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2年07月08日】
(在雄浑悠扬的古乐声中,推出“唐诗欣赏”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亲切自然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帝国是历史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历史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仍以“唐人”自居。隋唐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纷扰混乱的局面,一统天下,国内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国际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唐朝对各民族、各国家、各种思想流派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同时并存,因此唐人思想非常活跃。(画面:龙门石窟的佛像、巍巍道观、孔子塑像)
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画面:长安城的巍峨宫殿、街道上熙来攘往的人群、玄宗与文人聚会的盛况)无疑是文化发展的温床,那么唐诗则是这块丰腴土地上绽放的一朵奇葩,它穿越历史长河,永远放射不朽的光芒。(一本康熙年间编写的巨著--《全唐诗》从远处飞向荧屏)
亲爱的观众,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将以崭新的视觉,和您一起欣赏唐诗。
(亲切自然地)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着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七言律诗《过故人庄》(优美的音乐声中荧屏上现出诗篇:
缘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欢愉、轻松地缓缓地读出以上诗句)。作者孟浩然生于唐朝盛世玄宗时期,湖北襄阳人。诗人自幼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为国为民干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但作者仕途失意,竟然终生没有作官。据传有这么一段故事:当时作右丞相的王维曾邀孟浩然到家短住,一天唐玄宗忽然驾到,皇上问孟浩然有没有新诗,诗人立即献出了一篇新作,其中有这样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笔人疏。”“明主”是指玄宗,“不才”是说自己没有才能,所以被明主抛弃。玄宗听后十分生气,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结果诗人被放还故里,永远失去了作官的机会。(稍停)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政治上不得志,历史反而造就了一位伟大诗人。他回家务农,隐居山林,潜心写诗,并开创了诗坛上的一大流派--田园诗派。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独树一帜,世人嘱目。现在想来,孟浩然的两句诗“春眠不觉哓,处处闻啼乌。”胜过千万个王侯公卿,今人记得几个达官贵人,而这两句诗却流芬千古,妇孺皆知,孟浩然这个名子永远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熠熠生辉。
田园诗,顾名思义,即用清丽的笔触,描绘山水田园生活。作者和另一位诗坛泰斗王维共同开创了这一流派。而《过故人庄》则是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画面上出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杀了鸡,煮了香喷喷的小米饭,邀请我作客,我欣然前往。用“鸡黍”招待,充满田家风味。如此简朴,不讲虚礼,说明交情至深,亲如家人。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画面上出现“缘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这两句写景。这是个幽静的小村庄,近处缘树环抱,远处青山相伴。(出现优雅恬美的田园画)
(画面上出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诗句)酒菜早已准备齐备,把桌子摆到窗前,推开窗户,外景映八室内,面对开阔的稻场和绿油油的菜园,顿觉视野开阔,心旷神怡,仿佛嗅到了泥土的芳香,看到了田野的丰收。宾主相对举杯,一边饮酒,一边谈论着有关“桑麻”的农事。
前六句诗,诗人把绿树、青山、稻场、菜圃、桑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幽静、恬美的田园风景画。
(画面出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天已晚,人已醉,雅静的田园风光,浓浓的朋友情谊,使诗人深深依恋,所以与主人道别时,诗人率直的表示:到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时,我还要来赏菊!
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顿普通的家常饭,在诗人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雕琢的痕迹,作者用恬淡的语言,描绘了恬静的景色,表现了人物恬适的心情,语言淡淡,而韵味无穷。
孟浩然有过报负,也有才华,却报国无门,但诗人没有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没有生不逢时的哀叹,而是远离滚滚红尘,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看淡名利,顺其自然,无所追求,更无执著,这种生活态度是难能可贵的。如果皈依佛道,也杂是大根基之人,不知诗人修道否?不过孟公已是“不修道已在道中”。但愿诗人在百年之后能有一个美好的归宿。
让我们再一次共同诵读一遍这首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现在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下周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