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查丹玛斯对当今时代的准确预言(3)

明言


【正见网2012年02月20日】

第三章 准确预言中共的起家与统治

第1纪第3首
辇台被旋风吹翻
容颜被假面隐藏
此时
新共和国将使自己的人民苦恼
红白颠倒国无宁安
  
本诗旧解:

本诗为《诸世纪》中進行预言的第一首诗,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1879年的法国大革命。因为诺查丹玛斯是法国人,许多《诸世纪》的初期研究者也是西方人,所以他们往往都倾向于用欧洲发生的历史事件来解释《诸世纪》,而很少想到亚洲和东方的事件。近年出现了不少身在东方、了解东方文化和东方历史的预言研究者,他们对《诸世纪》预言的研究就不局限于欧洲一地了,而能把视野扩展到全世界的范围。

诺查丹玛斯在序言中曾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一般大众的降临”,那就是说传统的制度将受到根本的冲击,反传统的社会(“共和国”时代)从此来临。当然,现代人都认为那是社会的進步,可是预言家并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读过此诗后就明白预言家的意思了。

1789年5月5日,国王路易十六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召开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要求第三等级出钱,而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却趁机要求取消君主和贵族的特权。会议上的斗争异常激烈,路易十六见此情状,准备驱散会议。此时巴黎群情激愤,“一般大众”于7月13日晨拿起短刀、斧头,与国王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7月14日,武装群众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巴黎东北部的巴士底狱,经过4小时的激战,占领和捣毁了这座堡垒。自此,一场反对王权的革命大风暴开始了。

在革命的進程中,保皇派和革命派展开了拉锯式的对垒战。最终,1793年1月21日,以罗伯斯庇尔、马拉、丹敦为首的雅各宾派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诺查丹玛斯并不认为革命是什么好事。他从神秘的光彩中看到了国王的死刑、王国的颠覆,看到了一个反传统社会的到来,是极端恐怖的。

第一二行描绘的便是国王、贵族被推翻的情景。在当时,贵族乘用的都是豪华、宽敞的马车。因此,马车也被作为贵族的象征。第一行“辇台被旋风吹翻”,指的便是革命的风暴推翻了贵族的地位。而第二位“容颜被假面隐藏”则是指大革命之中从法国逃出去的众多的贵族,当时,他们用披风和面具隐盖着自己的面部逃亡,生怕被人发现:而被推上断头台的囚犯,那些国王与贵族们,也被罩上披风或口袋,然后行刑处死。

本诗最后一行的“红白颠倒”,指的便是革命者推翻了“白”色的波旁王朝,替换而来的则是“红”色的革命政权。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传统制度,而且极大的影响了整个欧洲反传统的斗争,它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成了传统社会与反传统社会的分界线,真是“划时代”的,难怪预言家要把这首诗放在最前的位置。就象孔子著《春秋》一样,选的第一年(公元前722年)就是当时社会发生大变异的一年,也是传统的统一的周王朝开始转为分裂的列国时代的分界点。

预言家并不认为红白颠倒是好事,并不象现代人那样对法国大革命那样津津乐道,相反,预言家认为它是一件大坏事,从此“人民苦恼”、“国无宁安”。

令人惊心动魄的是预言诗中出现“共和国”(原文是Larepublique)这个词,那正是法国大革命要建立的理想和目标。

红党人即革命党,白党人即保皇党,两派争持的激烈和血腥,亦给他精确地描述出来。法国大革命所刮起的大旋涡,产生了丑恶的人性渣滓。红党的雅各宾党徒倡议的极端平均主义比俄国大革命还要极端,在血腥和暴力的激流里,人命贱如草芥,就像被斗蓬遮住了眼目的人,所有人都变得疯狂和盲目。领导者如丹束,只因走较温和的路线而被推上断头台;罗伯斯比尔進行了一次接一次的虚腥清洗,最后连他自己也被推上断头台。他脸上被污秽的绷带包扎著,应了“容颜被假面隐藏”那句使人惊悸的描述(这是对这句话的另一种解释)。

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在于,“红”色力量从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改变着整个世界。“红”意味着血腥,此后,纯正的“白”色的传统社会将一去不复返了,世界越来越充满了血腥味。不管现代人怎么看,预言家就是这样认为的。现代人可以批评预言家的态度,但是不要忘了,预言家是在宣谕神启,可以说,预言家的态度体现了造物主的态度。有的人自认为可以批判造物主,但它们却永远改变不了造物主。

对于本诗,今人提出了新的解释:

该诗的第一句中用“辇台”象征清朝皇权制度和统治的毁灭与消亡。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在上世纪初发动并因此建立了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但是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暴动和运动,以暴力和谎言饰以假面,包藏祸心,国家连年征战、动荡不已。最终,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新共和国”统治时代,真是“人民苦恼”、“国无宁安”。

纵观诺查丹玛斯的《诸世纪》,他以基督徒的身份,用神谕的方式,继承了古老的圣经《启示录》的传统。将世界最后期作为叙述的重点和描述的焦点话题。诺查丹玛斯的注意力正在于此。所以,最后的东方古国,应是整个历史和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所在。而诺查丹玛斯写的“一九九九年恐怖大王降临”的那首诗,是他全部诗集的诗眼所在,也应与东方古国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本诗中,作者开宗明义,点明主题,切中要害。只不过,全部预言诗的神秘和隐语的风格与体例,着实晦涩难懂,使人们长期误以为这是对欧洲事件的预言罢了。

第2纪第80首
  英文:
  After the conflict by the eloquence of the wounded one
  For a short time a soft rest is contrived:
  The great ones are not to be allowed deliverance at all:
  The enemies will restore at the proper time.
  中文旧译:
战争幸存者雄辨滔滔
  也需要片刻停留
  大人物限制行动自由
  适当时候他们拉住了敌人的手
中文新译:
  战斗后的负方利用诡辩和口才,
  图谋到了短暂的恢复时机;
  伟大的军队不被允许调动,
  敌人及时恢复了元气。

本诗预言毛泽东善于利用停战协定。

本诗最后一句的原来英文翻译为“They are restored by the enemies at the proper time.”,现按原文意思更正。

这首诗预言了在日本投降后的内战初期,毛泽东通过利用美国人的军事调停,利用停战协定,获得了喘息时间,恢复了元气。毛泽东在整个抗战中对日本人打了两次大一点的仗,一个平型关,一个百团大战,其指挥官都因为违抗命令作了几十年检讨。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日,打了38次大战,阵亡牺牲了300万抗日将士,包括200多名将军,牺牲之惨烈史所罕见。历史证据表明,“皖南事变”,是毛泽东故意使项英部队不按国民政府规定的路线转移,借国民党铲除异己项英。

内战其实早于1940年已打响。

1946年1月在美国马歇尔将军的调停下,《停战协定》签署,其中规定由国军开進东北接收主权,可是墨迹未干,在东北,趁着马歇尔将军回国的机会,两军就打起来了,国民党军以精锐的新一军和新六军为主進行了反击,双方在四平展开了激战。5月中旬,国民党军队乘胜追击,就在这时,1946年6月6日,一纸停战命令来到,这就是东北停战协定,本预言诗就是预言了当时的情况。

本诗前两句“战斗后的负方利用诡辩和口才,图谋到了短暂的恢复时机”,指毛泽东善于利用停战协定争取时间。

从整个抗战期间直到朝鲜战争以前,美国人被毛泽东玩得团团转,这时美国人逼着国民党在东北停战。本诗的后两句“伟大的军队不被允许调动,敌人及时恢复了元气”,预言了东北停战命令下,国民党的军队“不被允许调动”。

在东北失利并停战后,又在关内的华北和中原发生了内战,“关外不打,关内大打”,从此全面内战展开……

第3纪第82首
英文:
  Fréjus, Antibes, towns around Nice,
  They will be thoroughly devastated by sea and by land:
  The locusts by land and by sea the wind propitious,
  Captured, dead, bound, pillaged without law of war.
  中文旧译:
弗莱朱安提布
  尼斯周边的城镇
  受到来自陆海的破坏
  蝗虫顺风劲吹
  被捕死去捆绑
  掠夺战争没有游戏规划
中文新译:
  裴吉斯,安提比斯,尼斯附近的城镇,
  它们将被完全摧毁,
  蝗虫们从陆地和海上蜂拥而来,
  一路顺风,
  攻占,杀戮,绑架,掠抢,
  没有战争的法则。
  
这首诗预言了席卷全中国的野蛮战争,在中国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野战军”在席卷全国的内战中,凶猛作战,取得了内战胜利。

本诗前两句“裴吉斯,安提比斯,尼斯附近的城镇,它们将被完全摧毁”,预言了战争席卷了全国,这些地名暗含了几层意思。尼斯是个法国东南的一个大都会,安提比斯是附近较大的海港,海港在中文中和渡口类似,可以用“津”来表示,那么安提比斯“被完全摧毁”,就是“平津”的意思,而天津也是北京附近的海港,所以这里隐含“平津战役”的意思;裴吉斯也是法国东南靠海边的小城,如果把尼斯堪称中国东部大都会上海,那么这里又隐含有“淮海战役”的意思,被“摧毁”的“裴吉斯”和“安提比斯”,就像是“徐埠”会战的地方了;最后,大陆的东南沿海,是国民党退守台湾前的最后战场,打到了这里,战争就已经席卷了全国,几乎完全要占领大陆了。本诗第三句“蝗虫们从陆地和海上蜂拥而来,一路顺风”,预言“野战军”,象“蝗虫”一样,在全国“蜂拥而来”,发起了对国民政府军队的進攻,并且“一路顺风”地取得了胜利。

最后一句“攻占,杀戮,绑架,掠抢,没有战争的法则”,预言了军队的野蛮。这里“没有战争的法则”,点出了在《诸世纪》预言诗中所说的“没有战争的法则”的野蛮军队。我们破解过诸葛亮《马前课》里的预言,其中也突出了“四野”突然攻入的情形。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首诗预言了世界的蝗虫之灾,但还是以上这种解释更为可信。

第4纪第48首
  英文:
  The fertile, spacious Ausonian plain
  Will produce so many gadflies and locusts,
  The solar brightness will become clouded,
  All devoured, great plague to come from them
  中文旧译:
奥索尼亚平原 宽广而肥沃
  虻和蝗虫大量出现
  遮天蔽日成群袭来
  它们见啥吃啥带来
  前所未有的恶疫
中文新译:
  肥沃,广阔的奥索尼亚平原,
  将产生如此多的牛虻和蝗虫,
  黑压压的遮蔽了太阳的光辉,
  他们吞噬了一切,造成了巨大的瘟疫。

这首诗预言了中国的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在肥沃,广阔的东北平原,产生了数量众多的野战军队,他们象“蝗虫”一样“吞噬了一切”,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瘟疫”。

本诗第一句“肥沃,广阔的奥索尼亚平原” ,其中 “奥索尼亚” 是古希腊对意大利南部部落的一个称呼,可是意大利南部并没有“肥沃,广阔的” 平原,那么这一句是指欧洲外的一个古国的“肥沃,广阔的” 平原,其实这里指的是中国东北平原的黑土地。

本诗第二句“将产生如此多的牛虻和蝗虫”,预言了东北平原将产生数量很大野战军队。在《诸世纪》预言诗中,有的军队被比喻成“蝗虫” ,那些作战的情形就像蝗灾一样。

当然也有人直接把这首诗理解为蝗虫灾害,相比之下,还是上述破解更为恰当。

第5纪第85首
英文:
  Through the Suevi and neighboring places,
  They will be at war over the clouds:
  Swarm of marine locusts and gnats,
  The faults of Geneva will be laid quite bare.
  中文旧译:
瑞士和其周边地区
  他们因为云彩而战斗
  聚集大海的蝗虫与蚋蚊
  暴露出日内瓦的失败
中文新译:
  通过苏维和邻居的地方,
  他们将在云端上开战;
  海的蝗虫和幼蚊蜂拥而上,
  日内瓦的失误是明摆着的。

这首诗预言了在朝鲜战争中,毛泽东出乎美军意料之外,出兵朝鲜作战,使美军在战争初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本诗第一句“通过苏维和邻居的地方”中的“苏维”指“苏维埃”的国家――苏联,“邻居的地方”指中国的邻居朝鲜,这句话预言了通过苏联的帮助,在邻国朝鲜展开了战争,这就是1950年底,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

本诗的第二句“他们将在云端上开战”,非常准确地预言了入朝军队与美军交战的地点,“在云端上开战”就是指著名的“云山战役”。

1950年11月1日,在美军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毛泽东以39军主力包围了美军骑兵第一师的骑兵第8团,展开了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

本诗第三句“海的蝗虫和幼蚊蜂拥而上”,预言了在朝鲜战争中毛泽东采用什么战术,来進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本诗第四句“日内瓦的失误是明摆着的”,“日内瓦”是联合国安理会所在地,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就是联合国安理会派出的,这里预言了“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中发生了“明摆着的”失误,那就是:根本没有料到毛泽东会在未对联合国宣战的情况下出兵,而且没有收集到任何有关出兵的情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即使这样,“云山战役”后,“联合国军”总指挥麦克阿瑟依然坚持毛泽东出兵只是象征性的,结果又在1950年11月至12月,遭到 “第二次战役”的打击,联合国军只好撤至三八线以南。其实,“联合国军” “明摆着的”失误,就是低估了在第3纪第82 首已经指出了的事。实际上,美国政府从来都没有清醒的认识,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直到现在的问题,从来都是这样。

过去人们认为本诗预言的是国际联盟的失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对诗中的第二、三句根本就不能解释

第6纪第8首
英文:
  Those who were in the realm for knowledge
  Will become impoverished at the change of King:
  Some exiled without support, having no gold,
  The lettered and letters will not be at a high premium.

  中文旧译:
来到王国追求真知的人们
  因王座易位而陷入凄凉
  流浪的命运看不见援助的手
  一文不名
  学识及其拥有者不再为世人重视
中文新译:
  在王国里追求知识的人们,
  由于国王的更换而陷入凄凉;
  许多人被无助的流放,一文不名,
  学习和学者不再宝贵。

这首诗预言了有识之士将遭受鄙弃与迫害,在预言家所指的后世里人们对真正的有识之士不再重视。预言家所指的“学识”却并非现代人所津津乐道的“科学”知识,而是真正的知识,如洞彻天地奥秘的神学知识,如预言家所熟悉的占星术,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等,所有这一切常识在现代社会都被人淡忘了,当今还有几人掌握这些知识呢?还有几人能具有预言家那些知识啊。

近来有智者指出:这首诗预言了毛泽东在1956年开始的反右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打击了知识分子,更主要的是打击了知识。

本诗前两句“在王国里追求知识的人们,由于国王的更换而陷入凄凉”,预言了这次对知识分子分子的运动,发生在一个国家政权的变更以后,即“由于国王的更换而陷入凄凉”;同时预言了这次运动的根源和发起者,是新的“国王”。

1957年4月,毛泽东指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月27日,又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5月2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要整风?》的社论;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非常诚恳”的动员知识分子们“帮助共产党来整风”,实际上是对知识分子所采取的诱敌深入的战略,“引蛇出洞”;5月15日,毛泽东在写给党内高级干部的《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中写道:“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我们还要让他们猖狂一个时期,让他们走到顶点。他们越猖狂,对于我们越有利益。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果然,从5月19日开始,北京各大学的“大鸣大放”开始到了高潮,一天可贴出了一万多张大字报,学生提出了“反对特权,尊重人权,以及民主和法制”的要求;“引蛇出洞”成功了,6月8号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猖狂進攻的指示》,于是对知识分子“以言获罪”,彻底诛心的反右运动开始。

本诗后两句“许多人被无助的流放,一文不名,学习和学者不再宝贵”,预言了在反右运动开始以后,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不但是“学习和学者不再宝贵,一文不名”,而且“许多人被无助的流放”。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反右补课”中,全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反右运动中人人过关,其中整人权术有四条:1)引蛇出洞,2)罗织罪状、突然袭击、一言定乾坤,3)明讲治病救人,实则无情打击,4)逼人自我批判,无限上纲;结果全国抓出五十五万名“右派”,实际上加上“中右分子” “疑似右派分子”和“有右派言论分子”,全国抓了二百多万;几十万人“被无助的流放”,发配到边疆、农村、监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许多人被迫害致死,还有许多人自尽而亡;右派分子在劳改农场的悲惨遭遇中,最骇人听闻的就是甘肃夹边沟劳改农场的惨案,三千多劳改人员,只有四百活下来,一个医生却编造了二千六百份“死亡病历”。反右给几百万知识分子家庭带来了几十年的苦难。

1958年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嘲弄知识分子,说道:“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的知识分子吗?我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贯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大笑)。”毛泽东的大笑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又一次从“与人斗”中得到了“其乐无穷”,把别人斗得越惨,毛泽东就越乐越开心,其心理就是如此。

经过反右运动的彻底诛心,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人格就几乎被完全扼杀了,完成了对“旧知识分子”的“奴化”改造。有人说:“经历了反右之后的整个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指鹿为马的社会,没有人敢讲真话”;著名作家巴金生前回忆说:在反右之后,中国人不仅不敢讲真话,而且不敢不讲假话。不管怎样,反右运动后,知识分子终于变成了“只能服从”的“工具”。

第6纪第98首
波尔塞族的灭亡未曾有的恐怖战?
  彼等的圣大城市 被恶疫玷污
  略夺日月 破坏彼等的寺院
  两条河川被流血染红

这首诗无疑是在预言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

这是一首关于古城惨遭蹂躏毁损的预言诗。世界上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成千上万,诺查丹玛斯预言的究竟是哪座?诗第一行的“波尔赛族”是专家们解读本诗的关键钥匙。

“波尔赛族”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在古罗马帝国衰亡时,为躲避日耳曼人烧至帝国四境的战火,向西迁移至现今法国南部的朗格多克地区。以波尔赛族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一座带有古罗马遗风的历史名城,那便是现今法国南部重镇图卢兹的雏形。 
 
“波尔赛族的灭亡”,大概是指图卢兹在早期曾受到过外来的军事侵袭,专家们在史料中发现,历史上阿尔比乔夫十字军曾围攻该城,并在攻進城后進行过劫掠与破坏,那些十字军士兵本是乌合之众,缺乏道德与纪律的约束,進城后在指挥官的放纵下,露出强盗本性,以烧杀抢夺为乐,他们随意闯進波赛尔族人家里,见财物就抢,有人稍稍反抗就杀。惨遭屠戮的波尔赛人的鲜血染红了图卢兹市内的两条河流。掠夺与杀戮使这座古城失去往日的熠熠生机,一时沉寂下去。预言家在这里是比喻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古城、古国被毁灭。

能称为“圣大城市”的,中国有许多城市是当之无愧的。所以,诗中的地名只是比喻。这首诗用于对应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要更贴切的多,长江与黄河被染红,寺院被破坏净尽,“圣大城市”一时间如同有恶疫漫延一样。

第3纪第60首
英文:
  Throughout all Asia great proscription,
  Even in Mysia, Lycia and Pamphilia.
  Blood will be shed because of the absolution
  Of a young evil one filled with felony.
  中文旧译:
亚细亚将有大规模的镇压流放
  米西亚 里西亚旁菲利亚
  年轻人无罪释放血流成河
  一个执迷不悟的叛逆黑色青年中文:
  中文新译:
亚洲将有大规模的流放,
  即使在密细亚,利西亚和庞菲利亚;
  为了释放,将争得头破血流,
  (好像)背负重罪的邪恶青年。

这首诗预言了文革期间在中国发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
本诗最后一句中法文“noir”,一般指“黑色”,所以原来的英文译成“black”,但是“noir”也可指“邪恶(evil)”,在这里用后一种翻译,与句中的“背负重罪(filled with felony)”比较配合一些。

在文革期间中国人中能真正认清毛泽东的人不多,林彪的儿子林立果就是其中一个,他在《“五七一工程”纪要》中讲到当时中国的现状说:“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被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本预言中说的“亚洲将有大规模的流放”,指的就是“等于变相劳改”的“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因为历史上的其它“流放”,都没有本预言第三句那种“为了释放,将争得头破血流”的事发生,真的因为“犯罪”而被流放的人,只能循规蹈矩才能争取释放,如果流血斗殴会罪加一等,只有“变相劳改”的“下乡知青”才有为了能“释放回城”而“争得头破血流”的情况;另外,最后一句也点出了预言中被流放的人群是“青年”。

林立果给毛泽东取了个外号:“B--52”轰炸机,说毛泽东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一个主意就是一颗炸弹,掉下来能炸死一大片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毛泽东利用完“红卫兵”以后,又把他们无情抛弃的一个主意。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改变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数千万城市家庭的命运。1966、1967、1968年的初高中毕业生(后来称为“老三届”)被赶下了乡,加上后来下乡的知青,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所以预言里说“亚洲将有大规模的流放”。

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只是整治“知识青年”的一个借口。预言里的第二句说“即使在密细亚,利西亚和庞菲利亚”也存在这种流放,密细亚是古代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地区,利西亚是当时的西南地区,庞菲利亚是个海岛,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你身在多么偏远的地区,你在大西北也好,或者是大西南还是海南岛也好,只要你是个读了中学的“知识青年”,哪怕你从小已经在自己“贫下中农”的家里受教育够了,你还是得“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可怜的是,那些被洗脑利用后抛弃的“知识青年”,有些人被抛弃时也是“满怀热血”地响应号召,什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满怀豪情下农村”等等,明明是“埋葬”了他们的青春,明明是一辈子被整得死去活来的人,最后却说什么“始终不渝”。

本诗后两句“为了释放,将争得头破血流,(好像)背负重罪的邪恶青年”,预言“知识青年”们“(好像)背负重罪的邪恶青年”,被“流放”以后,在70年代,为了争取从农村“释放”回城,“争得头破血流”。70年代初期开始,那些“招工、考试、顶职、上大学,参军”等等回城的途径,无一不是“名额有限”,需要以各种方法去“争取”才行;到7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的抗争,知青们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方式的抗争强烈要求回城。

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整整毁掉了中国的一代人,造成了社会混乱,知识断代……

也有人说,“上山下乡” 的这一代人是“被愚弄”的一代,那是因为用“变相劳改”的“上山下乡”方式来愚弄“知识青年”,现在的人们看起来,这种“愚弄”也太明显了点。可是愚弄又何止这一种?

过去有人认为诗中预言了恐怖主义弥漫中东,但这种解释却无法解释第一句,而第一句正是本诗的核心内容。

第8纪第11首
英文:
  A multitude of people will appear at Vicenza
  without force, fire to burn the Basilica.
  Near Luna age, the great one of Valenza defeated:
  at a time when Venice takes up the quarrel through custom.
  中文旧译:
无数的人群
  蜂涌在维琴察
  无力烧毁巴雪利卡
  圣者
  在雷纳吉惨败
  就在战争开始时
中文新译:
  许多的人群蜂拥到维琴察,
  没有强迫,却投火烧毁巴雪利卡,
  靠近月亮时代,瓦伦萨的大人物被打倒
  当威尼斯开展对传统文化争论的时候。

对这首诗的最新解释是:这首诗预言了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运动,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

本诗第三句原文的“Lunage”,根据上下文这里不是地名就是时间,我们这里根据预言的意思把“Lunage”拆开为“Lune age”,指“月亮时代”。

我们先来看看本诗前两句“许多的人群蜂拥到维琴察,没有强迫,却投火烧毁巴雪利卡”。

“维琴察(Vicenza)”是意大利北部一个古城,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维琴察市中心(City centre of Vicenza)”在1994年就被列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建筑师帕拉第奥及其弟子的作品,帕拉第奥的作品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华丽传统,形成一种基于古罗马的古典主义风格,他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维琴察(Vicenza)”的帕拉第娜巴雪利卡(Basilica Palladiana)是帕拉第奥早期的成名作;巴雪利卡(Basilica)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带有长方形的廊柱大厅。

“维琴察(Vicenza)”的帕拉第娜巴雪利卡(Basilica Palladiana)是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建筑的瑰宝,那么“许多的人群蜂拥到维琴察”,在“没有强迫”,即没有外力逼迫的情况下,居然“投火烧毁巴雪利卡”,自己毁灭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文化遗产”,这种疯狂行为是历史上其他任何国家都从来没有过的事情,除了在中国,发生了这种事情,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这个预言中的荒唐事就发生在中国。诗中说“许多的人群蜂拥到维琴察”,预言了这个自我毁灭民族文化遗产的事情,还是一个“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本预言诗的后两句“靠近月亮时代,瓦伦萨的大人物被打倒,当威尼斯开展对传统文化争论的时候。”则预言了中国的“破四旧运动”发生的时间和背景。《诸世纪》预言中的“月亮时代”,指的就是宇宙终结与更新时期。“瓦伦萨”是意大利西北部的一个小城,这里代指中国西北的延安,而“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都市,这里代指中国的北京,那么“瓦伦萨的大人物被打倒”就是预言了在延安西北坡时期就是中共五大书记之一的“大人物”刘少奇“被打倒”;“当威尼斯开展对传统文化争论的时候”,就是预言北京对于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有了争论,首先是1965年底对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60年发表的历史剧《海瑞罢官》有了争论,北京市长彭真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想把争论限制在学术范围内,毛泽东却认为文艺界被资产阶级占领,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以此为由打倒了刘少奇。

在毛泽东1966年8月7日大字报出台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提出“资产阶级虽然已经被推翻,但是,他们企图用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来腐蚀群众,征服人心,力求达到他们复辟的目的。”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第二天,红卫兵以“砸烂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口号,杀向街头,以打烂一切“四旧”物品为宗旨,把北京城内外砸了个遍。

它好象和中华传统文有着深仇大恨,颐和园万寿山顶的那千尊琉璃浮雕佛像,逃过了当年八国联军的洗劫,却逃不过“破四旧”的魔掌,全部被红卫兵们砸毁;红卫兵砸了清华园的牌坊,把故宫改为了“血泪宫”;红卫兵砸了明朝的定陵,把万历皇帝和皇后的三具尸骨,从陵寝中抬出来“挫骨扬灰”;北京市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中保存下来的6843处文物古迹中,有 4922 处被毁掉,各类文物53万8千件被毁掉……

红卫兵以搜查四旧物品,批斗地富反坏右等名义,在北京進行了大规模的抄家,被抄家的有十一万四千多户,文化物品被洗劫捣毁一空,打死了一千多人,十万人被赶下乡。

对于利用红卫兵破坏传统文化的暴行,全国各大报均以头版头条报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首都街道”,人民日报更以社论《好得很!》大肆煽风点火。于是,史无前例的“破四旧”运动迅速燃遍了全国城乡,中华文化的瑰宝被大肆扫荡破坏。

新疆吐鲁番附近有个千佛洞,洞内壁画是珍贵的艺术品,全部被破坏;炎帝陵主殿及其附属建筑遭严重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孔子墓被铲平挖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碑被毁;西藏大昭寺主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被捣毁面目;全国最大的道教圣地老子讲经台及周围近百座道馆被毁……

在“破四旧”运动中,全国上下总共约有一千万户人家被抄,散存在各地民间的珍贵字画、书刊、器皿、饰物、古籍不知有多少在火堆中消失;焚书烧画远甚于日寇,民间文学遭横扫,文稿史料被洗劫……(见:丁抒《几多文物付之一炬》)

此前,人们把这首诗理解为是对摩纳哥利奥国王之子在意大利维琴察遭到失败一事的预言,但这种解释并不准确。

第8纪第19首
英文:
  To support the great troubled Cappe;
  the reds will march in order to clarify it;
  a family will be almost overcome by death,
  the red, red ones will knock down the red one.
  中文旧译:
向卡普伸出求救的手
  赤军吹响進军的号角
  一个家庭濒临灭绝
  同为赤军
  却仍被赤军打倒
中文新译:
  为了支持大困境中的教皇,
  红兵们将進军来保卫;
  一个家庭几乎被死亡击垮,
  红头,红兵们将打倒另一个红头。

这首诗预言了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运动的兴起,这些青年学生成立的红卫兵组织,成为斗争的工具,许多被利用来充当冲击传统文化的“先锋”和進行政治权力斗争的打手。

本诗的前两句“为了支持大困境中的教皇,红兵们将進军来保卫”,预言了红卫兵组织兴起的原因,是“教皇”在党内“处于困境”,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分子”,所谓“修正主义”其实就是在工作中不完全听话的,对于下达的意见竟然敢于“修正”,这就是 “大困境”,为了反对“修正主义”,就需要有人来造党内当权的“修正主义分子”的反,“红卫兵”这个造反组织应运而生。

1966年5月16日,经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文化革命的《五一六通知》,毛泽东在通知里说:党内、国内的政治形势是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等文化领域的领导权都不在无产阶级手里;从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有一大批“混進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正睡在我们的身旁”,“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所以文化革命的目的是对他们進行批判,“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领导权”。其后,成立了新的“中央革命领导小组”;5月18日,林彪发表谈话,称“毛主席是天才,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开始在全国各地搞个人崇拜。

毛泽东发出的这些信息,就是号召“文化界的低层”即所谓“文化界的无产阶级”起来“造反”。那么大中学生正好是所谓“文化界的低层”中的重要部分。1966年,那些孩子们,不可避免的成了“文化炮灰”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5月底,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成立,他们声称自己是“保卫毛主席的红色卫兵,毛主席是他们的红司令”;此后,全国大中学校学生纷纷成立了各种红卫兵组织,起来造反;8月1日,毛泽东亲自写信对红卫兵的造反表示支持;8月7日,毛泽东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贴出题为《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中共当时的报道说:“红卫兵”是首都大中学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创建的革命群众组织,他们表示要一辈子当保卫毛主席、保卫中国共产党、保卫祖国的红色尖兵。所以本预言诗里用“红兵们将進军来保卫”毛泽东,来预言红卫兵的兴起。

最初,北京的红卫兵在学校里批斗自己的老师和学校的领导,北师大女附中的校长卞仲耘被活活打死,成为文化大革命第一位公开遭斗死的教育工作者。接着,“凶恶”的红卫兵们从学校冲向了社会,掀起了破“四旧”的高潮,砸烂破坏一切传统文化遗产,并且对划分的“地、富、反、坏、右、知识分子”等所谓的“牛鬼蛇神”進行了野蛮的抄家和残酷的迫害,任意揪斗、殴打,乃至将其折磨至死,许多人为之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从八月二十四日到九月十日,仅在北京就有三万三千六百九十五家被抄,将近十万人被赶下乡去,有一千七百七十二人遭红卫兵活活打死,其中许多人是他们的老师和校长,在北京造成了“红色恐怖”。

预言里的“红兵们”的“進军”,也同时预言了红卫兵的“大串联”活动,各地的红卫兵到北京“取经”,而北京的红卫兵则南下北上到处煽风点火,把文化革命的“红色恐怖”推向了全中国。

本诗后两句“一个家庭几乎被死亡击垮,红头,红兵们将打倒另一个红头”,则预言红卫兵对“走资派”的大批斗,尤其对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残酷批斗,最后把刘少奇迫害致死。

1966年10月,红卫兵运动的主要内容转为: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即斗争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方式是写大字报攻击,开批斗会,打骂侮辱,游街示众等等,许多不听话的干部受到批斗,而最要批斗的人就是刘少奇。

1966年12月25日,在“中央文革”指示下,清华大学的蒯大富率领五千名造反派学生在北京游行,散传单,呼口号,卡车上安装的高音喇叭大喊:“打倒刘少奇!”,这就是震惊中外的“12.25”大行动, “打倒刘少奇”的口号推向了全社会。

从此以后,一次次“群众批斗大会”降临在刘少奇一家头上;1967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不点名地宣布刘少奇是“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天召开了30万人的批斗大会批斗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8月,中南海开了刘少奇的批斗大会,“刘少奇被打倒在地,一堆人对他又踩又踢”,批斗大会被拍成了电影,供人欣赏。1969年,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何止“一个家庭几乎被死亡击垮”,而是全国几千万个家庭被冲击,几百万人被害死。

过去,人们认为此诗预言的是法国革命中的激進党派,也不能说是完全离题。

第10纪第81首
宝物被西洋市民隐入寺院
  又从那里被移往秘密之地
  饥饿的党徒打开寺院之门
  再次被捕、被夺
  让中央恐怖的饵食

这首诗预言哪个寺院中的抢劫事件呢?

有人认为:十六世纪的殖民地大国西班牙,曾从殖民地人民手中掠夺、抢走大量的财富,这些沾着殖民地人民血汗的金银流入西班牙国内。诺查丹玛斯非常关注这一现象,写下这首诗来预示西班牙的寺院中藏匿着这些无以数计的财宝。但因人的贪欲,宝藏最终会被“饥饿的党徒”发现,引起轰乱之事。

但这首诗更象是在说:中国的许多文物被西洋抢走后,又被爱国同胞赎回,可是在象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动乱中,又遭到可悲的破坏。

第9纪第96首
英文:
  The army denied entry to the city,
  The Duke will enter through persuasion:
  The army led secretly to the weak gates,
  They will put it to fire and sword, effusion of blood.
  中文旧译:
军队的入城遭到阻扰
  大公企图游说他们放下武器
  悄悄地找到一个弱口進行攻击
  放火、死亡、血流成河
中文新译:
  军队的入城遭到阻扰,
  公爵将通过劝说進入:
  军队秘密地到达了薄弱的门口,
  他们将烧杀屠城,血流成河。

  这首诗预言了一次剧烈的屠城过程。

这次屠城异常惨烈,“放火、死亡、血流成河”,可能有几十万的军队屠杀毫无抵抗力的市民,由于广大市民在交通要道设置路障,围堵军兵,使“军队的入城遭到阻扰”,这就是本诗第一句所说情况。了解现代史的人或许能破解这首诗的奥秘。

第6纪第96首 
  英文:
  Great city abandoned to the soldiers,
  Never was mortal tumult so close to it:
  Oh, what a hideous calamity draws near,
  Except one offense nothing will be spared it.
  中文旧译:
委托于兵士管制的大都市
  致命的骚乱 如此这般
  达至轰天震地 史无前例
  令世间害怕的厄运 逼近眼前
  流血的攻击 将何止一次

中文新译:

  把权力交给士兵的大城市,
  从来没有过的致命骚乱在临近:
  天哪,多么丑恶的大灾难将到来,
  除了那些完全与世无争的人不受到冲击。

这首诗预言了某个城市发生严重的群体事件后,实施戒严管制。

本诗第一句讲戒严,在400年前诺查丹玛斯的时代,还没有“戒严”的说法,就用“把权力交给士兵”、听任士兵在城市为所欲为来表示。本诗最后一句讲事后的大规模清算,大部分人都受到影响和冲击。

过去的研究者们将本诗归入有关法国大革命一栏;认为它预示的正是巴黎在大革命漩涡中跌宕起伏、天无宁日的景象。这首诗对于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大城市来说几乎都是适用的,而且更贴切的多。当然,这首诗更可能是上面的解释所指的,是另外一次类似的军队在大城市中戒严的事件。

第10纪第68首
英文:
  The army of the sea will stand before the city,
  Then it will leave without making a long passage:
  A great flock of citizens will be seized on land,
  Fleet to return to seize it great robbery.
  中文旧译:
都市之前伫立着海军
  未经长途,赶快出发
  市民的诱饵,在陆地被夺
  舰队返回来捉捕大规模盗窃行为
中文新译:
  海的军队站在城市面前,
  没能长驱直入,然后离开:
  大量的公民将在地上被抓,
  车队将回来夺取城市,巨大的抢掠。

在《诸世纪》的一些预言诗里,谈到了一个特指的海(the sea ),它象一个地名的字谜,由于不理解其含义,一些诗破译不了。其实这个特指的海,是指一个权力中心,因为这里出现了“海的军队”这个名词。这首预言诗描述了某国军队入城的情况,海的军队站在城市面前,没能长驱直入,然后离开。以后军车再次向市内進发,同时城内发生了“巨大的抢掠”。英文的“fleet”本来指“舰队”的意思,现代西方的用法可以指“车队”。

第4第49首:
英文:
  Before the people blood will be shed,
  Only from the high heavens will it come far:
  But for a long time of one nothing will be heard,
  The spirit of a lone one will come to bear witness against it.
  
中文旧译:
在人民眼前鲜血飞溅
那并不能远升青天
在一段长时间内再不能听到什么
但一个人的精神将作出见证
中文另译:

大庭广众之下血流满地
  无法从高空去向远方
  但是许久也不为人注意
  只有某人的灵魂在哭泣
  中文新译:
  大庭广众之下血流如注的屠杀,
  (冤魂)只有从高天之上才能远走,
  可是长时间却没有人敢为冤屈说话,
  那些孤独的冤魂将见证(罪恶)。

这首诗预言了在预言家之后发生的一次对集会群众的大屠杀,制造的大恐怖。诺氏的预言很多是法国和欧洲的事,但他也多次提到了亚洲和东方。他预言了当时还没有发现的新大陆,预见了东方的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也预见了现在的通讯的发达。

法西斯惯用的制造恐怖的方法,那就是游行屠杀的伎俩,在“大庭广众之下”杀人,用“血流如注的”恐怖来震撼民心,达到他们所要的恐怖,使人禁若寒蝉。

本诗前两句“大庭广众之下血流如注的屠杀,(冤魂)只有从高天之上才能远走” ,这里预言了法西斯最喜欢的杀人方式,逼迫广大民众观看杀人,不看不行,从而极大的强化民众心中的恐惧。

本诗第三句预言到“可是长时间却没有人敢为冤屈说话”,而这个“长时间”的长度超过了半个多世纪。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历史将记载邪恶的一笔笔血债,在万能的主神的最后审判里,“那些孤独的冤魂将见证(罪恶)”,这个邪恶之兽,“法西斯”,必将得到应有的报应。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预言某次大屠杀事件的诗。他们在大庭广众面前被杀,血流满地。死后却又渐渐被人遗忘,由于怯弱,很少人敢提起,更多的人连真相都不知道。历经那么长时间,他们的灵魂至今在哭泣。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越来越少的人知道这件事。
 
第1纪第41首
英文:
The city is besieged and assaulted by night;
  few have escaped; a battle not far from the sea.
  A woman faints with joy at the return of her son,
  poison in the folds of the hidden letters.
中文旧译:
深夜城市被围攻袭击
  逃亡的人们却太少
  离海不远的战斗
  女人因为儿子回来
  喜极而昏迷
  隐藏的信的缝隙里潜着一条鱼
中文新译:
  城市被围困,攻击发生在夜间;
  很少人逃脱,战斗离海不远。
  一个母亲为儿子的回来,喜极而晕倒,
  毒药在秘密藏着的信件的袋子里。

本预言诗说明了一次残酷的屠城,如南京大屠杀一样的残剧。第三句预言诗讲到“一个母亲为儿子的回来,喜极而晕倒”,暗示许许多多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也补充说明 “很少人逃脱”。有句古话“白发人送黑发人”,“为儿子的回来,喜极而晕倒”的场景就只能发生在梦中了。第四句预言诗更是独特,说明那些市民,受到大规模清查:那个“秘密藏着的”装着“信件”的“袋子”,就象一剂毒药一样,将影响这个人一生的思想。

很多人认为此诗预言的是16世纪的意大利战争,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本诗预言的是二战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但是以上这两种解释都很牵强。

第1纪第80首
英文:
  From the sixth bright celestial light
  it will come to thunder very strongly in Burgundy.
  Then a monster will be born of a very hideous beast:
  In March, April, May and June great wounding and worrying.
中文旧译:
炫目的天光中从第六号里
  发出凄惨的雷电击中布鲁哥留
  然后从举世恐惊的野兽腹中
  产出怪物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悲惨至极的懊恼与伤害
中文新译:
  来自第六个明亮天体的光芒,
  将非常猛烈地雷击勃艮第地区。
  然后,一个异常丑恶的野兽生下一个魔鬼
  三月,四月,五月和六月,
  巨大的伤痛和深深的担忧。

本诗第一句是其时间密码所在,指出事件的发生时间。其中“第六个天体”表示这一年纪年的天干为排位第六的天干,既是“己”;而“明亮的光芒”和下一句的“雷击”则暗示该年的地支为火;所以这一年是“己巳”年,1989年正好就是“己巳”年。《诸世纪》的预言涵括了全世界的范围,虽然在诺查丹玛斯的时代连美洲都没发现,可是他却能以相似的地理和历史特征的欧洲地名来指代全世界不同的地域。表面上看,预言诗里记载的那些历史大事,都发生在法国或意大利的某些小镇里,其实可能是通过这些小镇的特点指代亚洲或美洲等非罗马帝国地域的地方。勃艮第地区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地区,14和15世纪,勃艮第王国曾控制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的广大地区;所以本诗第二句指在一个国家的首府,东北部的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并且是有关魔鬼野兽恶行的事件,即在1989年世界上发生的恶性事件。第三句“然后,一个异常丑恶的野兽生下一个魔鬼”,是指在1989年邪恶之兽“异常丑恶的”本性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同时这个邪恶之兽中产生出了一个邪恶的魔鬼。

本诗第四句,描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所经历的各月:三月、四月、五月,直到六月结束。

事件使每个有良知的人心中仍有“巨大的伤痛”,邪恶之兽一天不垮,未来就总让人们“深深的担忧”。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