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5年11月21日】
一、王章妻勉夫激昂
王章,宇仲卿,西汉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县南)人。王章开初本以文学为官,到汉元帝即位时,被提拔为左曹中郎将,因得罪了中书令石显,被免官。汉成帝时,又被征为谏大夫,继而升为司隶校尉,后来又担任京兆尹。由于他任官时,直言敢谏,无所避忌,所以一生坎坷,最后竟被迫害而死。
初,王章在长安求学,尚未考取功名,和妻子两人共同生活。这时候,王章夫妻俩,生活困窘到极点,有一次王章生病卧床,却没有被子盖,只好瑟缩在牛衣(即用乱麻编织成的给牛裹体御寒的东西)中。想到居然困顿到了如此地步,王章心里难过极了,不禁对着妻子哀哭起来。
王章的妻子,却很有骨气,见丈夫露出这般情态,便朗声对他说道:“夫君是京城中品行高尚之人,试看如今朝廷之中,有谁能超得过您?如今生病在床,生活困厄,不想着如何去激昂发愤,反而哭哭啼啼,多么鄙俗啊!”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犹如强心剂,给王章以极大的激励,促使他振作精神,发愤图强。
到后来,王章担任了京兆尹。这时候,正当汉成帝的舅舅王凤,在朝当政。王章任京兆尹,本是王风一手提拔的,但是,王章亲眼见到王风在朝中的种种贪腐弄权行为,十分不满,纯不顾王风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国舅”的显赫身份,他毅然决定上奏章参劾王风专权,认为不能任用这样的人,建议皇帝另任贤者。足证他是一位正直耿介的好官。
“牛衣对泣”后来成了成语。王章和他妻子的故事,便成为著名的成语故事。
(《汉书•王章传》)
二、甘守清贫的贤妻之典范
汉朝人鲍宣的妻子姓桓,字少君,出身名门,自小享受着富贵荣华。
鲍宣当年从少君的父亲受学,少君之父见鲍宣生活清苦,却很有德行,奇其才而爱之,因此特意将女儿许配给他。富室嫁女,自然是十分风光,少君陪嫁之物很多,盛况空前。
鲍宣不愧为一个极有志节的寒士,他见妻子嫁妆丰盈,不仅没有感到高兴,反倒心有不悦,私下里责怪妻子道:“你生来富贵娇气,这些华美的装饰,对你来说不算什么。可是我生来贫贱,所以实在不敢承当你这样的豪华。”少君一听丈夫说出此语,立刻恭顺地回答丈夫道:“我的父亲,因为看重夫君很有德操,甘守清贫,所以让贱妾我,嫁给夫君,侍奉夫君。现在夫君既然不喜欢这些东西,贱妾我当照夫君的话去做。”鲍宣笑着对妻子说:“你如果能够这样,当然是我所愿意的。”
于是,少君将娘家给的陪嫁之物,全都还给父母,自己穿上粗布衣服,和丈夫一起亲自拉着车子,回到鲍宣所住的乡下。拜见公公、婆婆以后,便提着水罐,出去打水,开始操持夫家的家务,尽一个家庭妇女的职责。她丝毫也不因为自己出身于名门,从小享受荣华富贵而身带娇气,而是勤俭持家,甘愿和丈夫一道,过着贫寒的日子。
后来,她的儿子在朝为官,当了太守,又有了孙子。她的孙子也非常熟悉自己的祖母当年甘守清贫的情况,有一次问祖母道:“您还记得当年跟我爷爷一道拉着车子,来乡下住的情形吗?”鲍宣的妻子回答孙子道:“从前我的婆婆活着时,曾经教诲我说:存不忘亡,安不忘危,我怎么敢忘掉这话啊!”
后世一直将鲍宣的妻子,当作勤俭持家、甘守清贫的贤妻的典范。
(《后汉书•鲍宣妻传》)
三、叔父教侄成材的典范
东汉马援,字文渊,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代的赵国将领赵奢,因为赵奢号马服君,所以后来便以马为姓。
马援年仅十二,父亲便去世了,但他却从小就胸有大志。马援开始时任郡督邮,因为同情所押送的囚徒,纵他逃走,以致自己也无法存身,流亡北方。他曾经对人说道:“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可见他的情操是多么高洁。他后来以牧为生,最多时拥有马牛羊等数千头,谷数万斛,成了个富人。
但是有一天,他却忽然醒悟,叹息道:“凡是积聚钱财产业,贵在能施舍助人,否则的话,只能算作一个守财奴!”他将自已的所有财物,全部散给穷人,自己仍穿着一身旧羊皮衣裤,没有任何财产。从他的所作所为为来看,他确实称得上是个奇人。
王莽时代,他曾出来做官。任汉中太守。后来又依附割据陇西之地的隗嚣,任绥德将军。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他最终归附了刘秀,屡建战功。在刘秀手下,他曾任太守等职,建武十七年(41年),被封为伏波将军。因为征交趾有功,又被光武帝封为新息侯,并立铜柱,以表彰其功劳。他一生戎马,曾在军中立下豪言道:“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来他果然实现自己的豪言,死于军中)
马援自己为人严谨,生活俭约。他教育子侄:也要敦厚节俭,不妄言他人是非,要求很严格。
马援有侄子马严、马敦,他们和马援一样,自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们的父亲马余,去世那年,马严刚刚才七岁,马敦年龄更小。正因如此,马援平时十分注意对两个侄子加以教育。当他远在万里之外的交趾作战时,听说在京居住的侄子,喜欢讥议人物,评论好坏,他十分担心,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给侄子们写了一封长信,谆谆告诫他们一番。信中说:“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指讥刺时政),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也!”他反复叮嘱侄子们:不要妄言人过,不要讥刺时政,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马援身处当时的封建时代,深深懂得口能招来灾祸,故才在信中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告诫侄子们慎言防祸。接着,他又在信中列举当时的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人为例,告诫侄子们应该如何去做。龙伯高当时任县令,杜季良则任越骑司马。马援告诫侄子道:“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妄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容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鹄:天鹅;鹜:野鸭);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马援所举龙伯高与杜季良两人,都各有其优良品行,但马援要求侄子学敦厚谦约的龙伯高,不愿他们学豪侠好义的杜季良,实还隐含有一层敦厚谦约,足以明哲保身的意思在内。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不能说他没有道理。
侄子马严和马敦,都很听叔父马援的教诲。马严后来专心读书,精通《左传》等典籍,结交很多贤才,京城中人都十分器重他。遇到什么事情,马援还常常跟他商量,并把家事全都交给他。马敦后来也很有名。马援死后,马严和马敦两兄弟,移居到钜下地方,京城一带都知道他们的名声,号为“钜下二卿”。后来,马援之女做了皇后,马严、马敦两人,不仅没有倚仗这位堂妹的势力求官求利,反而更加闭门自守。马严觉得这样还难以完全避嫌隙,特意又向北方迁居,谢绝宾客往来。永平十五年(72年),由于马皇后下敕,马严才移居洛阳。后来汉明帝刘庄召见他,十分叹赏他的才学气度,命他出来任职,他才开始步入仕途。侄子马严和马敦,无论做官和做人,都很高洁有名望。这全是叔父马援对他们孜孜教诲的结果。
噫!像马援这样的叔父,堪称典范,难得呀!
(《后汉书•马援传》、《后汉书•马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