楼房,冬天没有暖气。家中只有一台电视机,家具都是八十年代的样式,师父对女儿要求很严,每月只给女儿100元生活费,包括上学所用。有一次暑假师母带女儿去北京和师父团聚,师父给女儿买了一双2元的鞋。师父家的生活标准在长春也是最低的。

  师父的言传身教,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使大家道德回升,思想素质迅速提高。我家孩子也与其他大法弟子一样,学大法后道德素质得到了升华。在节俭方面,他们有时甚至做的比父母还好。我们知道,现在的人到餐馆吃饭,很多人剩下的菜再多也不管,眼睁睁看着餐厅服务员倒掉。我们家却不这样,剩下的菜一定要打包拿回家,绝不浪费。现在很多人吃面条,只吃干的,剩下的面汤、调料一律倒掉。我们家里人却不这样,干的、稀的全部吃完,绝不浪费。这正如师父《在新西兰法会上讲法》中说的:“你们今天为什么修的这么快呢?就目前的情况你们还想象不到你们提高的有多快。我传法才短短的几年时间,有很多人已经能够达到圆满的标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他在学大法,宇宙的大法熔炼人那是非常容易的。我记的我举过一个例子:一炉钢水要是掉進去一个木头渣儿、木屑,瞬间你就看不到它的影儿了。人就象那个木屑,这宇宙大法就象那炉钢水。熔人,要是熔一个人那是太容易了。”修炼大法的人就是会很快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真是佛法无边,佛法伟大的体现!

女儿读初一时,一天放晚学回家对她母亲说:“妈妈,我今天又给你节约了一元钱。”“怎么节约的?”她妈妈问。“我在转车时,上了公交车后,发现是一辆空调车,我马上下了车,又上了一辆普通车。空调车二元车费,普通车一元车费,这不是节约了一元钱吗?”女儿回答说。她妈妈诙谐的赞扬道:“真是妈妈的乖娃娃,这么懂事,妈妈表扬你一次!”

儿子很朴实,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在我们家被称为“万能钢”。他有一个自己单独的房间,房间里的东西特别多,有改锥、螺丝、电笔、电压测量计等修理家用电器的工具,有钳子、锉刀等修理自行车的工具,有针、线、剪刀等缝补用品,有双面胶、胶水等粘贴用品。家里的收音机、随身听、录音机、复读机等电器坏了,都由他修理;家里的自行车车胎漏气,都由他修补;他的衣服、鞋袜破了,也会自己缝补。儿子就是这样一个勤于动手、喜欢节俭的孩子。由于家里有这样一个“万能钢”,有些东西经过修理之后,还可以继续使用,给家里节约了一些资金。尽管不多,但更重要的是,儿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品质,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基本上穿的是亲朋好友送的旧衣服,他们一点也不嫌弃,只要穿着整洁、能暖身子就行了。上大学后,为了给家里节省开支,他们一般不买新教材,就买那种高年级学长用过的很便宜的旧课本。女儿在上大学的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星期,给父母开来了一张生活清单:“早饭:馒头三角,煮鸡蛋四角,豆浆二角,一般七角左右就行了。中午:二两米饭三角五,一个肉菜一块至一块五,一般两块钱就够了。晚上:二两米饭三角五,一个菜一块,一般一块二、三。加起来一天四块钱就足够了,而且还吃的很营养。”女儿入学前,有人对我们说:“按照你们女儿去读大学那个城市的生活标准,大学生一个月需要一千二百元至一千五百元。”当时我们心里还很担心,哪里去找这么多钱供孩子读书啊?不想女儿一个月只花了别人说的十分之一,这使我们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女儿大学毕业出国留学,她妈妈准备给她添置一些有档次的衣服,女儿却谢绝了妈妈的好意,与妈妈一块到一家服装店去买了一些大幅打折处理品。买回家试穿后,自己觉得十分满意。

节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生活节俭可以让孩子不与别人攀比,不把心思用在如何吃好、穿好、玩好等方面去,使孩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一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节俭可以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这对成就孩子未来事业有着重要作用,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节俭有助于孩子体察基层民众的疾苦,培养对他人的爱心,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 所以,当今的父母们,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自己首先做好节俭的榜样,让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逐步养成节俭的优良品质。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