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雍州”与“襄阳”

杨纪代


【正见网2011年07月03日】

晋・王韶《南雍州记》 

太和山──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山高险峻,就像传说中的博山香炉(备注1)形状,极为高耸峻拔,整座山体直抵九霄、穿云出雾。学道者经常百数十人,俩俩相继络绎不绝。倘若有人在此山学道,可却三心两意,有所犹豫的,往往被野兽所追逐、赶跑。

粉水──据说这是萧何夫人利用此水,和粉上妆之处呢。

酒泉──这儿是福禄城的谢艾所筑。下有金泉,泉水味如酒。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光从山中照射水面,因而循线取得金块。故因此得名。

辛居士家──辛居士名宣仲,家贫。春季(阳历三、四、五月),卖笋换钱充饥。想小酌一下,就截开竹子制成罂(小口大肚的瓶子叫“罂”),用来盛置以笋制作的美酒。别人问原因,宣仲说:“我惟独喜爱竹子与好酒,就想让此二物经常相伴而已。”

诸葛故宅──“隆中”是诸葛亮故宅,有一口旧井,如今干涸无水。盛弘之的笔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说是孔明的避暑台。宅的西边,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上这儿鼓琴,高歌“梁父吟”(备注2)。因而命名此山为乐山。原先有人家居住此宅,可却家道衰败、灭绝而亡。于是往后别人就不敢再在此宅居憩了。南朝齐建武中,有人修井,掘得一个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给晋安王,后来习凿齿(备注3)又为此屋写了宅铭。

乐善台──高齐(指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即位之后建有堂,堂之西面有射堂五间。射堂南边有大池,池上有台,名曰乐善台。

襄阳的过去与现在

按:南雍州是东晋时期,永嘉之乱(备注4)以后,在襄阳设置的侨郡(外地民众迁移至此的聚居处),南朝的宋、齐、梁因而沿用。

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从荆州牧刘表,迁徙郡治于襄阳开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是战略重镇。《读史方舆纪要》称:“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三千年来的历史中,发生于南雍州(襄阳)的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進占襄阳之战等。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因此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史迹、文化与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

襄阳的“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城以西十三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关于隆中的得名,《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但也有众山之中隆起最高者的说法。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隐居于南阳之邓州市,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襄阳古代分为襄阳、樊城两地,隔汉江(沔水)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要地。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西元前201),城址疑在今襄城西北的汉水边,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城东另筑新城。宋时由土城改为砖城,并将直進直出式城门改为屯兵式的瓮城门。明洪武初年,汉水南岸北移,为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遂将城向东北扩展,城墙坚固,护城河宽,易守难攻。

如今的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中共窃据后,才将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二区,一年前才把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如今的襄阳市管辖着以下的地区:枣阳市、宜城市、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襄州区、襄城区、樊城区和老河口。

结语

想加入武当山学道的人,倘若“心有隆替,辄为兽所逐”。如果意志不坚,三心两意的有所顾虑留恋,连山上具有灵性的兽类都看得出来,师父慈悲舍不得打发你走,可它们却不客气,会追逐你,把你赶跑哪。仔细想想,心诚不诚,在另外空间,任何生灵都一目了然的,只是在人类这个谜的空间,都不知、都不晓的,还自以为是呢!

看来,每一个生命都等着这千载难逢的时机,热切的等着被救度、引颈期盼能有新生的机缘!所以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人的这一面,还是人的思维、想法与牢不可破的人的后天观念!实在该以超越三界的视野,观看全方位;以全方位的思维,对待宇宙中所有生灵、所有生命;他们以各式各样的状态与迥异的方式存在着,都等着这开天辟地才有的唯一时刻,能得到重生的机会!背负着助师正法重责大任的大法弟子,能不戒慎履行吗?

【备注1】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博山炉盛行于两汉与魏晋时期。后来,这种炉盖高耸如山的博山炉,逐渐演变成香炉的一个固定类型。后世历代都有仿制,并各有变化,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博山炉。

虽然在博山炉之前已经有了熏炉,但都不像博山炉那样特点明确,使用广泛,影响久远,所以人们也常将博山炉推为香炉的鼻祖,并常把“博山”、“博山炉”用作香炉的代称。

【备注2】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中,都记载了一首诸葛亮的《梁父(甫)吟》: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强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备注3】习凿齿(西元?~三八四年),字彦威,襄阳人。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而时温有异志,觊觎非望,以是大忤温旨,后以脚疾,遂废于里巷。

及襄阳陷于符坚,坚素闻其名,既见与语,大悦,赐遗甚厚,俄以疾归襄阳。俄而襄阳复为晋有,朝廷方欲征凿齿典国史,会卒不果。

【备注4】晋怀帝年号永嘉(西元307~313年),在其统治期间,因胡族变乱,终致司马氏皇朝的倾覆,史称永嘉之乱。

西晋自惠帝之世起,已是乱象环生,八王之乱,同室操戈,骨肉相残,以致全国靡烂,百姓丧亡无以计数;加以天灾频仍,饥馑荐至,流民遍地,所在聚结为寇,四处暴动,晋朝的社会秩序,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正当此际,长久以来在边疆州郡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的各种胡人,由于他们入塞之后,长期遭受官民的欺凌侵夺,备尝苦楚,心中积怨,遂乘机起来反抗。

胡乱以并州(山西)匈奴酋帅刘渊所领导的叛乱为主流,于永嘉二年称帝。山西、河北一带的各族胡人以及汉族群盗,纷纷归附响应,不数月间,众至十万。此时晋朝的内哄仍未停止,东海王越弑惠帝。永嘉六年,刘渊之子刘聪,攻陷洛阳,纵兵烧掠,俘掳怀帝,送往平阳后杀害之。愍帝即位后长安城破,愍帝投降,西晋亡。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科技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