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燕乐”

季黛


【正见网2011年07月30日】

“雅乐”是泛指在古代宫廷或在朝会仪礼时所用的音乐。它具体的活动包括祭祀天地、祖先、神灵,以及祝祷风调、雨顺、丰收等。

“雅乐”来源于周朝的“礼乐制度”。起初,它是反映古代特定时期的宫廷郊社、庙宇宗堂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音乐,而当时并没有统称为“雅乐”。后来,历代的君主相继模仿,以示自己的“功成”是“正宗、正统”的延续。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雅乐”说法,在孔子删修的《诗经》中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不少作品就是周代的“雅乐”。至秦汉以后,社会的动荡使“雅乐”在衰落中不断散佚。到了隋唐以后,“雅乐”最终因与一般老百姓生活脱节而日趋流失。

“雅乐”和“燕乐”的区分

周代已有所谓“燕乐”,专指“房中乐”,为后妃在后宫内廷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隋唐、宋代的燕乐不同。

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西元618~755)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最伟大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向多方面发展。

由于这样的演变,因此“燕乐”又称为“宴乐”和“宴乐”,是泛指在宫廷宴会中所用的音乐。“燕乐”在隋唐时期最为兴盛,而且风格多样。其肇因始于商旅来往频繁,边疆各民族和中原的音调、乐器相互融汇而更昌明。

燕乐的发展

宫廷燕乐中均以法曲为主,隋朝有《七部乐》、《九部乐》;唐朝有《九部乐》、《十部乐》。除法曲、教坊授曲以外,还有一些与宗教、文学相关的曲目,如《步虚曲》、《望仙门》、《瑶池宴》、《凤凰台上忆吹箫》、《华胥引》、《金人捧露盘》、《鹊桥仙》等融入。

隋炀帝时,把大型的宫廷乐队,按照所奏乐曲的来源,分为“九部乐”。包括:清乐(传统音乐)、西凉(今甘肃)乐、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天竺(印度)乐、康国 (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亚)乐、疏勒乐、安国(中亚细亚)乐、高丽乐、礼毕(最后所奏,一说即文康乐)。

唐初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清商伎(传统的旧有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在今新疆)伎。唐高宗以后,燕乐之名益广,盛唐时设有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太常寺、梨园、教坊等,谢阿蛮、李可及都是专业的乐工。

清乐或清商伎,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旧乐。其他以外国或外族名称立名的乐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它们所演奏的乐曲是根据外来音乐重新创作的,并保存了较多的外来音乐的面貌,仍冠以外国或外族之名。自汉魏以来,大量吸收和消化外来音乐,是这个时期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

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坐部伎在室内坐奏,人数较少,乐器声音较清细,乐师需要有较高的技艺。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乐器声音较大,常是很喧闹的合奏,有时还加入百戏(杂技)等,因此技艺上要求较坐部为低。

坐部中不合格的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乐队去,此时雅乐之衰落可以想见。从九部乐、十部乐到坐、立二部乐队组织的变迁和所演奏的乐曲变更,可以看出外来音乐被逐渐融合消化的过程。

九部乐所奏乐曲,如西凉乐中的《于阗佛曲》,龟兹乐中的《善善摩尼》、《婆伽儿》,天竺乐中的《沙石疆》,康国乐中的《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前拔地惠地》,疏勒乐中的《亢利死让乐》,安国乐中的《末奚》、《居和□》,高丽乐中的《芝栖》等等,都是外来乐曲的音译。

坐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立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

唐朝的燕乐中,最突出最辉煌的是大曲,这是在乐府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乐师们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了歌唱、器乐和舞蹈的大规模的音乐,它完成于唐代的极盛时期(开元、天宝年间,西元713~755),集中的代表了燕乐的全部艺术成就。

燕乐使用的乐器

燕乐中占主要地位的乐器是琵琶、箜篌、筚篥、笙、笛、羯鼓、方响等,乐器制造业很兴盛,长安有制造及修理乐器手工工场的集中地带。从史籍和敦煌的大量唐代乐舞壁画中,可以看到燕乐使用乐器的情况。唐代所用乐器有三百余种。

教坊和别教院荟集了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和演奏家。最著名的羯鼓演奏家黄匡绰,古籍中多有关于他的故事。唐南卓《羯鼓录》一书,记载了羯鼓的演奏技术、演奏家和鼓曲。琵琶的演奏方法由拨弹过渡为手弹,名手辈出,如段善本、康昆仑、曹刚等。筚篥名手尉迟青,吹笛名家李谟,歌唱家李龟年、许和子等。教坊的乐工不仅在宫廷中演奏,有时到贵族家中献艺,年老乐工则在宫外以传习歌舞为业,使燕乐得以广泛传播。

结语

历史上的每一阶段、每一朝代,都有其必然的发展与特点,都有其注重的层面和特色。随着周公的“制礼作乐”,人们开始有了可以依礼遵循的生活规范、人伦秩序以及道德操守等等,迈入了文明拓展、文化奠基的第一步。

可是随着时代的進步,接触面的增广,使人的思维变得越发的复杂,于是七情六欲大为膨胀,于是负面的危害也就更加突显了。因此,神传的、正统的、老旧的,逐渐被视为退化落伍而遭到淘汰!世间的事就是这样,此消彼长、善恶相随、正负互扰!所以,雅乐逐渐被燕乐取而代之。

再往下发展,那就是如今混杂的、不正的、纯粹娱乐的、导致魔性大发的情绪发泄……,这里头没有“寓教于乐”的作用,没有匡正行为的感化,有的只是放纵与肆无忌惮、人性全无的发展规律,最后就被神所放弃。从这个角度推想,能说進步没有危害吗?值得深思哪!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