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05月31日】
唐代人姚崇(650--721),字元之,陕州硖石(今三门峡东南)人。气节高尚。入仕后为挽郎。后授濮州司仓参军。因奏事明晰流畅,为武则天所赏识,拜夏官侍郎。圣历三年(700),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从此任宰相。唐中宗时,出任毫、宋、常、越、许等州刺史。在任时,为政宽厚简朴,井井有条,为人称道。玄宗即位后,重新起用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迁紫微令。他忠心为国,勤勉用事,与另一位宰相宋璟,并称“姚宋”,齐心协力辅佐玄宗,成就了“开元之治”的鼎盛局面。在用人方面,他秉公无私,任人唯贤,史称“姚崇当国,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从他能正确对待魏知古一事,就很好地说明他的为人。
魏知古原为唐睿宗朝廷的黄门侍郎,为人方直,颇有才学。姚崇爱其才能,积极向玄宗举荐。其后,玄宗欲造玉真观,魏知古以为劳民伤财,连连上书劝谏。玄宗见他果然忠直敢言,就提拔他为宰相,与姚崇同列。后来魏知古摄吏部尚书,掌管东都选官之事。恰好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东都洛阳任职,他们想凭借魏知古与姚崇的旧关系升迁,就通过魏知古的门客,向魏知古送礼。魏知古却不但不买账,而且回长安后,如实向玄宗报告了此事。一天,玄宗召姚崇问道:“你的儿子有才能吗?都在哪里?”姚崇心想:玄宗骤然问此事,必定是我的劣子出了问题,就说:“臣二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尝以事,干扰魏知古。”玄宗原以为姚崇可能会因为爱惜儿子而隐忍此事,听到姚崇如此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就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姚崇回答:“魏知古是我所推荐任相的,我儿子必定以为他会感念我的恩德,而去请托他。”玄宗听后,赞赏姚崇的不讲私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却鄙薄魏知古的为人,想将他斥退。姚崇得知此事后,连忙劝阻说:“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而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姚崇强调不能因一己私事,损害国家政治,其论甚为严正,玄宗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虽然后来终于将魏知古罢为工部尚书,但仍保留尚书之职,使其能继续发挥其作用。
【附言】
魏知古是因为姚崇的引荐,才当上宰相的。应该说魏知古这个人为人方直,颇有才学,姚崇也正是看中他这一点,才积极向玄宗进贤的。
应该说,魏知古不因私害公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姚崇的两个儿子想凭借魏知古与其父的旧关系,获得升迁,一向正直无私的魏知古,不念姚崇的引荐之恩,严词拒绝了其请求。其实,魏知古不念旧情也就罢了,完全没有必要将此事泄露给皇上,魏知古此举,固然体现了其公而忘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气量小、心胸窄,在皇上的眼中,魏知古就成了浅薄无知之辈,有向皇上表功取宠之嫌。魏知古此举可谓愚蠢,皇上不但没有褒奖他,反而认为其鄙薄不堪,而欲斥退他。
反观姚崇,并没有因魏知古的薄情寡义,而记恨他。当唐玄宗想要罢魏知古的官职时,姚崇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恳求唐玄宗继续留任魏知古。姚崇之举,可谓高尚而且高明。
(事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