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7月08日】
时光荏苒,已是不惑之年。看昔日的同学与同事们,分布在社会的不同阶层和领域,有着各自的喜与忧:有的感到春风得意,有的在挫折与无奈中彷徨。时常感慨命运的捉摸不定:冥冥之中是什么决定着人生路上的祸与福呢?
最近读了一则故事,很有启发意义。周文王寻找贤士,在渭水之滨遇到了姜子牙。相谈之间,文王问天下大计,姜子牙说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周文王随后亲自驾车和姜子牙往回走,走了一段后因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回身问到:“可以了吗?”姜子牙说:“久闻文王敬贤,今见果然不虚。今天你拉我八百步,我保你周朝八百年。”周文王一听,赶紧说愿意再拉。姜子牙哈哈大笑说:“天意如此,再拉无益。”遂请文王上车去西歧。
后人看几千年的历史,世道的兴衰与朝代的更替,往往着眼点在其文治武功。也就是说,是否关心百姓、让其安居乐业,并且在富国强兵中抵御外患。从八百年的周朝、三百年的唐朝等等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反面的例子也有,比如秦朝,尽管一时强大,却只维持了十六年,是各朝代中时间最短的。事实上,仔细分析一下,透过隋朝与秦朝的短命,我们似乎还可以了解到在文治武功背后更深层的因素。
一棵大树,能够存在、抵挡的住狂风暴雨,就要有着深厚的根基。一个人、一个朝代,也是如此。古人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易经》中说“厚德载物”,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周文王为天下苍生着想、以德教化四方,上天因其诚心才赐给他姜太公相助,从而完成他的使命。这种德服天下的使命感,是一种内在的秉性与根基,也是超越文韬武略这些外在表现的。也就是说,有着为众生负责的心,并且敬天知命,上天才敢委以重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把百姓带入正道。比如,上古时期的舜,他在历山耕作时,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这样下来,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
谈到命运,人们往往强调一个人的才学、技能和谋略。这些因素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关键的原因,还要看其是否有那样的内在因素来承担相应的福分。一个人在为私利争斗时,就容易伤害到他人;一世世的累积下来,就会造成今生的磨难。此时若能坦然处之,重视自己的道德修为,则还有补救的机会。反之,如果一味的恃才傲物、甚至欺凌他人时,就会为将来种下更多的苦果。
一个文明也是这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引领着全人类的文明史,就在于神传文化中的重德向善。这种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内可让一个人去其浮华、返本归真;对外可使整个社会普遍知礼明义,从而带动着文明的生生不息和社会的繁荣。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几十年来在无神论影响下,人们渐渐的忘记了这些,忘记了这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民族之魂;反而习惯于在斗争和谎言中生存、在道德下滑中沉沦,更有甚者为了私利而无恶不作,以至于对传统理念、对真善忍的遵循者都横加打压。这样的情形,上天会让其长久的持续下去吗?
听从自己的良知,才能让我们远离灾难和痛苦。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智慧与才能、一个朝代的文治武功,当离开了德、离开了天理时,就是无本之木,很快就会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