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健康成长(二十六):细心观察 认识事物

金莲


【正见网2011年02月01日】

典故“青牛紫气”出自于关令尹喜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据汉朝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汉朝刘向《列仙传》也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南朝宋人裴?《史记》“集解”引《列仙传》:“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

尹喜是西周朝中的一位大夫。他学富五车,精通历法,尤其擅长观察天象,根据天象的变化能预知世间大事未来趋向。周昭王二十三年,他预见国家将有战乱,便辞去大夫官职,请求担任函谷关令,以便静心修道。

尹喜担任关令后,在函谷关旁边修建了一座草楼,每天在这里观察天象。一天夜晚,尹喜在楼观上观察到东方紫云聚集,状如飞龙,由东向西而来。他非常惊喜,预知将有大圣人从函谷关经过。于是,尹喜就传令守关士兵,如有奇异人士过关,立即禀报。过了不久,守关士兵果然见到一长须如雪,红颜大耳,双眉垂鬓,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

老子本在东周朝廷担任守藏史,主管图书典籍。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周王朝逐渐衰落,老子预感到,将来会发生战乱,便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京城向西而去,不日到了函谷关。

尹喜得到守关士兵禀报之后,赶忙出门相迎,并把老子留下来。尹喜对老子说:“我观察天象,看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道圣人将要西行,所以扫路焚香、沐浴净身,在此恭候多日,希望圣人收我为徒。”老子知道尹喜与自己有缘,见他心地慈善,气质纯清,可以修成正果,便与尹喜一起入关。随后,尹喜焚香叩首,行拜师大礼,做了老子的弟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下之后,尹喜请他留下著述再走,于是老子融静修、服药、画符之效为一体,取其精华而为尹喜著书,取名为《道德经》,又名《老子》,并对尹喜说:“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之后,老子骑着青牛飘然西去。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神仙第一家”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老子走了以后,尹喜辞去官职,终日研修《道德经》,品出其中意蕴,悟出真谛,亦修成大道,成为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尹喜成仙之前,来到老子故乡,把自己的躯体留在这里,让自己的魂灵永远守护老子的家门,以报答老师传道教诲之深恩。

尹喜通过观察天文,知道大圣人将从关上经过。老子过关,他留下老子,并拜老子为师。老子走后,他潜心修炼,终成大道,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修炼人需要观察,常人更需要观察。古今中外科学史上许多著名人士就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而取得发明发现重要成果的。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陶弘景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的事情。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童年时代,对各种事物都喜欢仔细的观察,而且都力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清楚。在狂风席卷沙石的时候,牛顿会独自一人在街上逆风行走,或随风前進,他要实地观察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到底有着何种本质的差别。作为当今父母,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应注意引起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教会孩子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孩子尽力透过事物现象看到事物本质,让孩子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我在孩子小时候,就注意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孩子喜欢动物,我就从观察动物入手,让他们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去比较动物,感知动物。比如,我让孩子观察猫和狗的异同,他们观察后,既从外形上比较,也从声音上比较,还从对人类的功用上比较:猫的面部略圆,狗的面部呈三角形状;猫的眼睛大大的,瞳孔的大小会随光线的强弱发生变化,狗的眼睛没有猫的眼睛大,瞳孔也不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猫的四肢较短,狗的四肢较长;猫比狗行动更敏捷,更加善于跳跃;猫的胡须比狗的胡须更突出;它们的叫声也不一样,猫的叫声是“喵――”,狗的叫声是“汪、汪、汪”;猫会打呼噜,而且声音特别大,狗不会打呼噜;它们的耳朵听声音和鼻子闻气味都很灵敏;它们都是家禽,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但猫主要用于抓老鼠,狗主要用来防盗,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可以用来打猎等。

通过这样比较观察后,孩子们不仅能口头讲述动物的形貌,而且还善于用笔头描写动物的特征与活动。女儿在读小学时对动物曾有这样的描述:

一天下午,我在舅舅家细致的观察小猫,看完之后就逗它玩儿。正在这时,院里忽然响起了弟妹的喊声“姐姐,我们在旧粮仓里抓到了一只大老鼠!”我马上明白了他们的意思,抱起小猫,得意的来到后院的旧粮仓。

老鼠被关在一个废纸篓里,眼睛像闪亮的珍珠绿莹莹的,胡须又直又长,当它看到我怀里的小猫,窜的更厉害了,弄的纸篓都不停的摇晃。为了让小猫充分施展威力,我们找来一个大纸箱,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猫和老鼠塞了進去;怕它们跳出来,又把盖子盖严。然后,我们在一边侧耳聆听。

我们都以为里面会传出激烈的搏斗厮打的声音,纸箱也会不停的摇晃。然而出乎意料,一切都是那么安静,静的让人萌发奇怪的念头:难道他们讲和了?还是被纸箱的异味熏昏了?我们忍耐不住了,打开纸箱看,阿!眼前的情景真让人哭笑不得――它们谁也不敢动。如果你绕箱子走一圈,简直就像参观动物标本。

这时,不知谁小声笑着说:“这猫儿不会抓老鼠。”顿时,我抄起一根木棍,使劲捅了捅小猫,想让他向老鼠发起進攻。不料,它却尖叫一声,像被粘住了似的,站在那边一动不动。这一叫惊动了那只老鼠,它猛的窜到小猫背上,狠狠的咬了一口。小猫痛的“嗷嗷”直叫,一溜烟跑回了家里。老鼠也在大家的忙乱之中逃回了老窝。我不禁纳闷儿:“这事儿可真新鲜。捉老鼠是猫的天职,这猫怎么反被老鼠咬伤了呢?”

一个小学生能把动物的形貌、情态、行动等描述的这样逼真,这样生动形象,如果没有细心的观察,没有具备较强的观察力,是难于表述出来的。

我还注重引导孩子观察人物,首先从观察人物的面貌开始。我们知道,认识人的面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使是成年人,要把一对孪生兄弟分辨清楚,也必须抓住各自的特征,否则将会混淆不清,这表明认识人的面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然而,年幼的孩子通过与父母、与亲人、与熟人的反复接触,反复观察,就能够较容易的将不熟悉的面孔排除在熟悉的面孔之外,这说明孩子识别人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根据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我让孩子由易到难的观察人物。孩子幼小时,让孩子观察人物的面貌特征,让他们能把经常接触的人分辨开来。大一些的时候,让他们观察人物的面部表情,以体察人物的喜怒哀乐。当孩子有一定知识的时候,就让他们观察人物的行动,以此来判别人物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心理活动等。这时候就需要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如果孩子能合理的進行联想和想象,就会使自己的观察插上翅膀,打开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眼界。

儿子在一次考试失利后,心情十分郁闷,显得有些消沉。在他观察到一个身残志不残的盲孩儿后,進行了对比联想,重新焕发了青春奋進的辉光。对此事,他曾有这样的记述:

那年七月,酷热的天气像一个阴险的小人,搅的我本身就因小考失利而苦闷不堪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面对严酷的事实,我灰心丧气,开始自暴自弃,终日无所事事,把自己沉湎于《七侠五义》、《依天屠龙记》之中。我过的如此颓废,令父母颇为担心。于是父亲就让我一个人出去散散心,排排胸中的闷气。

第二天一大早,我漫无目地的游荡在小河边上一条林荫道上。我慢慢的走着,忽然听到一阵虚虚实实、断断续续的声音。我不由的奇怪:这么大清早,是谁在干什么?于是,我循声向前走去。这时,一幕令人感动不已的场景展现在我面前:一个看上去和我年龄相仿的瘦小盲孩儿,一面用手摸着盲文,一面大声朗读着课文。虽然他发音并不十分标准,读的也不甚连贯,但可以看出是尽了最大努力的。

我顿时觉的心头一震,悄悄的退了回去。一个盲孩儿,面对失去光明的残酷现实,不但没有被命运的不公所吓到,反而搏击于学海的浪峰,真正的把握着自己的命运;而我,一个体格健全的人,仅因一次挫折就畏缩不前,自暴自弃,与盲孩儿相比,我是多么的渺小!

从那以后,我的生命像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的学习也有了明确的目标。每当遇到挫折,或是心想偷懒时,脑海中便浮现那盲孩儿在盛夏里苦读的瘦弱身影。一个声音在告诉我:盲孩儿能做到,难道你还不行吗?这使我忽又翻然醒悟,鼓足勇气,从容面对挫折,克服自己的惰性。

父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应该从多个方面進行。我们除了让孩子观察自己熟悉的动物和人物外,还注意把孩子带到野外去,让他们融入到浩瀚的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观赏美丽的风光,仰望蓝蓝的天空,眺望高高的群山,观察草木的荣枯,观看昆虫的成长等等,这就激发了孩子积极观察愿望,培育了孩子百折不挠的探求精神,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开阔了孩子的眼界,这为他们后来的学习和研究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师父说:“全宇宙的神都在瞪着眼看着,无量无计的神都在看着这小小的地球,注视着每一个生命的一思一念。他们的眼都不舍的眨一下,不愿错过一瞬间,人的一念都不想放过。在这个期间,我讲这些就是告诉大家,要冷静的、更加明确的知道你们现在在做什么。无论做什么事情,大法弟子都得把证实法放在第一位。” (《二零零三年亚特兰大法会讲法》)

站在人的角度上看,宇宙中的神神通广大,明察秋毫,所谓“三尺头上有神灵”;“神目如电,暗室亏心”是也。然而即使这样,神们还要细致观察,瞪着眼看着这小小的地球,注视着每一个生命的一思一念。他们的眼都不舍的眨一下,不愿错过一瞬间,人的一念都不想放过。更何况人呢?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重视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孩子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观察自然和观察社会的机会,让孩子在观察中认识事物,了解社会,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在父母营造的良好环境中茁壮成长。

(待续)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