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10月16日】
西汉人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县人。应明经考试,取为甲科,任为郎,外放地方官,任谷阳县长。在考绩中列为高等,迁为上蔡县长。他治理地方,皆视民如子,所担任的两地县长,都很有政绩,受到人们的赞扬、称颂。提升为零陵郡太守后,因病回家。病愈后,复征为谏大夫,调迁为南阳郡太守。他在南阳郡的治理,如同在上蔡县一样,视民如子,很有政绩。
召信臣非常勤奋,讲究条理谋略,喜欢兴办各种于民有利的事业,努力使老百姓富裕。他经常亲自到田野里,劝导农民耕种,也经常行走在田间小路上,住宿在乡间村野,很少有安安稳稳坐在衙门里的时候。他知道促进农业生产,水利灌溉很重要,所以他亲自巡视郡中各处,勘察水源,组织农民开通沟渠,修建水门、闸堰、坡塘,等数十处,以增加灌溉面积,年年都有增加,达到三万多顷。老百姓在水利、农业中得到利益,家里都有了积余。召信臣还为老百姓制定了“均水约束”,这是分配用水的制度,把它刻在石碑上,竖立在田边,以防止为了争水而发生纷争。他禁止在嫁娶、送终的红白喜事中,铺张浪费、讲究排场,倡导节俭。郡守、各县官吏的子弟,如果有喜好游乐、不努力耕作的,就对其家长加以训斥,并罢免其官职,严重的就加以法办,以此来显示人品的好坏。召信臣的这些做法,使全郡都受到教育感化,大家无不努力耕作。老百姓也很拥护他,郡里的户口增加了一倍,盗贼、狱讼的事件,日益减少,甚至不再发生。全郡的官吏、百姓,都爱戴召信臣,把他称做“召父”。荆州刺史上奏朝廷,说召信臣为百姓兴利,南阳郡因此而殷实富裕。朝廷为表示奖励,赐给他黄金(古代对铜的美称,代俸钱,当时无铜钱)四十斤。迁为河南郡太守,在考绩中,他常常被列为第一,多次被增加俸禄和奖赐黄金。
竟宁(前33年)年间,朝廷征召召信臣到中央政府任少府,负责对宫廷的供应,职位列于九卿之一,他上奏请求对上林苑、各个比较偏远、皇上不常去的宫馆,就不要再大肆修缮和增加家具设备了。又奏请宦官主管的乐府的一些歌舞杂技,以及宫馆中的兵器什物等,也要减少一半。太官园种植冬天生长的葱、蔬菜,要在暖房里种,日夜烧火,要有温气,才能生长,信臣认为这些都不是按季节自然生长的,吃了会有害于人,不适宜用这些产品供皇宫使用,以及其他不按节气种植出的作物,都上奏清予撤销,每年节省开支,达好几千万钱。
后来,召信臣年老,在官任上去世。
元始四年,汉平帝颁发诏书,要祭祀已故百官卿士中曾造福于民的人。蜀郡以文翁、九江郡以召信臣应诏书。每年的祭祀日,郡太守率领下官司属,到召信臣冢坟前,行礼奉祠。并且在南阳郡,也建立了召信臣的祠。
“公生明,廉生威。”为官者能否以公心处理政事,以清正廉洁处心行事,是衡量一个官吏好坏的标准。但作为一个治理百姓的官员,仅仅做到“公”、“廉”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勤”,即尽心民事,勤政爱民。那些对百姓生计不管不顾,对百姓疾苦置若罔闻的官员,即使有“公”、“廉”的品德,也不会为百姓所拥护,所爱戴。以前南阳郡里,盗贼猖獗,其根本原因,在于老百姓们饥寒交迫,被逼走上盗贼之路。召信臣担任南阳郡太守后,励精图治,让那里的百姓殷实富足。之后,那里的盗贼、狱讼事件,日益减少,甚至不再发生。
召信臣还把对民众的教化,当做大事来抓。只要他发现有游手好闲、不努力耕作的人,就加以训斥,甚至法办,以此来显示人品的好坏。召信臣的这些做法,使他们都受到教育感化,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有了这种榜样的力量,百姓都耻于为盗。
召信臣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地方官,他治理下的河南郡,在考绩中常常被列为第一。召信臣为官,不是在衙门里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奔走于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为其施治谋求第一手资料。他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倡导节俭,很快就使百姓有了节余。百姓对其感恩戴德,虔诚地把他称做“召父”!《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中,写有召信臣“喜好为民兴利,务在富民”之语,令人感佩。
(事据《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