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5年11月10日】
一、彭氏贫困亲教子
李颙(读庸),字中孚,号二曲,盩匡(今陕西周至县)人。他是清朝著名思想家、理学名士,在关中一带极为有名,与当时的黄宗羲、孙奇逢,并为清初的三大儒。后来,曾应邀到江南的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讲学,所到之处,求学者云集。后返回陕西,江南人士仍十分怀念他。常州的延陵书院,甚至画了他的肖像,寄托对他的思念。晚年时,他居住在陕西富平,一心钻研学问,杜门谢客,除了当时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来访,他破例与之交往,热情款待外,其余客人一概不见。他不肯应清廷征召而出来做官,曾多次婉拒。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西巡,曾召见李颙,意思是要他出来做官。李颙不肯应召,派他的儿子李慎言,到康熙帝的行宫,呈述不出来应召的情由,并将自己的《四书反省录》等著作,送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受其感动,御书“操志高洁”四字,褒奖他。
李颙的父亲早逝,家中十分贫穷。他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学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与早年其母亲(彭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当李颙年幼时,他的父亲李可从,在明朝任官。这时,适逢张献忠起义,李可从奉命跟从巡抚汪乔年,去讨伐。临行前,他将自己的一颗牙齿拔下,交给他的妻子、李顒的母亲彭氏,对她说:“如果战败了,我将死于沙场上,你好好地教育我们的儿子!”后来,果然战败,李可从也死于战场上,遗骨都没有能够运回家。彭氏将丈夫的牙齿,埋葬掉,将坟墓称作“齿冢”。
李颙家中十分贫穷,彭氏为了抚养儿子,可说是历尽艰辛。她抱定主张,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才。旁人见他们母子俩,无依无靠,生活无着,便劝彭氏道:“与其这样贫困,不如让你的儿子,干活养家吧!”还有的人更为热心,要介绍李颙到县衙门中,去当差,以解决母子俩的生活问题。对此,彭氏全都不同意,她坚持要儿子跟从老师读书。但是,由于家贫,交不起学费,所以没有一个老师肯收下李颙这个穷学生。这时,彭氏对儿子说:“有经书在,何必一定要找老师!”于是,她亲自教儿子读书,每天将忠孝节义之类的事情,讲给儿子听,督促儿子好学上进,向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看齐。
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极其艰辛,有时几天都没有吃的,照样坦然处之。在母亲的教育下,李颙不仅安于贫困,而且确实养成了高尚的节操。他超凡脱俗,以昌明理学为己任。人家送东西给他,尽管家中十分贫穷,他也不肯接受。有时送过来、送回去,往返十来次,最终他还是不肯接受。有人劝他说:“互相交往赠送礼物,虽然是孟子这样的圣人,有时也不拒绝。”
李颙回答道:“像我们这样的人,凡事都不如孟子;即使这一件事,不遵照孟子的办法去做,也绝对没有什么害处。”
正因有了母亲彭氏的悉心教育及李颙本人的善于接受教育,自觉砥砺情操,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家。
彭氏是一位勤劳刻苦、贤良卓越的伟大的母亲!
(《清史稿•李颙传》、《国朝先正事略》)
二、敬姜教子勤勉
春秋时代的敬姜,是个贤惠知礼的女子,后人认为她很有母仪,将她的事迹,记载于《列女传》中,以垂范后人。
敬姜十分注意对其儿子公父文伯的教育。一次,公父文伯从外边就学归来,敬姜便从旁仔细观察他带着一批朋友回家时的情景,见儿子的朋友个个都对儿子恭而敬之,惟恐有失礼节,如同侍奉自己的父兄长辈一样。而公父文伯则意气扬扬,自以为已经成人了,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敬姜见了,心中老大的不高兴。
待儿子的朋友离开后,敬姜训导儿子说:“从前,周武王有一次散朝时,脚上系袜子的丝带断了,他环顾左右的人,个个都很有身份,竟找不到一个可以为他系丝带、侍奉他的,只好自己把丝带系好,所以他最终才能成王道。周公姬旦,吃一顿饭,都要急急忙忙将口中的饭,吐掉三次;洗一次头,也要三次中断:都是为了迫不及待地去接见贤者,所以才能辅佐周王朝,使之兴盛。如今你小小年纪,还没有做官居高位,跟你交游的,居然都是些只能为你打杂服役的人。这样的朋友,对你的学业长进,又有什么益处呢?”公父文伯听受母亲的一番教诲,赶紧认错。从此以后,严择师友,他开始注意跟那些年高德劭的贤者交往,果然大有益处。敬姜见此情景,赞许儿子道:“你这才算是真正长大成人了!”
敬姜自己博识而且知礼,一言一行,都恪守应有的礼仪。当时任鲁国国相的季康子,很尊敬自己家族中的这位长辈(敬姜),有一次,他问敬姜说:“您有什么教导我的话吗?”敬姜说:“我已经老了,能有什么话跟你说呢?”季康子十分诚恳地说:“我很想听听您对我的教诲。”敬姜便教导自己的侄子说:“我听我已经过世的婆婆教导我:君子能够勤劳不息,那么他的子孙,也定会兴旺有出息。”季康子听了这话,连声称是,把这话牢记心中。
公父文伯后来立朝为官,有一天,他退朝回家,向母亲问安,见敬姜正在绩麻,准备织布缝衣,便对母亲说道:“像我们这样的官宦人家,还要母亲亲自纺绩,只怕给季康子知道了,他会不高兴,以为我不能好好地供养母亲!”敬姜听儿子这样说,不由得长叹一声,满怀忧虑地对儿子说:“我看鲁国真是要衰亡了,竟让你这样不懂事的人做官!你坐下来,听我慢慢地对你讲:从前的君王治理百姓,总是拣贫瘠的地方,让他们居住,这样,百姓终日辛勤劳作,兢兢业业,所以君王可以长久地统治天下。百姓辛苦了,就会时时想着俭约,于是也就会产生向善之心;相反地,如果生活太安逸,就会产生许多欲望,欲望多了就会忘记向善,那些邪恶的念头,也就慢慢地产生了。肥田沃土上的百姓,往往不成才器,就是因为太安逸了;贫瘠之地的百姓大多一心向善,谨守礼法,就是因为劳苦辛勤的缘故。……”
敬姜一口气向儿子讲了长长的一番道理,又详细地跟儿子讲解了自天子以至庶民各自的职守,各自应该如何防止安逸而辛勤劳作,大家都应该做到“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明”指天明,“晦”指天黑)她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今我寡也(敬姜当时已守寡),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最后,她更训诫儿子道:“我时时都在心里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毁了先人的事业!而你却还对我说什么: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只怕先人的事业,到你这一代就要完结了!”公父文伯听罢母亲的长篇大论,心中悚然而惊,将母亲敬姜的话,牢记心中。
愿姜敬的精神(华夏母亲们),垂范千古!
(《国语•鲁语下》、《列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