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4年07月25日】
许叔微,字知可,号近泉,生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真州(今江苏仪征)白沙人。幼年家贫,西元1091年,在江苏省的仪征地区,正面临着瘟疫的威胁,很多人都得了瘟疫。
许叔微的父亲,也患瘟疫很多天了,病的非常重。请了好多医生,都没效果,已经濒临病危的境地了,父亲把头转向许叔微说,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读书,读好书,做好人。这个时候许叔微还不明白父亲话的意思,就努力地往心里记,就在当天夜里许叔微失去了父亲。
这个家里只留下许叔微和母亲了,日子过的很艰难,在失去父亲不久的一天,许叔微听到厨房有人倒地的声音,过去一看母亲倒在地上,根据《普济本事方》记载:“忽一日气厥,牙噤涎潮。”因为他母亲过度悲伤和辛劳,此刻昏倒在地上,把许叔微吓坏了,赶快跑出去找医生,医生一看说是中风,要用泻法把疾滞给泻出去,于是开了一个“大通圆”(等于现在的成药)。许叔微母亲吃完马上就泻,泻完精神开始涣散了,再请医生,不来了。就在当天许叔微的母亲去世了,许叔微当时只有十一岁,他后来写道:“百日之间,并失怙恃,至今饮恨。”
11岁时父母于百日内相继病逝,忽然成为孤儿的许叔微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但是年仅十一岁的他有能力解决好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吗?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他还有余力去好好读书吗?
根据记载,许叔微从未拜哪位高人为师,那么这样一个三餐不继的乡野孤儿,这样一个每日熬夜读书的年轻人,怎么就突然成了一位治病高手呢?他自学成才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秘诀就是《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张仲景写的中医中的经典中的经典,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有一说法,四大经典是说《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另一种说法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黄帝内经》主要讲人体气血运行的理论,把中医的框架奠定了,一共只有十三个药方,更多是讲针灸调理经络。但看《黄帝内经》人们学不会看病。《伤寒杂病论》有200多个方子,理法方药严谨,这本书就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础,它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在世界医学史上都有非常高的地位。
许叔微在葬了母亲之后非常沉默,这时,他立下两个誓言:第一,开始攻读医书,病痛把他父母的性命夺走了,他心中无限伤痛。那时很多人的性命也被瘟疫夺走了,他在《普济本事方》说:“及长成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许叔微因为父母的去世,为了悲剧不再发生,开始攻读医学,走上了从医的道路。第二,一辈子免费看病不收老百姓的钱,一定要拯救病痛中的人,父母的生命没法挽救了,但是别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他在《普济本事方》说:“誓欲以救物为心,予而不求其报。”“顾始终不索酬谢”。这说明许叔微发的心特别大,他愿意为老百姓付出一切,一点不计较个人利益,这是非常特殊的。
一个孤儿首先遇到的是吃饭问题,但是文献没有记载,真正让人有所成就的是信念,而不是骄纵的孩子,许叔微在这个时候读书非常刻苦,他在《普济本事方》说自己患过两种病,一种肠风下血,就是痔疮。另外一种停饮,就是水饮下去不能正常运行,停留在体内,成为水湿之邪。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说:“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看书,写文章很累,就左边的身体趴到桌子上,时间长了就喝点饮料,睡觉左边着床,时间长就出问题了,一喝水发现水从身体左边往下走,每过十来天一定呕吐酸水,然后身体出了一种怪毛病,夏天的时候,右边身体出汗,左边身体一点汗没有。
这个病患了好长时间,为了治病到处求访名医,都没有效果,他就自己翻医书,把过去的名方找出来,自己吃,同样没有效果。然后就自己琢磨,水在自己身体里形成了巢穴,把身体机能改变了,这是水湿为患,他就用苍朮克制水湿,苍朮虽然去水湿,但是有点辛燥,他就把大枣肉磨成肉泥和香油,和苍朮拌成药丸自己吃,效果特别好,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自己的病治好了。许叔微没有因为成为孤儿放弃学习,反而是拼命的刻苦的学习。
当时年轻人都会去考科举,许叔微的科举之路非常不顺利。第一,北宋末年的时候,政治昏庸,奸臣当道,考科举难度很大。第二,许叔微把精力都放医书方面,对科举花费的心力少。就在科举不顺利的时候,命运之手向他伸出橄榄枝,有人给他官做,许叔微竟然拒绝了,许叔微在考科举的时候,露了一手医术,当时的权臣蔡京病了,别人都没有治好,许叔微治后一个晚上就好了。蔡京很高兴,就想给他官做,许叔微刚刚落榜,就去做官不符合自己性格,就回到老家攻读医书。
北宋朝廷统治国家水准不高,但是他重视医学,经过唐末的战争,给老百姓遭受很大疾苦,人口损失很严重,宋朝皇帝为了让社会繁荣起来,所以非常重视医药。北宋初年刚刚建立,皇上就下诏让大家贡献医书,给钱,多了还给官做。献上来以后,经过筛选出版,宋朝出版了很大型方剂类书,后来又成立了校正医书局,经过校正,把这本书分成两本出版,一本叫《伤寒论》,一本叫《金匮要略》。
“同气相求,心有所感”,张仲景写的序言,和许叔微的身世如此相近,序言写:“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自己家里就是这种情况,一定能体会张仲景失去亲人的痛苦,张仲景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下写了《伤寒杂病论》,许叔微看到书的时候一定非常感动。这是一条捨己为人的道路,这是一条拯救天下苍生的道路,许叔微用一生证明了。他攀登医学高峰,最后达到了医学的至高境界,他从来不向病人收取任何费用,就在这天晚上许叔微向着信念出发了,他为患者着想,很多患者不理解他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很多握有秘方的人只是一些独特的治疗思路,或者一些独特的药物组合,但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里面记载了很多秘方,很多秘方都是通过许叔微的个人魅力感化别人而得到的。
许叔微的个人魅力在哪里?这个人自行医以来,一辈子从来没有收一分钱!并且还在金兵南下战乱发生瘟疫的时候鼓动药店也一起免费送药给瘟疫患者来解救瘟疫。同时有感于当时很多医生对《伤寒杂病论》这本经典理解不深而导致无法治癒病人甚至越治越重的情况,他还编了歌谣来帮助同行理解《伤寒杂病论》,这些可以在他的《伤寒百证歌》中找到,这种以行动感化人的做法,让很多人把秘方告诉他并且让他公布于众。其中一个治疗头风(头痛头晕)的“硫黄圆”,还有一个治疗月经不通、腹痛、腹中结块的“通经圆”。
因果实录: 许叔微积阴德 名传千古
许叔微曾受乡里推荐,参加春季的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他在归家的途中,船经过吴江平望地方时,晚上梦见一位白衣人说:“你没有积下阴德,所以考不上。”许叔微就说:“我家境贫寒,没有钱财可以施与别人。我该如何是好?”白衣人说:“为什么不学医呢?我可以帮你精通医术。”
许叔微醒来,回到家中后,立即按白衣人的话去做,认真研读医书。后来,果然悟得了扁鹊、张仲景的绝妙医道。凡是有人生病了,不论贫富贵贱,许叔微都能细心诊治,给予药物,遇到那些贫寒的患者,他就不收分文。被他治好的人,不计其数。
后来,许叔微果然考取乡试的举人。再到礼部参加会试时,乘船又路过平望那个地方,晚上又梦见那位白衣人,并且赠给他四句诗,写道:“施药功大,陈楼间处;殿上呼胪,唤六作五。”许叔微反覆思考,也不解其中的意思,姑且把它记了下来。
绍兴二年(1132年),许叔微考中了进士第六名。不久,第二名因故不合格,升为第五名。他的上面是陈祖言,下面是楼材,正是处于陈、楼二人之间,方才省悟梦中诗句的意思。
晚年,许叔微拿出自己平生已经用过多次、行之有效的药方,详细记载使用的情况,编成一本《普济本事方》(这本书中有许多神妙的处方),选取本事诗词的体例来命名。同时又拟定《伤寒歌》三卷,共有一百篇,都是根据张仲景的方法,而加以发挥。另外,还有《治法》八十一篇和《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对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确有发挥。刊行后,传之于世,成为南宋著名医学家,人称许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