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传统科学(二)

宇宙的本质是能量
庄偃红


【正见网2001年01月25日】

阻碍我们认识宇宙真相的往往是人自己的观念,一旦放弃了传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人们会惊讶地发现一幅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支持新宇宙观的大量证据其实早就存在于那里了:

宇宙根本上是能量构成的。素称宇宙“物质之砖”的微观粒子在形成更大一层粒子或分裂为更小一层粒子时,都要释放或吸收相当的能量。物质越微观,它的结合能越大,放射性越强,也就越是高能量物质。粒子放出的射线和各种电磁波本质上都是能量的传播。这些在大学物理教科书中都是公认的。足见,粒子从能量中产生又复归于能量,物质世界从根本上是由高能量物质构成的。

能量既具有物质存在的一面,又有精神特性。高能量物质就表现出许多令人琢磨不透的生命才具有的神秘特性。例如它是“测不准”的;他将发生的事件不可预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有灵性,而且智力水平还不低,如所有粒子在各种可能的运动轨迹中,真正经历的一定是最优的,也就是说它会选择,在所有可能性中选择了最明智、最优的一种!人类的智力也不能瞬间就做出这种选择。4〕

那么,由高能量物质构成的所有物质也都必然具有精神属性。只是由于人只注重发挥感官功能,丧失了与他们沟通的能力,但毕竟有越来越多这方面的事实被报道出来: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Marangcni效应指出,一种液体泡沫的液膜当受外界扰动而发生扩张和压缩使局部变薄时,它自己会调集力量沿最佳路线和方式进行“修复”。世界各地对植物的试验百年来已重复了几千次,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同:植物能感知音乐,感知人的思想,与同类和其他类植物相互感知,具有情感,而且还具备着现代人不具备的超感能力。这种“意识”能力在人的体细胞层面上也可找到。美国着名专家Backster将人身上的体细胞与主体相隔两个城市,这并没影响体细胞对主体的感情变化保持呼应,而且体细胞发出的反应信号就象在隔壁那样强烈。〔5〕

而思维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人的思维出的脑电波可以被现代仪器接收到,说明它也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 科学实验表明,整个宇宙中所有的物质之间、生命之间、“无生命物质”和“有生命物质”之间,组成了一个相互感应、相互交流的系统,有能量存在就有信息交流,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宇宙信息,在仪器上显示为电磁波、物质波,其实就是意识现象。可见,在能量的层面上,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了,是二而一的事情。宇宙从太阳系、银河系往上更大的天体,到原子以下数不清层次的“微观太阳系”,都有相同的旋机,相似的体系,从上到下贯穿着同一个宇宙演化规律,所不同的只是结合能的密度、等级和大小,不同的能量形成不同能级的物质层次,在每一层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特性,使物质和生命显出千差万别来。 能量在不同层次还构成不同的时空。Backster在实验中曾试过用铅或其他材料阻挡人体细胞与主体之间的信号,但根本挡不住。促使他想到,信号可能是通过与我们时间不同的另外空间传递的。宇宙学家也提出,经一个量子暴胀产生的难道只有我们一个子宇宙空间吗?现在多宇宙空间的假设在科学中已成为必不可少,因为他可以不费力地解释有关天体、粒子、生命、意识等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但由于我们的科学思维局限在一个宇宙空间中,所以不可能检验其他空间是否存在。〔6〕

如果展开哲学的想象,另外空间的存在是有科学根据的。原子核与原子相比是极小的,它到原子的距离就象行星与恒星之间那样遥远,而任何物体都由从分子直至物质本源的每一层粒子组成,那么粒子与粒子之间、每一层粒子之间都应是极其广阔的空间,所以任何物体都应同时包含着许许多多个空间,人所感知的大分子构成的宏观物体只是最外层、最表面的空间。星球可看作比分子更大一层粒子,谁敢说比星球更大的天体不是更大的粒子呢?那么星球与更大的天体之间不也是空间吗?任何空间都由能量构成,一个物质、生命或宇宙是由其中所有空间的能量综合成整体的〔7〕。能量在不同空间里表现为不同的存在形式,可以想象,在每个空间里物体都有它独立存在的形式,会遇到那里面特殊的时空结构,特殊的繁荣世界,发生着它自己的故事。但同时这些空间又是相互联通的,能量可以跨层次、跨空间,在他们当中同时表达并转化,一个空间里一动,就会反映到其他空间的物质和生命体上来,都跟着动,从而使万物表现出无限的活性。当代超弦理论就形象地把我们四维世界比喻为多宇宙空间的一根弦,这根弦构成这边的万事万物,它被那边世界一牵动,就引起这边的千变万化〔8〕。发生在宏观世界的事件是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奥秘的根源深深隐藏在复杂的另外空间中。古希腊时代人们就相信,事物的本性在极微观的层次中就造就好了,这一想法驱动着科学从分子、原子、质子、夸克一直往下追查着物质的本源。那么可以推论,要想接近于事物的本质真相,就得设法进入微观下的那些空间。

〔4〕杨泽森《高等量子力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5年9月,第350页。
〔5〕参见《The Sunrise Magazine 1997》
〔6〕同〔1〕,第一章,第33页。
〔7〕同〔1〕,第一章,第34页。
〔8〕李政道《科学和艺术》,《自然杂志》19卷,第一期。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