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古人最重仁德;功绩卓越,却不住豪宅!(二文)

秦自省


【正见网2015年03月05日】

一、古人重仁德,轻生命

《论语•卫灵公》记载:一天,孔子的弟子,就仁德与生命的关系,向孔子请教。他问:“老师,您总是对我们讲仁德。能够以一腔关爱来对待别人,对别人情深似海、义重如山,这种美德,确实非常难得。我也很想听从老师的教诲,成为一个仁义君子。可是,我又非常热爱生命。假如生命与仁德,两者发生了冲突,我是应该顾全仁德呢?还是应该顾全生命?”

孔子听了这话,严肃地说:“我没有想到你居然说出这种话来!面对仁德与生命的冲突,怎能有丝毫的犹豫?凡是真正的仁人志士,没有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自身仁德的。为了成全自己的仁德,他们不会留恋自己的生命。说到底,只要保持仁德,死并不可怕。”(原文是:“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位弟子,听了这番妙论,恭敬地向孔子行礼,感到老师的话,对极了。

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向孔子询问:“真正成为一个仁义君子,一定很不容易吧?我们应当怎样培养自己的仁德呢?”

孔子回答说:“成为仁义君子,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仁德的培养,必须从头做起。比方说,工匠要想把活计做好,必须先得到称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贤良的人才,来辅助国君;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选择仁义君子,作为朋友。只有这样,仁德才能从人们的心中,培植、生发出来。”

二、霍去病功绩卓越,却不住豪宅!

《汉书•霍去病传》记载:西汉武帝时期,朝廷里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名叫霍去病。他从小学习武艺,尤善骑射,因为才能出众,年仅十八岁,就担任侍中之职。

当时,汉朝为解决匈奴扰边之患,派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征。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觉得在这种时候,自己应当奋勇杀敌。上为天子出力,下为舅父分忧。于是,他跟随卫青,多次北征,立下了赫赫战功。

因为霍去病英勇善战,每次打仗都冲在前面,所以卫青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才。便不顾亲戚之嫌,提拔他为剽姚校尉。

在一次战斗中,霍去病仅带领八百骑兵,抢在最前面,杀入敌营,消灭了大量敌军。还活捉、杀死了一些匈奴首领。此事传到京都长安,震动宫中,皇帝重重地奖赏了他,以二千五百户封他为冠军侯。霍去病手下的军官们,也都得到封赏。一时间,霍去病之名,天下皆知。

后来,霍去病六次领兵征讨匈奴,共歼灭敌军十一万人,使汉朝的北方边境,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汉武帝知道他功劳盖世,就封他为骠骑将军。

霍去病虽然作战勇敢,也有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不善于言辞,平常很少说话。绝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就算是和别人一起讨论排兵布阵,他也很少发言。其实,在这方面,他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有一次,汉武帝和霍去病,谈起行军打仗的谋略,皇帝说:“你应该好好学习古人的兵法啊,那里边举了很多战例,是可以多多借鉴、参考的。你觉得吴起、孙武的兵法怎么样?你要认真地学习他们的兵法。”

有道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次,到了与最高决策者交谈的时候,霍去病一点也不显得木讷,他主动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他说:“陛下,我觉得主将,只会效仿古人的作战力法,是远远不够的!他应该根据作战时的不同情况、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确定自己的打法。只有这样做,才能有必胜的把握。”

“你说得很好,很好!”汉武帝见他条分缕析,说得有鼻子有眼,十分高兴,着实夸奖了他一番。

过了几个月,汉武帝为霍去病盖了一座非常豪华气派的住宅,并对他说:“现在,你为国家立了盖世之功,应该住到好房子里,才像话哟!我让人造了一座还说得过去的宅子,你快去看看,如果满意,就赶紧搬进去。”

但是,霍去病听到这个消息,并不谢恩,而是站着不动,谦和地说:“陛下,请免臣罪。我不能要那座宅子!我的志向是:消灭匈奴,使国家永远太平。现在匈奴还没有消灭,我又怎能先为自己建立小家庭啊!(原句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一心为国的精神,使汉武帝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喜爱他了。

然而,霍去病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却偏偏不长寿,二十几岁就死了。面对这个不幸的消息,皇帝下诏,让全体将士,都身穿黑色衣甲,对霍去病表示悼念。又将霍将军的幼子,也封了官职。送葬的时候,军队从长安,一直排到茂陵,浩浩荡荡。

霍去病功绩卓越,却始终没有住进豪宅!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