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05月15日】
建安十三年秋八月,曹军大举南下,此时,荆州牧刘表病危,形势混乱,治下人心惶惶。九月,曹操至新野,此时刘表已去世,其子刘琮举州投降。此时,刘备屯驻樊城,刘琮不敢将已降曹的消息告诉他。后来,刘备察觉,刘琮才通知刘备。这时曹操大军已到宛城。诸葛亮劝刘备乘机并吞刘琮,把荆州控制在手。但刘备念及刘表情意,没有同意。
刘备自知单凭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曹军的锋芒,只得南撤江陵,以作权宜之计。荆州吏民,纷纷跟随着刘备南撤,连刘琮的部下也多愿跟从,因而队伍越聚越大。等到达当阳时,“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走得太慢了。
刘备的仁义,让那么多的百姓,生死追随,让所有的人备受感动。但是这些百姓的行动太缓慢,而曹军最慢也日行三十里,况曹军先锋多为骑兵,不日即可追上行动缓慢的刘备军民。如果曹操追上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眼看敌军逼近,有人劝刘备说:“我们行动太过缓慢了,如果我们放弃百姓,还可以有一线生机,如果我们跟百姓一起走,那么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其他的将士,也都这么认为。
刘备却说:“百姓追随着我,是信任我,我怎么可以为了自己活命,而抛弃他们呢?我们一起走,即使是死了,我们也要和百姓一起!”
众将士无不为刘备的仁义而感到羞愧。刘备仍与众人缓慢南行,后在诸葛亮的妙计下,摆脱了这次困境。虽然刘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他的仁义让天下众多豪杰,生死相随,最终,在三国鼎立的时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备对于“仁”,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深刻的体验。正如刘备自己说的那样“操以暴,吾以仁。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这段话可以概括为刘备的为政为人之道,取胜成功秘诀。在当今之世,不也是如此吗?
“仁”是治国平天下之人,最为首要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既不是附庸风雅,更非矫揉造作的自我表现,而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生命之宝。
朱熹说:“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仁者无敌的背后,是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对外界的影响,不受诱惑而自定,不受纷扰而自明。
(事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