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07月03日】
一、好人一身正气,凶邪自会退避
梁朝时候,有个人叫傅昭,做了中书通事舍人(负责起草皇帝诏令的官职,参与机密,权力重大)。那时候,做这个官的人,个个都权势很大,威振天下。但是傅昭为官,谦虚谨慎,廉洁安静,一点也不受当时风气的影响。他所用的器皿、穿的衣服,都很简朴,但他却一点也不介意,安闲于每天的粗茶淡饭,悠然自得。
有一次,有人送他一条鱼,他不肯收受,却又不忍心拒绝别人的好意,就把那条鱼,悄悄放置在门边,表示自己不喜欢吃。从此再没有人给他送过鱼了。
又有一次,傅昭的儿媳妇,得到娘家人送来的牛肉,就想把牛肉送给傅昭吃。傅昭的儿子说:“杀牛是朝廷禁止的。若是吃了这肉,就是犯了罪;倘若我去告发,于情理上又讲不过去。”于是就把那送来的牛肉,埋到了地里。
后来,傅昭做了安成地方的内史官,据说那衙门原是很不吉利的,住在里面的人,经常莫名其妙就招致了一些祸害。可是傅昭住下后,一切正常安吉,什么灾祸,都没有发生。人们都说这是因为傅昭正直,就是鬼神见了他,都会让他三分。
傅昭淡泊名利,为人十分低调,从不轻易出去游玩。袁粲每次经过他家时,都感叹地说:“经过他家的门,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一样;走进屋里,才知道他原来就在屋里。”
关于他做了内史官后,衙门由不吉利变得平安无事的原因,许止净是这样评论的:“好人住在里面,不吉利的邪气,面对一身正气的人,也无处躲藏;相反,住着邪恶的人,那些不吉利的邪气,只会前来聚集,光临。”
二、眭夸辞官读书,助友养家
北魏时候,有个叫眭(读桂)夸的人,从小就有大度量、大骨气,品行很高洁,不愿去做官。
他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叫崔浩。崔浩做了司徒后(司徒:管士地的官员),就奏请皇上,推荐眭夸来做郎中(“尚书”是掌管章奏文书的官,尚书底下又设侍郎、郎中等职,分管各司事务,也称为“尚书郎”),两个好朋友见了面,眭夸只是饮着酒,专挑那些生活琐碎事来说,并不讲那些政事。崔浩见眭夸有意回避,就把皇上的诏书,往眭夸怀里一放,询问他:“究竟答应不答应?”
眭夸说:“哎呀,这个还得继续劳驾老兄呢,喝了这酒,我就要辞你而去了,这官是你为我觅的,还得烦你给我退回去。”
崔浩听眭夸这么一说,就把他乘坐的骡子关在马房里,企图留住他上任。
眭夸也有办法,他托了一个搞运输的乡下人,弄了一辆车,谎称是御车,慌乱逃出了关去。
眭夸一生,都喜欢读书,尤其是文史传记,非常熟悉,烂记在心。崔浩也博览群书,熟读经史,所以他们能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不过后来崔浩主持编撰国史时,因为无所避讳,得罪了太武帝,被杀了。
崔浩被杀后,眭夸为他穿上孝服,与他的家里人 一起吊唁他,流泪痛哭。后来,还帮助崔浩,照顾他的孩子。
眭夸品行高浩,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拒绝做官,即使是好朋友的极力推荐和邀请,也始终没有答应。
三、会享福、会惜福、会留得住福的人!
唐朝时候,有个叫郭曜的人,生性孝顺.廉洁恭谨,他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郭子仪经常要带兵打仗,每次出征就留下郭曜在家治理家政。郭曜处理事务,也确实有他的一套,大大小小数千人,个个都对他佩服得很。
因为父亲郭子仪地位显赫,家里家境殷实,郭曜的弟弟们,就生活奢华,追求享受,争着盖屋修池,出入必坐车马,服饰华丽。
只有郭曜,勤俭节约,吃的用的,都尽量节省。郭曜多次升迁,最后做了太子宾客(太子属官,主管对太子们的调护、侍从、规谏),建中初年,因郭子仪放弃自己的兵权,皇帝给他的儿子们都加了官,郭曜做了太子少保(辅导太子的官)。
后来郭子仪死了,郭曜遵守父亲的遗嘱,把四朝皇帝累次赐给父亲的名马、珍玩,全部献还给了皇上。德宗皇帝接受了这些珍宝,然后又把珍宝,赏赐回给郭曜。郭曜也不贪心,就把这些东西平分给了兄弟们。
郭子仪家业威震,地位显赫,曾经有过兄弟儿子七人,同一天被封官的事,这是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的。封官那天,场面壮观,热闹非凡。不过虽然家富位显,众多子弟中,却只有郭曜,能够廉洁奉公,恭谦严谨,生活俭朴,并且持之以恒。人们都说他是会享福、会惜福、会留得住福的人。
四、经得起考验的刘温叟
宋朝时候,有个叫刘温叟的,生性稳重厚道,端方正直,尤其是敬重后母,周到体贴,以孝顺而出名。
开封府的官员尹光义,知道刘温叟的操守后,故意差了府里的官吏,带了五百千钱,来送他。刘温叟不敢推却,但又不想接受,就把那些钱放在西边的房子里,叫那官吏封好,并做上记号后,才让他回去。
到了第二年,尹光义又送了他许多粽子和扇子,送东西的,仍是上次送钱的那人,那人进来一看,西边房屋里的礼品、封好的记号,完好如初,回去就把这般情形,告诉了尹光义。尹光义说:“我送他东西尚且不收受,况且是其他人呢?有德之人,我不应拿世间俗物,去玷污他的品质啊。”就派人把原来送的东西,全部运回衙门了。
刘温叟不仅孝顺,而且十分廉洁。尹光义叫官吏送钱银给他,只是想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如别人所说的那样。后来的事实证明,刘温叟确实是非常廉洁的人。
五、 林积拾珠不昧
宋朝时候,有个叫林积的人,年少时候到京城去,途中住旅馆,在自己住的房间里,拾到了一只锦囊。打开锦囊,吓了一跳,只见里面装着几百颗价值连城的明珠。林积就问旅馆的主人:“以前有什么人在这里住过?”
店主回答说:“刚刚住过一个浔阳人,名叫周仲津。”林积说:“这个人一定会回来的,如果他来了,你叫他来找我。”过了几天,周仲津果然急匆匆地回来了。店主告诉他林积的名字和住处,于是,周仲津找到了林积。林积要周仲津说出明珠的数目,那数目跟囊中之物的数目正好相符,于是林积就把珠子还给了周仲津。
珠子失而复得,周仲津高兴万分,无论如何也要分些珠子给林积,表示感激,林积却坚决辞谢了,一粒也不肯收受。
历史上曾有彭思永童年时归还别人金钏的故事,林积也是少年时归还别人遗失的珠子,他们都是小小年纪,就拾金不昧,有德有义。林积没有收受周仲津酬谢他的珠子,这让周仲津感激不尽。
故事的最后,周仲津被林积的道义所感,捐出数百贯钱,修建佛院寺庙做善事。而后来,林积考中了进士,做了大中大夫。
六、金钏失而复得,若有神助
宋朝时候,有个叫彭思永的人,小时候,有天早晨起来读书,在门外捡到一只金钏,既不吭声,也不问人,一个人默默坐在那里,专等失主到来。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个人来了,急急忙忙、寻寻觅觅的样子,彭思永也不说话,在一旁细心观察,后来发现东西果真是这人丢的,便把金钏还给了他。
那人要给彭思永一些钱表示感谢,彭思永笑着说:“如果我想要钱的话,早就把这金钏揣怀里了,哪里还用坐在这里等呢?”
成年后,彭思永参加科举考试,那时家中穷得很,上京赶考的盘缠都没有,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把几只金钏,拿给他作为路费。在旅店中,一起赶考的考生,让他拿出金钏来赏玩,有一个人,故意把手中把玩着的金钏掉进衣袖里藏了起来,彭思永看见了,却没说什么,其他人都没看见,急着要为彭思永寻找,彭思永却说:“我的金钏只有这么多,并没有丢失。”
这些人准备离去时,袖子里藏着金钏的人,举手作揖告别,结果金钏从袖子里掉了出来。大家才明白了是怎么同事,都对彭思永的大度很钦佩。
彭思永的金钏失而复得,若有神助!
七、母子知耻高洁,都很难能可贵!
唐朝时候,有个叫程骧(读襄)的人。他父亲原来是强盗,敛积了百万家财,到了老年,才改邪归正。他在死之前,有十五年,一直安分呆在家里,足不出户,改过自新。
当过强盗的父亲死时,程骧还小,所以并不知父亲曾做过强盗的事。
后来,程骧做了错事,母亲就骂他:“哼,有其父必有其子,看你也不能做出什么好事来!”
程骧听后,觉得很痛苦,流着眼泪,追问母亲说这话的原因,母亲就把父亲曾是强盗的事,告诉了他。
程骧听后,十分惭愧,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想了好几天,毅然把家里的财产,分给了周围的穷苦人。这样过了一年,程骧自己也变得很贫穷了,在私塾里读书,老师因为他的品质善良,格外看重他,时时给他米粥、布匹去接济他。
后来程骧的学问、品行,渐渐出类拔萃。到开成初年,宰相彭公,拿着礼来聘请程骧去做官,但却被他推辞了。
程骧知道父亲曾是强盗后,就把家里的财产都分给了穷苦人,自己却穷得连母亲都养不起,反而要靠老师来接济。程骧固然是知耻而廉洁的人,而他的母亲,支持儿子的行为,也是十分高洁之人。母子都是难能可贵啊!
正是:
中共邪党做官,
全家都很贪婪;
抢掠百姓无数,
万户怨声震天;
暗藏金银财宝,
件件染血带冤;
居然恬不知耻,
昏如猪狗一般!
(以上均据蔡振绅《八德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