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2年01月18日】
3、修炼与人体科学
《转法轮》中介绍了人体修炼中的问题、人体特异功能现象等。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修炼是超常的科学。而现在有些人本身缺乏科学的态度,却指责它是伪科学,甚至给它扣上了迷信的大帽子。
3.1 六种公认的特异功能
国外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起步较早。成立于1882年英国伦敦的Society of Psychical Research是研究人体特异功能的最早的学术团体。目前公认的人体特异功能有:特异致动(Psycho-Kinesis)、人体非眼图像识别、遥视、透视、预测、心灵传感等(后五种都叫特异感知Extra-Sensory Perception)。
特异致动(Psycho-Kinesis):自从19世纪末意大利妇女Eusapia Pallandino被发现并实验证明有意念致动功能以来,人们進行了大量的意念致动实验,获得了很可信的实验资料。对意念致动突破空间障碍的实验研究发现,特异功能者的意念作用可以使被密封在玻璃瓶中的目标突破空间障碍移动到玻璃瓶外来。400张/秒的高速摄影机清晰地拍摄下了目标物突破空间障碍的全过程[33]。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物理学家赫尔斯特・施密特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作为随机源,随机控制环形灯路中某个灯的亮灭。特异致动者可以用自己的意念使灯的闪烁沿一个方向移动,而不是随机亮灭 。
人体非眼图像识别:不通过人体的肉眼,而通过人体的其它部位,如耳朵、手指等,识别颜色、图像、文字等。
心灵传感:无需感官器官,两人之间单向或双向传递心灵思想信息。日本学者本山博士的实验证明意志力可以通过电磁波无法通过的房间,成功传递给被实验者。奎内斯的心灵感应实验显示志趣相投者之间的心灵感应更明显。
透视:无需通常的感觉器官(如肉眼)透过障碍物获知物体内部的状态。1920年美国学者J・B・莱茵在Duke大学Parapsychology 实验室用25张瑞纳卡(不同形状图样的卡片)進行实验,把卡片随机抽出来,他自己预先也不知道卡片内容,然后要求被试验者用透视功能确定卡片上的图案。共進行了8万5千余次的观测,发现被测试者的成功概率远远大于随机概率,结果证明透视是存在的。
遥视:无需肉眼或心灵感应,远处目标物的图像直接被大脑获取。格尼、迈尔斯和波德尔报道了很多遥视的典型案例。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定量化的实验研究。研究者用随机数字仪表随机确定被遥视物体(以排除研究者的心灵信息对被测者的干扰),结果表明被实验者成功的概率远大于随机概率[34]。
预测:能预知未来事件发生什么或是否发生。最著名的实验是卡林顿的绘画实验。每个实验过程持续10天,每天卡林顿随机地翻到字典的某一页,选择出第一个可以用图画表示的单词画出来,把画挂起来,被试验者离开卡林顿有几百乃至几千英里,并不知道卡林顿画的是什么。卡林顿要求被试者在24小时内尽量去猜着画他绘的画。结果被试验者有时画出来的是前一天的画,有时画的是第二天要画的画。这就表明被试验者具有感知过去和未来的能力。成立于1967年的英国预感中心,在刚成立的一年内收到500份预测案例。法国医学家E・奥斯蒂做了“椅子实验”。被实验者可以在几小时前成功地说出经抽签随机决定的位子上的人。成功概率远远大于正常概率。
事实上人体的特异功能、特异现象还远不止这些。比如肉身不腐现象,近六年来,先后有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人体科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许多专家对这一生命奇观進行考察研究。1993年9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专家在对老人情况進行全面考察后发表报告称,这“确实是罕见的事实”。科学界至今仍没有对这一现象作出可信的科学解释。
寺院中修炼的有道高僧在圆寂火化后有时会发现“舍利子”,中国陕西法门寺珍藏有释迦牟尼佛指骨的舍利,有人说舍利是结石,但是结石含有大量的钙,会和酸反应,而舍利不会与酸反应,可见不是结石。以上实例说明,人体的特异超常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生命特异现象的研究可能会引起我们对人体科学、现代医学等领域的突破。
3.2 法轮功修炼净化身心
中国人民武警总医院主任医师汪琪、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李乃云、北京核工业医院主任医师田秀兰等于1998年10月上旬以法轮功炼功者为对象,对气功的祛病健身效果作了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700份,收回584份,经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法轮功修炼者在修炼前后身体变化十分明显。在被调查的1449例次多种疾病中,总的病症完全消失率为63.9%,显著好转率为32.6%,两者合计总的病情改善率达96.5%。其中呼吸系统病症完全消失率最高,达75.7%,心血管疾病的完全消失率达58%。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上的完好、安宁状态。这次调查还发现绝大部分修炼者能按照法轮功对修炼者的心性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促使了修炼者的道德的回升、人格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和心理的健康。可见修炼法轮功对身心的同时净化、促進身心全面健康是很有利的。
3.3 中医五行学说、经络理论的现代认识
气功、中医、人体科学本质上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研究五行学说、经络理论,证明了这些理论的科学性,探测到了经络的实际存在,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五行的生克变化反映了人体的自动反馈调节原理,其因果转化规律含有控制论中程序控制的概念,五行归类的“比象取类”方法与控制论的同构系统概念相似。控制论专家艾什比在《大脑设计》中所画的“内稳定器模型”,是由A、B、C、D、E五个字母所组成,其形状与五行生克图形一模一样。加拿大学者Ling Y Wei博士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解释》一文中指出:“不应把五行当作静止的模型,而是真正的动力模型,……是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界动力模型的最简单形式……在科学和医学上具有巨大价值” 。
除了对五行学说的研究外,人们还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对经络進行了探测。
20世纪30年代,日本清水芳太郎用测定皮肤电阻的方法发现了经络的电学特性。经络腴穴周围具有与其它部位皮肤不同的电学特性,主要表现为大电容、高电位,导电量较高。1950年中谷义雄发现了良导络。50年代中期前苏联巴特许别金发现了“皮肤活动点”。良导络、皮肤活动点和古典经络、腧穴的线路位置十分相近。另外用红外热像图摄影法记录的皮温图所确定的位置、路线,也和经络间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日本东京教育大学芹泽胜助教授在1971~1974年间,对50名健康男子拍摄了包括胸、腹、背及头等部位在内的2万余张全身红外线热像图照片,发现穴位处的温度明显偏高,呈现白斑点状 。激发的声信息有沿着经络线路传导的特性,其轨迹和十二经脉线路基本一致。这表明中医所提出的人体经络是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13]。
辐射场发光现象最初由N. Tesla(1856~1943年)发现,将被摄物体置于一个由高频高压发生器产生高频电场中,被摄物体周围会出现可见光。但这一现象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939年前苏联工程师基利安夫妇(S. V. Kirlian)再次研究此现象,他们发现活的人体周围会以一定的节奏发出彩色的光环和光点;而当一个人死亡一段时间后,光环即行消失。这种光环的大小,随着人体的生理、精神状态变化而变化。更令人奇怪的是人体某些部位比其周围地区发出光要强,而这些点正好与中国古代经络理论中的741个针灸穴位相吻合。基利安夫妇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他们发现的这种人体发光现象被称为“基利安效应”。基于“基利安效应”发展起来的摄影术叫辐射场摄影术,又称为“基利安摄影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发光的研究。39。 另外,据瑞典针灸学会会长G. Fish(1973年)报道,他与美国加州大学C. Ledergerber教授等合作,对中医的“气血”進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气血的存在及变化情况也可以通过“基利安摄影术”表现出来。
国际医学界目前已广泛开展了对东方医学,特别是针灸和经络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其疗效和行医的合法性已为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卫生管理机构所确认并资助开展研究。近十年来,每年都有一至二次研讨针灸与经络的大型国际会议召开。
1999年5月新加坡一家报纸,以“揭开经络物质基础之谜,中国专家发现人体可能存在生物光子系统”为题报道,上海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多学科课题组,在许多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三项有关经络物质基础和功能的重大发现。首次以现代科学理论和实验手段,证明了经络穴位的形态位置是以结缔组织为基础,处于一个由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之中,并形成某种具有综合的复杂生理功能的生理结构。初步发现与穴位位置相对应的深层结缔组织结构中,富集有钙、磷、钾、铁、锌、锰、铬等元素,尤其是钙的含量要比非穴位的其它组织(骨骼除外)高数十倍至上百倍,而钙离子是重要的信使物质,在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还初步发现结缔组织中呈液晶态结构的胶原纤维具有一个高效率传输红外光的特征波段,这预示,人体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生物光子系统,在生命信息、能量的传输交换等生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见,中医理论并非虚无缥缈的,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科学事实依据。气功、中医、人体科学是相通的。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它们進行研究表明,气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的,只是有些现象暂时还不能解释,还需要深入研究。
4 精神物质一性论
4.1 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
《转法轮》在第一讲“炼功为什么不长功”一节还指出:“在我们思想界历来就存在着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问题,老在议论、争论这个问题。其实我告诉大家,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宇宙根本上是由能量构成的,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宇宙的能量本质出发,去认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整个宇宙由有形的宇宙及无形宇宙共同组成,无形宇宙包括黑洞、隐型伴星、暗物质等。事实上无形宇宙就是一种隐型能量场,整个宇宙是由场组成的。场是基本的物理实际存在。爱因斯坦对宇宙中无形场学说是肯定的。他认为场才是遍及宇宙的基本物理存在,而粒子只是场在局部地区的凝结和在我们这时空的物质外壳,是无形场的一种能量的聚合体。
其实精神也是一种场,也是一种物质存在,只是它不以有形的方式显现出来,而是以一种能量场的方式存在。例如现代医学发现人脑的思维是一种电磁波,表现为脑电波。美国生理学家厄兰格和加塞因为发现脑神经细胞的电特性而获得1944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他们认为,人脑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表现在我们这个空间就是一种电磁波。可见,精神在我们这个空间是一种能量场,现代物理学认为场就是能量的存在形式,而能量就是物质,所以精神也是物质的。精神和物质最后都归于物质存在,都归结于、统一于能量这个宇宙的本质,也就是说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
精神物质一性论为我们认识自然界、认识宇宙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传统宇宙观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许多无生命的物质组成的集合,所有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分散的、不具备记忆、意识和目的性的无生命的东西构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是纯粹的机械关系,好象机械的各个零件一样。一切事物的运动完全是由目前所发现的物理化学规律所控制的,被严格限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之内。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周围神奇的自然界。
1966年美国测谎仪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 )把测谎仪的两个电极连接到一株牛舌兰的叶子上,在他往牛舌兰的根部浇水后,他奇怪地发现测谎仪电流计的波形记录仪的记录笔画出了类似人在高兴时的感情冲动的曲线。当他心想用火烧一下牛舌兰的叶子是什么反应,还没等他行动,记录笔瞬间画出了类似人在恐惧时的曲线。后来巴克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对25种不同的植物,包括莴苣、葱、橘子、香蕉等,進行了类似试验,所得的结果相同 。过去我们一向认为植物没有意识,它们怎么会有思维、有感情呢?
巴克斯特还对人体的体细胞進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的体细胞不仅会随人的感情变化做出反应,而且在离开主体之后仍然会有反应。在一次实验中,他在圣地亚哥从同事Brian O'Leary身上取了一些白细胞,然后让O'Leary从圣地亚哥飞到亚利桑那州的费尼克斯,O'Leary把所有惹他生气的事都记下来了,还记下了每件事发生的时间。事实表明,尽避体细胞和主体有距离,但仍保持着呼应。来自费尼克斯的信号很强,距离并没有影响体细胞对主体的情况做出反应。用铅或其他材料阻挡那个信号,但根本挡不住。个体细胞是怎么知道人体整体的信息的呢 ?
还有的科学家做了扁虫实验 。他们在小鱼缸里放了15条扁虫,上面吊着一盏电灯,准备向里面的虫放电。灯亮了两秒就放电,扁虫很快产生反应。实验者用剪刀把扁虫剪成两截,头尾分开放在不同的鱼缸里。他们发现,不管是从头还是从尾长出来的扁虫,都记得放电过程。这个扁虫实验告诉我们,“创伤”是记录在神经系统的细胞中,或者说不仅仅在大脑中(大脑只在头部),而是在所有细胞的DNA分子中。DNA分子是如何获取记忆的呢?
生活在森林地表的一种黏菌表现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能力。这种生物是一种变形虫,不怎么会移动,非常小,通过细胞分裂几个小时繁殖一次。当它们找到食物以后,大约50万个这样的单细胞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象蛞蝓(俗称鼻涕虫)一样的有机体。细胞各自承担起不同的肌肉和器官的工作。这个由个体分工合作的“混合物体”就爬出去觅食了。它(它们)可以几个星期保持这个状态,找到合适的地点后,这个虫就象蘑菇一样一端落地,喷出孢子来,发育成小变形虫[42]。这些细胞是怎么知道要结合在一起去寻找食物的呢?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方式進行信息交流的呢?
此外,根据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尔德市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做的铍原子辐射实验表明,人脑的活动会对亚原子微粒等量子系统的运动产生直接影响[10]。非生命体怎么能与生命体的思想進行沟通呢?
在量子水平上或亚原子范围内,粒子的特性是难以预测的。举个最著名的例子,假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个小时。半衰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样品中一半的原子会衰变,另一半不会。但是如果考虑单个原子呢?那么在一个小时当中,它衰变的可能性是50%。那么它倒底是衰变还是不衰变呢?但不管怎样,粒子是否衰变是确定的,粒子是如何确定是否衰变的呢?
丹尼尔・科什兰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细胞具有“记忆”和“决策”的萌芽状态的凭证。更進一步,有理由相信DNA和RNA 大分子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机体,可以主动地改变其组成部分。比如,人体内每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除了包含遗传信息外,还知道自己该长成人体什么部位的、具备什么功能的细胞。那么单个DNA分子是如何知道自己在人体中的位置的呢?
经典生物遗传学破译了生命遗传信息的密码。遗传信息是以基本粒子为单位组成的非周期性晶体,遗传颗粒类似于莫尔斯电码中的符号“―”、“・”等,DNA分子的不同排列顺序表达不同的信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指出,原子和分子的微观世界里存在着“波动”,即微观粒子的行为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根据M. 德尔勃留克模型,基因是极小的,按理说也应该存在着“波动”,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极小的基因在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波动”,并能准确无误地复制,从而传给子孙。基因是如何选择微观粒子的行为,使之能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的呢?要搞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要建立一种新的自然、宇宙观。
4.2 精神物质一性论的启示――“生命宇宙观”假说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人类对自然、对宇宙认识的过程。
中国在春秋战国末期,初步形成了以道为核心,以太极、气阴阳、五行、八卦等诸多学说为线索,以道家、儒家的自然哲学为支柱的独具特色的自然哲学体系。东方自然观的核心是有机论,其主要特征是有机整体性、多元逻辑思维、渗透性的思维進程和内省的类比方法。它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维护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提出了“感应论”,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这种思想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人对时空也有相当精辟的论述,浑天说、天外天时空说等观点。
到了16、17世纪,随着伽利略、牛顿等人创立的经典力学获得巨大成功,机械论的自然宇宙观统治人类思想达200年之久。这种自然观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静止性。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看作是一种静止不变的“机械图纸”,如果说有变化,也不过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它试图用“力”去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其次是孤立性。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事物与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联系去孤立地考察事物。再次是片面性。由于受分门别类的实证研究方法的影响,科学家局限在非常狭窄的专业范围,成为分工的奴隶。
人类的自然观、宇宙观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探索的深入、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由于20世纪现代宇宙学、天文学的進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观测范围已经深入到星系和星系团内部,可以观测100亿光年的宇宙时空区域。宇宙中发现除了各种普通的化学元素、基本粒子等实物形态存在的物质外,还有一种新的呈连续形态的、不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场”物质,如电磁场、引力场、核力场等。60年代观测到的3K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充满整个可观测宇宙的一种场物质 。也就是说“场”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量子力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進了一步,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和“测不准关系式”,揭示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测量者对被测物的影响,事实上也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影响、主观对客观的影响。巴克斯特发现植物具有思维活动特性,以及人们对气功、特异功能及人体科学、超自然现象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意识对物质作用方式的复杂性,我们对生命体意识的认识离客观真理还相差很远。
根据物质精神一性论,我们认为精神与物质是统一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精神层面的存在,精神是一种能量场,也是一种物质。物质、精神最后都归结于宇宙的本质──能量,从能量本质看,精神、物质是一性的。能量场才是遍及宇宙的基本物理存在,而我们看到的物质空间中的物体只是场在局部地区的凝结,从而在我们这个空间体现出来的物质外壳。这和爱因斯坦的宇宙场学说也是吻合的。自牛顿时代以来,人们把自然界分为无生命的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我们从精神物质一性的角度看,这种鸿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我们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精神的一面,都具有生命属性,都是生命体。生命体就是能量体系的表现及存在形式。一个能量体系与其外界的能量体系存在着能量的转化、转移及交换,因此表现出此能量体系的产生、发展、消亡,对外界扰动及刺激的反应、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任何一个由不同能级的能量构成的体系都是一个生命,大的能量体系构成大的生命,而其中组成大体系的无数子能量体系也是无数的小生命体。小生命体具有其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又因为它是大生命体的组成部分,所以又都必须受到大生命体特性的制约。每一个生命体都处于一种动态的、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之中。从纵向看,因为物质是由一层一层微观物质构成,所以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对应于更微观层面空间的存在形式。从横向看,因为每一个生命体是更大的生命体系中的一份子,所以它又和同层次、同层面的生命体发生着相互之间广泛的联系。
从本质上说,宇宙是一个由从高到低不同能级的能量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的、庞大能量体系,能量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无边宇宙生机勃勃的总体演化过程。宇宙既具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活的、比人体更高级、更复杂的生命有机体。它由一层一层的、嵌套式的、无数子能量体系,即小生命体组成。这些小生命体处于纵向和横向的、普遍的、动态的联系中。因为宇宙万物在不同层面空间上发生着普遍联系,所以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会在一个成员的空间范围内引起反映,每一成员都包含着一定宇宙范围的全部信息。我们可以把宇宙的总体演化规律视为这个大生命的智慧、精神特性,它在不同的物质层次、能量体系中的不同体现。宇宙规律、特性贯穿到、带动着宇宙中每一个生命体,这使不同层次的物质生命系统暗含着某种相似性。例如原子内部的秩序与行星体系的秩序十分相似,维妙维肖。生物细胞中的DNA是双螺旋结构,我们在其它地方也发现了这种螺旋结构:如叶子在枝干上的排列、向日葵的中心、羊的犄角、贝壳、甚至星系等。
人体是宇宙这个大能量体系中的子能量系统,是宇宙这个大生命体上的一个细胞。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具有独立性,同时必须受宇宙规律、特性的制约。人与外界生命体都是无边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对立的、分割开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
我们称这种新的自然观、宇宙观为“生命宇宙观”。这种“生命宇宙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动态变化的,宇宙是多层面时空构成的,其本质为能量,外在表现形式即生命。这种自然观强调宇宙的复杂性、有机性、多样性、整体性、系统性、生命性,在人与宇宙、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上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机械式的二元论。其实这一自然宇宙观思想是东方宇宙观的螺旋式复归。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道家“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的学说、古希腊安培多克勒的“种子论”、西方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都与这种“生命宇宙观”有相通之处。因此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显得更加深奥、庞杂,它由整个宇宙所有层面的空间的因素决定。现代物理学也讲,要探索可观测宇宙的原因,必须设想在它背后有一个总宇宙。一颗微粒不亚于一个世界的复杂玄妙,反过来,透过一粒沙、一滴水,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宇宙。
4.3“生命宇宙观”对自然界的解释
“生命宇宙观”可以用来回答上面提到的问题。宇宙万物皆为物质,精神也是物质,物质精神是统一于能量的,而能量的表现形式就是生命。牛舌兰、人体体细胞、扁虫、黏菌、亚原子微粒、DNA分子都是物质,它们都有其精神属性,都是生命,都是有意识存在的。生命是有智慧的,有思维的,都有维持其生命存在形式的倾向,但又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生命体处于纵向和横向的普遍联系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必须符合、反映更大的生命体系的特性。不同能量体系之间的不同层次的能量的转化、转移、交换,表现为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
用这种“生命宇宙观”还可以解释很多其它现象。比如:几何中的圆周率p在描述亚原子粒子、光和其他物理量的方程中又出现了,而这些物理量与圆并无明显关系。科学家们还发现如果自然界中的常数,那些不变的数,比如,引力强度、电子带电量、质子的质量,这些数如果稍有不同,原子就不会聚在一起,恒星也不会燃烧,生命也就根本不会出现了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科学的观点,自然界的演化应该有多种演化方向的。可是科学家们却发现自然界似乎总是以一种最优的方式、途径演化。
又如人体的精妙结构常常令生物学家赞叹不已,自然界各种生物虽丰富多采、各不相同,但在结构、功能上却都能与自然界配合得天衣无缝。从种子和豆荚的奇妙设计上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情况。果实和种子设计成非常诱人的样子,这样鸟和其他动物就会去吃,既而将种子带到各处。蓟和蒲公英给种子做好降落伞,让它飞到空中。槭树的种子是旋转的,象直升飞机。还有能够漂浮的,如椰子。也有其他的,如紫藤,用惊人的力量把种子弹出去。兰科植物中,有一种兰花叫杓兰。不仅花的形状特别,而且让昆虫传粉的方式也非常绝妙。杓兰把蜜蜂困在花中,等受粉之后才从一个特殊的出口把它放走。还有一种兰花,模仿雌性昆虫的形态,同时它还散发出一种难以抵御的气味,吸引雄性昆虫前来交配,实际上是来给它传粉。时间算得非常准,开花期正好是雄性昆虫孵化出来之后。
在热物理学中有一种马拉高尼效应 (Marangoni Effect)当一种液体的液膜当受外界扰动(如温度、浓度)而使液膜局部变薄时,它会在表面张力梯度的作用下形成马拉高尼流,使液体沿最佳路线流回薄液面,進行“修复”。
宇宙为什么是如此完美?假如宇宙是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解释。我们这个物质空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宇宙这个生命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在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背后存在着生命推动力,都是宇宙智慧的物化表现。宇宙中的一切演化规律、精妙构造都是宇宙的智慧、精神特性在我们这个空间的体现。
举个例子,旋风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气旋,它是一种能量体系,也是生命。旋风形成的“倒锥”的形状向前推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及能量交换(物质也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旋风在遇到一些小的阻拦时,可以分裂形成多个旋风倒锥,然后,由于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使之变大、变剧烈或衰弱、消失,这就体现出生命体的生长、发育的特点。由于倒锥经历的地带、环境不同,子倒锥与母倒锥有相同性,又存在差异,这类似于我们认识的遗传、变异特征。旋风对外界的刺激、扰动的反应也比较明显,总能作出向最有利于其能量状态维持的方向发展,其行進方向是用现代最先進的计算机都难以模拟出来,但都是最优的方向,即表现出尽力维持自己能量存在形式的倾向。
水下气泡的生成、发展、到消失的过程也表现出生命体的特征,例如,气泡上升就是它的生长发育,气泡分裂即它的自身繁殖、不同子气泡在不同环境中的形状特性相似,类似于遗传;但不完全相同,类似于变异。外界应激则表现在对外界压力、温度扰动的反应上。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在发育着的青蛙胚胎的早期切下其肢体的雏形,使其细胞排列次序改变,然后随意把它放回原处,一条正常的青蛙腿还会发育出来。即位于某一位置的细胞并非注定要成为某一部分,任何细胞都可以依据其整体环境而成为相应器官的一部分。胚胎的各组成部分的形成似乎是由它们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刻的空间关系所决定的45。
类似的,冬天把柳树的树枝枝叉全部锯掉,只剩下根部,到春天时,原来的根部细胞未必注定只能成为根部细胞,它们会分化,生长成柳树的各部分,如树干、树冠、枝叶等。又如全息照相(Holography)利用光的干涉、衍射原理,将光的振幅、相位以光的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其再现,从而形成逼真的立体图像。全息照片的每一小部分都记录着物体所有点的信息,所以每一个小片中都能显示出整体画面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整体的信息包含于部分之中。
事实上,宇宙万物在不同层面空间上存在着普遍联系,所以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会在一个子空间范围内存在一“投影”,这一投影包含着一定宇宙范围的全部信息。宇宙的整体信息以某种映射关系包含于它的每一部分之中,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说所有其它部分以某种方式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这样部分就可以展开为整体,可以获得整体的信息。
5 科学发展史的启示
5.1 西方实证科学的质疑与出路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是“学问”的意思。一般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与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科学没有终极真理,它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事实的检验,并伴随着客观事物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科学是西方实证式思维模式的产物。从牛顿时代起,实证科学就发出一个清楚的信息:世界是有规则的,基本上是数学规则,是人类能够了解的规则。人们创造出抽象的数学基本上是通过想象。但数学神奇地变得确实可以描述这个世界。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有句名言:“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一切事物似乎都可以被数字化或用数字来代替,然后将数字按特定的公式加以演示,结果误差越小,就越正确。这事实上是一种“数学型思维”。
与此相适应的科学方法就是分析还原的方法(Analytical and Reductive Method)。其根本特征就是要把复杂的事物、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要素和简单的关系,把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然后对各个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察和研究,抽象化为数字,然后利用公式推演得出结论,用简单要素的规律代替复杂体系的规律,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17。比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把一切运动都简单归为机械运动,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17。又如拉普拉斯曾断言,只要知道构成宇宙的每个质点在某一瞬间的位置和速度,又知道了动力学方程,就可以决定宇宙过去和未来的精确情况。
规律或定律观念是西方实证科学和哲学的基本信念。这种观念的本质就是亨普尔概括的“演绎―规律论”解释模型,根据这一模型,科学的本质就是发现现象背后不变的联系,并把它们建立成规律体系。如果要对一个事件的发生做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将这一事件归并到已经发现的一条或几条定律之下;否则,这一事件就是不可解释的。“演绎―规律论”解释模型把规律看作是科学最本质的东西。那么什么是规律呢?一般人们认为一个陈述如果满足如下条件就是一个规律或定律:1) 普遍性标准,即该陈述必须包含普遍限定词,不涉及任何具体的个体、时间和空间;2) 可检验性标准,即该陈述必须具有经验内容,并已得到确证;3) 连贯性标准,即该陈述必须能够整合到一个更大的理论体系之内,或者说,它必须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理论,因而有理论上的根据和保证。
实证科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很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近代工业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把西方科学技术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上天入地,腾空泛海,生光化电,无所不及。一直发展到核能开发、宇宙卫星、通信计算机等等,全世界人民无不蒙其所利。但是当我们陶醉在实证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实证科学难道真的那么完善、那么成功、无所不能吗?实证科学真的“科学”吗?
首先,从实证科学的规律概念上看,必须满足“连贯性”标准的才是规律,才是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这个定义本身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即只有这个理论、观点符合旧理论的才是科学规律,不符合的就不是规律,不是科学。这种封闭性已经成为实证科学自身发展的枷锁,容易使人固步自封,盲目排斥新的理论、新发现。
其次,从实证科学的科学方法上看,还原分析的方法很容易导致一个习惯,即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看成是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片面化的对象,忽视事物的复杂性、有机性、整体性,忽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比如,现在实证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一个人的知识视野越来越狭隘,观念也容易变得僵化,这些都是还原分析的方法的必然后果。
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是实证科学的两个重要方法之一,即从一般的知识出发,推演出特殊的个别性的知识。高斯算出谷神星轨道、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狄拉克预言正电子都是演绎法的成功例子。但是演绎法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它不能为自己准备好作为出发点的一般原则,不能保证演绎的基础――一般知识是正确的,它无法判断演绎前提的正确性。其次,即使演绎的前提是正确的,演绎本身只能揭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能進一步揭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不能揭示个性的丰富多采的属性。
实证科学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是指从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知识的方法。归纳法的本身也存在很大缺陷。首先,归纳是从观察和实验中搜集大量材料开始的,搜集材料不能盲目進行,必须有某种理论原则作指导,这种理论就成了归纳的前提之一,而此前提也不能保证是正确的。其次,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并不是充分可靠的,因为单纯的归纳不能完全避免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归纳的结果是或然的,人们总是难以穷极所有的个体对象,一旦出现一个反例,归纳的结论就被否定。
实证科学还特别注重数学模型。然而现有的数学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数学工具本身也是很不完善的。比如,实际工程应用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一般都是非线性问题居多,其边界条件是极其复杂的。工程中如果全部考虑各种因素列出数学模型,则模型往往是几乎不可能求解的。所以,必须作出很多假设,忽略很多因素。因此工程中求出的解,误差达百分之十、甚至几十,并不少见。可见实证科学只能大概其描述部分宇宙,是不完善的。
实证科学方法还有一个特点,即特别偏爱实验室实验。认为只有经过实验室实验反复检验的才可能是正确的。这当然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的,但是问题是,本来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同空间普遍联系着的,把万物从根本上与外界环境隔离放到实验室中,能反映事物的本来联系吗?任何事物都是动态的、关联的,在不同的时空中具有不同的演化边界条件。每一次实验的重复都能保证在各个空间层面上都具有相同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吗?宇宙是一个具有自身生命特性的庞大能量体系,人类的力量能控制自然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吗?
再次,从实证科学的哲学基础上看,西方实证科学是建立在一种从片面的基点上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对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物质与意识、主观和客观、心与物的根本上错误的看法,是在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哲学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方法论。这种世界观首先把一个完整的世界划分为两个独立的范畴:物质与精神,由此而建立的自然观把人和自然、人和世界、心与物机械地分割开,对立起来。自然的神秘光环逐渐隐去,此即所谓“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
这意味着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特性。自然被剥夺了其丰富的属性,成为空洞的实在,被看作一架庞大的机器。它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的。它是僵死的、驯服的,而不是有生命力的、有其精神特性的。宇宙间的目的、价值、理想都不重要,不存在规范甚至真理。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有权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掌握控制、任意支配、掠夺自然,甚至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地塑造自然,这就是这种“祛魅”的自然观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人这一万物之灵被从生育滋养他的宇宙母体中排斥出去。宇宙成了独立于心智,不包括人在内,与人毫不相干的客体,只是外部事物的堆砌;人成了站在宇宙之外,不受它影响的观察者,被迫只能在这种外在的关系中认识宇宙。
这种建立在片面、割裂的二元论基点上的实证科学给人类认识自然、人类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很大束缚。
首先,这种实证科学探索不了宇宙中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研究不了另外的空间,解释不了许许多多的超自然现象,掩盖了宇宙的真相。实证科学把精神活动简单地看作物理、化学变化。D. M. 阿姆斯特朗说道,我们有“全面的科学根据认为人只是一个物理机械装置”,“事实上,精神状态只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物理状态罢了”。因而我们应该能够从纯物理-化学角度对人作出一个全面的解释45。创造性的思想被认为是一台脑计算机随机运算的结果。这事实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我们现在的这种实证科学对精神、意识的理解是极其肤浅的,揭示精神现象的本质仿佛不在科学的视野之内,那似乎完全是宗教神学、文学艺术的事情,科学并不为此巨大缺陷而不安。
事实上物质和精神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根本就分不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和整个事物就不复存在。比如,人体若离开了他的脾气、秉性、意识、精神活动,就不再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成了一块死肉。任何物质都有其精神属性,都是生命,都有灵性。例如,任何物质没有反映的特性都不可想象,而反映特性可看作意识的前期形态。精神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精神最后都统一于生命,而生命最后都统一于能量,宇宙的本质就是能量。如果人们硬把物质与精神分离,去研究物质或精神,那就无异于缘木求鱼,永远无法解释精神和物质现象的本质,无法探索另外的时空,无法探知宇宙的真相。其实,超自然现象在我们周围大量地存在存在着,如人体特异功能、气功、UFO、自然界的特异现象等,它们几乎已经成为精神物质一性的辩白,永远蔑视所谓严格的实证科学分析。如果我们能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改变一下僵化的观念,或许人类的科学会有一个飞跃。
其次,这种实证科学导致的心与物的分离必然带来人与自然、宇宙的分离。人原本内在地包含在宇宙当中,和宇宙在各个空间里发生着息息相通的血脉联系,人和宇宙应该是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与宇宙的分离导致这种和谐的关系不复存在,人类不是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而是追求所谓的“征服自然”,企图“支配”自然。人们不把地球“母亲”,这个养育人类的蔚蓝色星球,当成生命,毫无节制地攫取地球的资源,滥用现代科技,导致当今世界的异化。结果是人反而被自然“支配”,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自然资源匮乏、人口爆炸,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我们的地球正在呻吟!
最后,实证科学不仅导致世界的异化,还导致人类的异化。由于精神物质的二元论,人类把自己从滋养他的宇宙中割离开,自然被看作不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精神特性等丰富属性的,毫无生命力的、死的、至多复杂一点的大机器,宇宙间不存在目的、价值、理想、道德、规范,甚至真理。但事实上,人终究只是无边宇宙中的一分子,人类必须受到宇宙特性的制约,必须服从宇宙的规律。道德不是人规定出来的,它是宇宙精神特性的体现。只有符合宇宙特性、规律,人类才能生存,不符合宇宙特性、宇宙的规律,人类就会面临生存、发展的种种问题,甚至困难、危机。西方实证科学导致的人类精神文明的破坏或许是实证科学最不完善、最可怕的地方,它可能是当今世界一切问题的根源!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看到了实证科学中存在的问题。现代西方实证科学是建立在一个片面、不完善的哲学基点上发展起来的,实证科学的理论基础、定义、方法限定了其本身的发展,使实证科学成为一种封闭的、片面的科学。实证科学发展至今,人们把它权威化,宗教化了,似乎只有实证科学是正确的,其他形式的科学都是无效的、徒劳的,甚至是反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实证科学事实上已经开始宗教化了。
当今有些所谓的科学家把实证科学作为自己的信仰,把科学没认识到的,自己没认识到的东西一概地排斥,闭着眼睛本能地反对。一看到、听到与某些科学理论不符的、或与自己观念不符合的事实,就立刻以反科学、伪科学批判一番,甚至动辄扣上“迷信”的大帽子,实质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与其说他们维护的科学的真理,倒不如说他们维护的是自己的固有观念、自己的权威。
已故考古学家胡安・阿曼塔在墨西哥的普瑞吾拉城挖掘时,从一个史前动物的颌骨中发现了一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经考证有26万年了。权威人士认为这些人造工具不可能有那么古老,说他骗人。他们不仅怀疑他的名誉,还不让他再去现场,也不让他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他们甚至拿着枪去现场,还逼着工人们签名,污蔑那是工人们埋在土里的。但六十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签了假的认罪书1。1997年2月27日《中华文粹》报道,美国考古学家Virginia Sicen-Melntyre发现了许多25万年前的人造工具,她如实汇报结果。由于这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有很大冲突,她被勒令停止继续研究,考古场地也被迫关闭,Virginia也从此失去她心爱的工作。
接受科学教育的人一般都听不到、接触不到和主流科学不符合的东西。一方面,在科学上,如果这个证据不符合已经被接受的观念,就会除掉它,课堂里不讲,不讨论。另一方面,要发表文章,你必须得隶属于某个大学或科研机构,否则科技刊物不会接受你的文章。你的资料如果引起争议,这些科研机构就不会接受你,因为他们可能因此而遭到校友的非议,或影响声誉。西方实证科学曾经为战胜了宗教而引以为荣,如今它自己也几乎步入了宗教化的境地,这岂不十分可悲吗?
现在人类开始意识到西方实证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的深刻危机。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即布兰德特兰委员会)在一份题为《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中,着眼于全球社会,将环境、生态、和发展经济问题整合到一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口号,在全世界激起强烈反响。
西方社会很多真诚而勇敢的科学家本着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开始了对人类前途的深入思考。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许多思潮中的一种。以格里芬、罗蒂、霍伊等人为主要倡导者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极端的实证论立场根本不能描述和解释宇宙中的真相,他们提出,“宇宙的基本构成显示出两种根本不同的性质――物质能量的性质和心-精神的性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同于激進的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前者更强调对新事物的重建,而后者侧重对旧事物的摧毁;前者侧重于世界观,后者侧重于方法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要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重新纳入到自然中来,使人们摆脱“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家长式的、人类中心论的、穷兵黩武式的、还原的世界”。科布教授明确指出,由于机械唯物论的、二元论的现代思维方式“极大地束缚了现代社会”,因此,使人类摆脱它们的束缚是他“最强烈的呼声”!
由以上分析可见,西方实证科学存在很不完善的地方,它的哲学基点以及自身的封闭性、片面性、还原性成为了它自身发展的严重束缚。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必将走向终结。一个真正的科学应该带给人类真理、幸福、详和、安宁,然而西方实证科学却把人类带入到重重危机中。要真正认识宇宙的真相,真正解决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探索各种超自然现象,解开气功、人体、思维、宇宙、时空之谜,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以正确的宇宙观为基础的科学,这是气功及人体科学给我们的启示。
5.2 科学革命的前夜
《转法轮》在“论语”中指出:“有些人甚至不敢正视,不敢触及,不敢承认客观存在现象的事实,是因为这些人太保守,不愿改变传统的观念去思维。”“现在人类科学的指导思想对于它的发展研究,只能局限在物质世界之内,当一种事物被认识了才去研究它,走这样一条路。而在我们这个空间中摸不着看不到的,但客观上存在的,而又能反映到我们的这物质空间来的现象,实实在在的表现,却不敢去触及,视为不明现象。固执的人硬是无根据而找理由说成是自然现象,另有用意的人违心地一概扣上迷信的大帽子,少于追求的人以科学不发达而避之。如果人类能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和宇宙,改变一下僵化了的观念,人类就会有一个飞跃。”
面对宇宙的种种谜题,世界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危机,人类社会的种种痼疾,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当今实证科学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或许我们现在正处在一场科学革命的前夜。
西方科学哲学代表人物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Paradium)®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前科学……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任何一门科学诞生之初到成熟阶段都有一个萌芽期(原始科学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前科学不断发展为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不断完善现有的科学体系、范式。反常即新事物新发现用现有范式难以解释。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现象的反常性和科学概念上的不确定性,没有公认的理论,新的理论引起争议,甚至遭到攻击、反对。当大量反常现象出现时就形成危机,人们对现有范式发生怀疑,科学共同体开始分化。最后具有批判精神的科学家冲破旧理论建立新理论、新范式。
拉卡托斯创立了科学发展的“科学纲领模式”。认为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所组成。硬核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假设、基本原理。这个硬核是坚韧的,是不容反驳和否定的。“保护带”是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地带、保护硬核免遭反驳而提出的辅助性假说。“启示法”是形成纲领的方法论,包括反面的禁止性规定,禁止科学家把矛头指向硬核,还包括鼓励科学家修改“保护带”,使之更好地保护“硬核”。当新现象新理论与“硬核”发生冲突时,“保护带”启动,开始出现反驳、争议,甚至出现攻击、盲目排斥新理论等。一旦大量的反常事实出现而“保护带”解释不了时,“硬核”将被瓦解,就出现科学革命,新的科学纲领将会代替旧的科学纲领。
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科学理论几乎没有根本上的、革命性的发展。虽然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大大发展,但只是技术应用上的创新。高能物理研究中粒子加速器的功率越来越大,高能加速粒子的速度已经几乎接近于光速。也就是说要探索比中微子更小的粒子内部结构似乎已经不太可能。
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Paul C. Davies)为这种实证科学描绘了一幅暗淡的前景,他说,人类能否借助科学而达到绝对知识──终极答案?答案或许是否定的。量子不确定性、哥德尔定理、混沌等为理性知识设置了限度 。1996年美国权威科技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资深专业撰稿人约翰・霍根(John Horgan)在走访数十位各领域的世界性的杰出学者之后,写出了一本书《科学的终结》,在西方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在这本书中,他宣称:“科学(尤其是纯科学)已经终结,伟大而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既然科学──求真的、纯粹的、经验的科学──已经结束了,还有什么值得相信的呢?”
科学真的终结了吗?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实证科学这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真正认识到实证科学的不足,敢于面对现代实证科学所无法解释的客观现象,敢于突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没有永恒的理论,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它逐渐发展和成功的时期,经过这个时期之后,它很快地衰落。差不多许多重大的科学進步都是由于旧理论遇到了危机,通过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产生的。人类科学就是这样在新旧科学体系的较量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成功的理论在新一轮循环中往往会成为扼杀新科学的刽子手,成为科学自身发展的障碍。如果不突破传统观念形成的思维定势,人对自然的认识就不可能有发展。有些人宁愿相信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也不愿意承认亲眼所见的科学事实。如果我们跳出旧框框的桎梏,人类可能就会有一个飞跃。
气功、生命人体科学就是一门崭新的科学,有些现象是现代实证科学无法解释的。事实上现代实证科学体系已经出现了反常和危机,现在正处在科学革命的前夜。人们关于气功科学的争议就是“硬核保护带”反对与“硬核”冲突的新理论的具体表现。因此对气功人体科学的研究可能将导致人类对自然、社会、宇宙、时空、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刻变革,很可能导致一场伟大的科学革命。
5.3 科学革命中科学家的必备素质
我们知道科学是和科学团体分不开的,而科学团体是由人构成的,因而其它人类团体所具有的成见、妒嫉、歪曲、算计、权术和其它非理性的因素也同样在科学团体中起作用。科学应该是追求真理的,但是由于科学团体的非理性,科学家有时候未必是是真理的不偏不倚的裁判,有时甚至是相当偏私的参与者。因此,科学团体中科学家的素质对于科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科学革命中科学家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对科学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他应具有什么素质呢?
首先,他应该是客观的(Objective),尊重客观事实的,有正视客观存在现象的勇气,不能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视而不见,他必须是诚实的。
其次,他的思维应该是开放的(Open-minded),不抱任何成见的,谦虚的。对于知识的吸收,对于客观事实的接收应该是毫无保留的;而不是过滤的,即符合他的观念和喜好的就接收,不符合他的个人喜好的就简单忽视,甚至否定。当已有理论与新的现象出现矛盾冲突,解释不了时,他应该正视这个事实,研究这个事实,有重新审视现有理论、现有观念的勇气,有敢于怀疑自己的旧认识的求真精神,然后去发展、修正以前的理论或者创立新的理论;而不是封闭自己,盲目地抱定固有的旧理论,盲目地以为自己认识的就是真理,不敢正视客观存在的事实,否定一切不适应自己心理要求的东西,简单地排斥新生事物,扼杀新理论、新科学。
第三,他应该具有创新精神(Innovative)。敢于且能够从旧有的僵化的理论框架、旧的固有的观念中,从人类的思维惰性中跳出来,敢于扬弃,敢于批判、挑战权威。他应该有发散性、系统性、前瞻性、综合性的思维,有灵活的科学视角和敏感的科学头脑。
第四,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定是无私的(Selfless),应该具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当看到新的理论出现的时候,他会非常欢迎,即使这个理论和自己的理论、观念有冲突。当看到真理的时候,他会非常高兴地摧毁自己的权威理论,把科学推向新的前進,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扼杀新的科学。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会对政治斗争感兴趣,不会把科学作为政治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他是淡泊名利的,他真正探讨的是宇宙的真理,而不是要给自己带来什么声名利益,不是为了给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科学家的最大敌人是人类的思维惰性,即人类自身具有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有一种维护自己固有观念的心理倾向,一旦出现新的思想,他总是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解释,即把新的知识同化于他的已有的思想体系中,若不能同化,他就会本能地排斥、抵制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这是人类思维的致命弱点。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由于科学家的固有僵化观念,僵化的思想,思维的惰性而导致的科学失误举不胜举,我们回顾一下过去或许对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欧洲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但他却固守自己的“四元素说”,竭力反对德谟克立特的原子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了科学原子论,却就此裹足不前,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对电磁学、热力学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对19世纪末的自然科学成就沾沾自喜,认为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以后的科学家只要修修补补就可以了,他对卢瑟福根据对发射性现象的研究而提出的“原子蜕变理论”不屑一顾。创立经典电子学的洛伦兹认为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终极”,科学真理已经达到了“绝对真理”,以至于失去了发现“相对论”的良机。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假说后,因为思想僵化,不但不敢相信自己的理论,反而把自己提出的理论收回去。与此同时爱因斯坦却发展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证实了量子的存在。卢瑟福虽然自己是原子科学的奠基人,可是却坚持认为“人类永远也做不到利用原子中的能量”。就连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因为思想成见在晚年犯了错误。他在量子力学创立之初,发现了光电效应,提出波粒二象性,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从1925年开始,他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竭力反对海森堡的反映波粒二象性的“测不准原理”。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从此在孤独中摸索前進,而我们则失去了一位领袖和旗手” 。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抱任何成见地、用公平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现它完全是曾被根据某种理由否定的或被认为虚伪的东西构成的。今天飞机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的交通工具,尽避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S・纽卡姆(1835~1909年)曾在数学上证明制造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械是不可能的。同样,在各国权威专家的反对声中,直升飞机还是诞生了。我们现在利用收音机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波,移动电话可以打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尽避19世纪末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赫尔兹(1857~1894年)曾断言進行远距离无线电通讯需要同大陆一样大的反射器,因而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星球上现在有大量的核电站在建造着、使用着,尽避几十年前包括尼尔斯・鲍亚(1885~1962年)在内的一些高级物理学家还说过,实际利用原子能是完全没有希望的。现代科学表明全部宇宙的99%都处于等离子体状态。但直到这一发现之后30年之久还有人在否定等离子体的存在。
这种事例举不胜举,正如箫潘霍埃尔(1788~1860年)所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终点看作是世界的终点。当然,谁也避免不了要犯错误。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要做的,是如何从前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尽量地去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尽量地不要犯前人犯过的同样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用现代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责难别人过去的错误和误解,那是很容易的,谁都办得到。问题是我们自己面对新知识新科学的时候是什么态度。气功人体科学目前正处于前科学阶段,很多现象还是现代西方实证科学无法探知的,需要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当这些新的现象、新的知识出现的时候,能不能吸取前人的教训,能不能用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要求来对待自己是衡量是否是一个真正严肃理性的科学家的十分重要的标准。只有不抱成见,放下固有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我们才会有收获。相反,有人甚至连真正的气功、人体科学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就顽固地、简单地、缺少理智地排斥它,不去调查研究就盲目下结论,甚至攻击、侮辱,这决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所应该具有的态度。
6 结束语
对真理、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的永恒梦想,也应该是人类科学的最终目标。科学应该不断去探索未知,追求宇宙的真理,而决不应该只是为了维护现有科学本身。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未知客观现象恰好是科学发展的契机和方向,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发展的。气功及人体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很多现象有的是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然而更多的是现代科学所无法探知的。这对人类科学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转法轮》是一部完整、系统、科学地阐述高层次修炼、气功及人体科学的宏伟著作,书中所论述的法理是十分博大精深的,是一门超常的科学。事实上,《转法轮》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人体科学的知识,而且促使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宇宙和时空、精神与物质、生命的本质、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引发深深的思考。对气功及人体科学的研究可能将导致一场人类科学的革命。
事实上《转法轮》有更博大的内涵,蕴涵着宇宙的真理,本文的所有内容仅仅是我们从《转法轮》中悟到的一点点而已。也许本文的真正意义在于促使我们能够直面人类遇到的种种问题,正视客观存在的种种超常现象,使我们能够放下僵化的观念和成见,以真正的科学态度去探讨真正的科学。由不够正确逐渐趋向于正确,人类的认识正是这样一步步提高的,人类社会正是这样不断发展、進步的。
有人以反对“伪科学”为名攻击、否定气功及人体科学的研究成果。诚然,不可否认,现在社会上确实有人借气功之名招摇撞骗,以“科学”为名,骗取钱财名利。“伪科学”我们是要反对的。问题在于如何鉴别“伪科学”?中国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明确指出:“不能说发现了一些人借表演‘特异功能’骗人,就推断所有的特异功能人都骗人” 。假气功、假特异功能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假的东西,就把所有的、包括真正的气功全部否定了。如果不问青红皂白,把所有气功、人体科学,把所有现在科学还暂时不能解释的现象,把所有新的、可以解释现在科学解释不了的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论,都说成是伪科学,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极不科学的,本身不就是假借“科学”之名的伪科学吗?。
前苏联李森科扼杀异己学派的教训很值得深思。他横刀立马,刚愎自用,常常用“伪科学”的大棒挥舞在别人头顶上,使前苏联生物学家倍受摧残,生物学界一片萧条,悲惨的消沉至少持续20年。而到了后来才知道他自己搞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