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5年03月20日】
一、怎样处世安身
曾参说:“身在异国,若言论能普遍为士人所信服,居住下来,就没有问题;见识能普遍让卿大夫所看重,就可以考虑出任官职;恩惠能普及到一般的百姓,则家室富裕,也不会带来危险。”
孔子得知曾参有这样的言行和态度,就高兴地说:“曾参可以说是善于处世安身的人!”
二、怎样实践仁义
子路担任蒲地的首长,带领人民整修沟渠,防备水灾。他见人民非常劳苦,想自掏腰包,给百姓提供餐饮。
孔子知道了,就派子贡去阻止。子路很生气,去见孔子说:“我担心暴雨快来了,会发生水灾,所以要人民整修沟渠来防备。而人民普遍粮食不足,所以,我打算由自己负责饮食,老师叫子贡来阻止我,这不就等于老师不让我加惠百姓吗?老师平时教我仁义之道,却不准我实践。这样的事,我无法接受!”
孔子向子路解释说:“人民粮食不足,为何不禀告国君,用国家的粮食来救助?自己掏腰包,不是摆明了说:国君不关心人民,而凸显自己的仁德吗?你快快停止,还来得及。再迟一些,我看你就要出事了。”
三、怎样评价管仲
子路问孔子:“管仲是怎么样的人?”
孔子说:“是仁者。”
子路说:“管仲曾想说服齐襄公施政,而没被接受,是辩才不够;襄公死后,辅佐公子纠,却无法得到齐君之位,是能力不足;只身逃出齐国,连累家族而不悲伤,是没有慈孝之心;在鲁国沦为阶下囚,而不觉惭愧,是没有羞耻之心;回到齐国,出仕当年的仇敌齐桓公,是不忠;召忽(人名)为公子纠守节自杀,管仲却不死,是不仁。管仲的毛病这么多,老师怎么称赞他是仁者?”
孔子说:“管仲说服不了襄公,那是襄公没眼光;辅佐公子纠不成,那是时运不济;家族残破而不悲伤,那是豁达知命;身为囚徒而不惭愧,那是自省后的坦坦荡荡;出仕于昔日的仇敌,那是知道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召忽殉死,而管仲不跟从,那是因为召忽的才干平平,不死也只是个战败的囚虏,殉死反可成为名扬天下的守节之臣。管仲是才堪治理天下的王佐之才,怎么能拘泥于小节,而置天下万民于不顾呢?”
(均据《孔子家语》。原文无标题,所有标题皆是笔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