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崔少娣感化全家,是过家的女典范!(数文)

齐整升


【正见网2014年10月20日】

一、哀遗孤而有乳,是神灵所赐

唐朝的元德秀,男性,表字紫芝,幼时没了父亲,服侍母亲非常孝顺。母亲死后,他就在坟旁搭了茅屋住着。不久,他的哥哥嫂嫂又都死了,遗下一个小侄儿,还不到一岁。元德秀日夜垂泪,面对着这个小小的孩子,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孩子哭得厉害,又吃不了东西,元德秀便将自己的乳头给孩子含着,孩子找到了母亲的感觉,哭得稍少了些。这样过了十天左右,做为一个男人,元德秀的乳头,竟流出乳汁来!侄儿便得以吃奶,而健康存活下来。又过了些时候,孩子可以吃饭了,元德秀的乳头才不再流出奶汁。

天宝年间,元德秀在鲁山地方做了县官,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的品行,干脆都叫他“元鲁山”。当时的朝廷宰相名叫房管,见了元德秀,竟然也忍不住叹口气说:“一看见紫芝(元德秀)的眉宇,任谁,一颗争名夺利的心,便都会消失。”元德秀死后,谥号为“文行先生”。

哀遗孤而遂有乳,大概是至诚所感,是神灵所赐,不能以常情测之。

许止净评论说:“元德秀刺血,抄写经书,用以尽孝;为穷苦人服务而做官,以成其慈。致使人见其眉宇,便名利心都尽。可见其粹面而盎背气象,宜天下人皆高其行,而不可名状也!”

二、兄弟二人,至性至情,乌禽为之感动

宋朝时代,有兄弟俩,他们的名字叫:德珪和德璋,十分友爱敦孝。弟弟德璋,被仇家诬陷,要逮到扬州去执行死刑。哥哥德珪,十分哀伤,为弟叫屈,便假装对弟弟说:“我俩长得很像,但我比你能说会道,若我冒充你去扬州,则我一定能说明事情真相,让冤屈告白于天下。”

于是,即刻主动去见官,官吏带了德珪,便上路了。德璋不愿哥哥为他代死,便一路追去,直到半路,追上了他们,兄弟俩抱头痛哭,捶胸顿足,争着要去伏法就死。但夜半时分上路,哥哥德珪又偷偷地走了,弟弟德璋又追,一直追到广陵地方。没曾想,哥哥已经在广陵地方的监牢里,被就地执行了死刑。

弟弟德璋恸哭,几次快哭死过去。最后无奈,只好带回了哥哥的尸骨,厚葬以后,德璋就在墓旁,搭了个小屋住着,就像给父母服孝一样,陪伴着哥哥的坟冢。每每想起哥哥来,德璋便恸哭,而每次一恸哭,那天上的乌鸦便齐齐飞着,伴着呀呀呀的叫声,不再進食东西。

古人一般为父母“庐墓”(结庐于墓旁,侍孝)是常见的,但弟为兄庐墓的,似乎有点过情。“庐墓”而禽鸟献瑞的事,也常听见,但“庐墓”而乌鸦闻悲音、翔集并且不食的,千古以来,也就只有德璋一人。德璋是因哥哥为他代死而“庐墓”,那就一点也不为过了。那是因为德珪至性,而德璋亦至情也。

三、兄弟得遇,神明佑庇!

明朝余姚地方,有个人叫黄玺。他的哥哥黄伯震,到外边做生意,走后有十年了,音讯全无。黄玺寻兄心切,决定去外边找回哥哥。但走呀走呀,直走了万里路,还是线索全无。沮丧伤心间,他到南岳庙去祈祷,回来后当天夜里,就做了个梦,梦中有个神仙,给他看了两句诗,诗是这样的:“缠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黄玺醒来,诗句历历在目,却不懂是何意。这时,恰遇一书生,给他讲解道:“这是杜甫《春陵行》中的诗句,春陵就是现在的道州地方,你不妨到那儿去寻找看看。”

于是,黄玺便按照书生的话,到了遥远的道州。一天,他进厕所去小解,顺手把自己的伞,放在厕所外边,没曾想正巧他的哥哥黄伯震,路过厕所门口,黄伯震看见了这把伞,心想:这是我们家乡的伞呀,奇怪!便走过去,细看伞柄上刻着的字,看见了“余姚黄玺”这四个字,正惊骇疑惑间,黄玺从厕所里出来,看见此人,上前一问询,竟然就是失散了十年几乎辨认不出来了的哥哥呀!

万里寻亲者,且不多见,何况是万里寻兄!梦中之诗,幸亏有人指点,伞柄上的字,又幸亏因入厕而得现,黄玺兄又幸亏正巧此时过厕,这种种,不先不后,适逢其时,机缘巧合,间不容发,真不得不相信是神明在佑庇呀!

四、骆统全家,慈善赈灾

三国时代,吴国的新阳亭侯骆统,字公绪,他是庶出的儿子,但侍奉嫡母十分勤谨(嫡母:妾生的儿子对父亲正妻的称呼),是个仁义友孝的人。

有一年,年成饥荒,到处都有饥饿困顿的人。骆统见此情景,心里哀伤,自己的饮食也很少。他有一个姐姐,也是仁爱有行的人,她见弟弟日日忧心忡忡,几次问询是何缘故?骆统才说:“现在大家都在饥饿的当儿,我哪里还能独自吃着饱饭呀!”姐姐便说道:“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只由你一个人忧苦成这般模样呀!”

于是,她马上搬出了私人积蓄的谷粟,统统交给了骆统。骆统很感激姐姐的仁义和对自己的支持帮助,一天之内,就将所有的米谷,都散施、发放到了那些饥民手中。

姐姐还将弟弟的这个举动,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这是积德施善的好事,便愈加支持、援助骆统了。

五、曹氏慈善济贫,贤达循礼

晋朝时代,有个人叫郑袤,他的前妻早死,娶的后妻曹氏,是个十分明理孝顺的人。曹氏对待公公婆婆、小叔小姑,都十分友好,甚至自己亲自纺纱织布赚了钱,来奉养这些亲人。就是对待堂兄弟姐妹,她也十分礼貌周到,所以全家人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十分喜欢她。

郑袤做了工部尚书的时候(工部尚书:主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的工部长官),儿子郑默等,也都开始显达了。曹氏生怕家里太富贵显赫了,会渐渐滋长华靡骄奢的毛病,便一个人先做起了表率,每逢吃饭,她一定吃得十分俭朴简单;穿衣,则总是把旧衣洗得干干爽爽,一穿再穿;得到的俸禄,也马上分散给乡里贫苦的人。因此,她的家中,便没有多少积蓄了。

后来郑袤去世了,郑袤的原配孙夫人,是早年间就去世的,葬在黎阳地方,按照一般礼仪,郑袤死后是应和原配孙夫人合葬在一起的,但郑家中有一班人,想讨好当家人曹氏,就说不让孙氏和郑袤合葬。没曾想曹氏却说:“原配合葬,这才合乎古礼,我们怎么能委屈了孙夫人呢。”于是,她亲自准备了仪仗和随从,隆重地迎来了孙氏的灵骨,行着姐妹的礼,恭敬有加地祭祀完,便把丈夫郑袤和孙氏合葬了。

六、韩愈由嫂教养成材

唐朝,韩会的妻子郑氏,就是大诗人、大文学家韩愈的嫂嫂。韩愈刚生下来一周岁,父母就死了。嫂嫂郑氏,念他一个孤儿,十分怜爱他,冷了给他添衣,饿了给他吃食,每日都十分辛苦抚育。韩愈还在幼年时,就跟了哥哥,到泰州去上任,但后来哥哥遭人诽谤,贬到了韶州,竟忧郁而死。离开故土万里,孤儿又小,嫂嫂郑氏,到了这种凄凉的境地,有多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但她终于又抖擞起精神,带着年幼的孤儿,送丈夫的灵柩,回洛阳去安葬。

一次,她用手抚摩着儿子,指着小叔子韩愈说:“韩家两代,就只剩你们两个孤苦伶仃的叔侄了。”说到这里,她的眼泪像雨般落下来,真是说不出的难过。

后来,她努力教育韩愈,激励他上進,使他终于成为了唐代有名的儒学大家。这都是嫂嫂的功劳啊!所以后来郑氏去世,韩愈会悲伤到几次哭昏过去。

七、崔少娣感化全家人,是过家的女典范!

宋朝时代,有个女子名叫崔少娣,嫁到了苏家去做媳妇。她丈夫共有五个兄弟,已经娶了四个嫂嫂,但家庭里相当不和睦,每天都有争闹拼命的事发生。

崔少娣刚嫁到苏家时,人们都替她担忧,怕她受不了四个嫂嫂,或与她们一样也相互争打起来。但没想到的是,崔少娣会以一种特殊的方法与嫂嫂们共处。

只见她对待四个嫂嫂,很有礼貌,恭敬有加,嫂嫂们谁有需要物件使用的,她便把自己的所有,送给她们;婆婆差嫂嫂们去料理家务,崔少娣总是争着去做,她说:“我是新来的媳妇,理应做得多些,理应格外效劳。”她在嫂嫂们没有吃过之前,是不会先吃的,有时嫂嫂们争相在她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她总是一笑置之,什么话也不说;但若有底下人,到她面前传嫂嫂的坏话,或搬弄一些是非,她却用家法狠狠惩处他们。她照顾年幼的侄儿时,侄儿的尿,尿脏了她的衣服,她也一点儿没有疼惜、不耐烦的意思。总之,崔少娣在嫂嫂们的面前,做到了最完善,连最挑剔的人,也说不出她的什么来。

这样过了一年多,四个嫂嫂,都惭愧忏悔了。大家都说:五弟妹是个大德大贤的人。我们在她面前,相比之下就真不是人了!从此以后,大家便和睦友爱相处好了。

吕坤评论说:天下事都容易做,就是家事最难做。治家容易而姑嫂妯娌相处最难。家里女人一多,就常有不和睦产生,因为女人容易专利、小气、狭隘、好听谗言,等等。但若有人能像崔少娣那样:能做到无争无贪,相敬相让,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自身去感化人,那么,天下哪里还会有争端不和啊!

八、元朝姚里氏,大公无私!

元朝时,元统治了辽,辽国的部下众人,推举留哥做了辽王,留哥给元朝進献金银布帛,甘愿称臣。等到留哥也去世后,元朝便命留哥的继任妃子姚里氏,掌握兵权,管束部下一切兵马。姚里氏却上写了一个奏章到朝廷,说:“留哥既死,国民无主,还是应该名正言顺立个主的。留哥的长子薛阇,在朝廷里随从护驾,已有多年,我愿意让第二个儿子善哥,去朝廷护驾,好让薛阇回辽来继留哥的位。”

可是姚里氏的奏章,朝廷没批准,倒是说:可以让善哥继了留哥的位。

没曾想,朝廷又接到了姚里氏的第二个奏章,奏章里说:“薛阇是留哥前妻生的,而善哥是我生的。薛阇是嫡子,应该由他继位,若我让自己生的庶出的善哥继位,只怕人们会说我为私为己,而实在是蔑视了天伦大道理,是没有给后人立下好榜样呀!”

这一番话,令元朝廷十分敬佩感动,便准了姚里氏的请求。

九、樊姑娘终生抚育弟妹

明朝时候,有个樊姓女孩,刚刚成年,父母就死了,留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年纪都很小。樊姑娘便立志不再嫁,而专心抚育弟妹。所以料理家务,她是十分尽心的,为弟妹吃苦耐劳,她又十分甘心。乡里许多有钱的人家,听到樊姑娘如此贤能,大家都争相差了媒人来求婚,但都被樊姑娘委婉地辞谢了,她说:“我家门不幸,家道中衰,而弟妹们都还年幼,我惟有与他们相依为命而已,不忍一刻分离,哪里还有心思顾及自己的婚嫁。”如此几次三番,人们便也理解了她的心意,而不再找她论及婚事了。

后来,等到弟妹们都相继婚嫁完了,樊女也已经年过三十,人们都以为这下她应该为自己打算了。没想到,樊姑娘却几乎和亲戚友人们断绝了来往,大家很少有机会和她会面,更别说给她说婚事了。原来,樊姑娘还是决心一辈子关照护卫弟妹而不再出嫁。所以,每每看到弟妹们有荒废学业的意思,她就会流着泪,规劝他们,弟妹们在姐姐的照管下,也很争气,各自成为了有才德的人。

樊女一直未嫁人,直到七十多岁才去世,去世后,连侄儿们都为她穿了三年孝服。

(均据清代蔡振绅《八德须知》。全书整理完毕。谢谢大家!)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