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08月12日】
徐嗣伯,字叔绍,为徐叔向之子。精通医道,擅长辨证。撰有《徐嗣伯落年方》三卷、《药方》五卷、《杂病论》一卷,但均已佚失。
据《南史.张邵传》记载,徐嗣伯有孝行,善于清言,官位正员郎,诸府佐,常为临川王映所看重。当时直合将军房伯玉服用五石散十多剂,对身体没有帮助,反而更怕冷,夏天常穿着厚衣服。徐嗣伯为他诊疗,说:“你这是热气潜伏在体内,应该用冷水来使它透发,要等到冬天才能治疗。”到十一月时,冰雪大盛,命令二人夹捉住伯玉,解开他的衣服,坐在石头上,拿冷水从头往下淋,共淋了二十斛。伯玉牙关紧闭,昏厥过去,他的家人啼哭请求停止。徐嗣伯派人手持棍棒围起来,若还有人想阻止者,便要鞭打之。于是又继续淋水一百斛,伯玉的身体便开始能动弹,背部还出现蒸蒸的热气,没多久便坐起来,说:“我身体热的无法忍受,想要喝冷饮。”徐嗣伯拿水给他喝,一次喝掉一升,病情便完全治愈。从此之后,房伯玉身体常会发热,连冬天都只穿单衣,身体更加肥壮。
徐嗣伯有一次春月时到南篱门游玩,听到一间用粗竹席铺盖的房屋中有呻吟声。徐嗣伯说:“这个人病情甚为严重,再二天没治疗,必死。”于是前往探视,见一老姥说她身体疼痛,身上到处有黑色暗块。徐嗣伯回去煮了一斗多的汤药,让她服用。服后疼痛更加严重,痛到在床上滚跳。过没多久,身上黑块的地方都长出像钉子一样的东西,长约一寸。用药膏涂抹疮口,过了三天,病情痊愈。徐嗣伯说:“这是钉疽病”。
【按1】五石散,是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五味含矿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这些药物药性偏热,服用后身体燥热,需要吃冷食、洗冷浴、饮温酒及步行来发散药性,故又名“寒食散”。魏晋时期服用五石散蔚为风尚,其风气亦延续至唐代,在古代有许多人把它当成房中药来服用,但错误随意服用药物的结果,许多人出现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是药三分毒”,药物皆有温热凉寒的偏性,必须适合个人的体质及病情才可服用,更何况是像五石散这种刚猛燥热的药物呢?喜欢不经由医师诊断而随意服用药物的人,应引以为戒!
【按2】《后汉书》亦记载一华佗医案与徐嗣伯相似。《后汉书》云:“有妇人病经年,世谓寒热注病。十一月,华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冷水灌,云当至百。始灌七十,冷颤欲死,灌者惧欲止,佗不许。灌至八十,热气乃蒸出,嚣嚣然高二、三尺。满百灌,乃使燃火温床,厚覆而卧,良久冷汗出,以粉扑之而愈。”
以上两个医案,李时珍认为二人所病,皆伏火之症。《素问》所谓:“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治法火郁则发之。而二子乃于冬月平旦浇以冷水者,冬至后阳气在内也,平旦亦阳气方盛时也,折之以寒,使热气郁遏至极,激发而汗解,乃物不极不反,是亦发之之意。《素问》所谓“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通道路,令气调和者也。春月则阳气已泄,夏秋则阴气在内,故必于十一月至后,乃可行之。二子之医,可谓神矣。(《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新汲水》)
华佗及徐嗣伯高明之处在利用“天人合一”之理来治病。即利用人体自身阴阳能量随着节气变化的特点:“春天阳气外泄,夏秋阴气在内,冬天阳气在内”,于冬至平旦大地能量由阴转阳,人体能量阳气始发之时,浇以冷水,使体内的阳热之气郁极而发散,顺势解之,正所谓“物极必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