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11月04日】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一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第二段)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三段)
石壕,地名。唐代陕州陕县的石壕,在今河南省陕县东。杜甫经过那里,看到县吏在村中抓壮丁,杜甫投宿的一家人,被强征兵役,而造致家破人亡,于是写了这首叙事诗。全诗按诗人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第二天清晨的见闻,作者不作评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诗的主题思想。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是从暮到夜,地点是石壕村,人物是吏,事是捉人。不说“征兵”而说“捉人”,故事情节由此展开,渲染出紧张的气氛。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是“捉人”在这家农户中,引起的“反响”。老翁怕被捉,越墙逃走躲避。老妇掩护,出门察看动静。老夫老妻,二老惊恐万状,情态真切。老翁闻风而逃。说明当时逢人就捉,已成惯例。
——以上四句,是本诗第一段,勾勒出兵荒马乱之中,石壕吏趁夜捉人,老翁逃避,充满紧张恐怖的气氛。
“吏呼”以下,至“犹得备晨炊”是全诗的第二段,主要是记述老妇的悲惨诉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悍吏恃其官威,咆哮如雷,如狼似虎;老妇孤苦伶仃,满怀酸楚,老泪纵横。一呼一啼,一怒一苦,两种声音,两种感情,对比鲜明。这两句总写悍吏耀武扬威,老妇痛哭流啼,突出了双方矛盾,为故事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听妇前致词”以下,是老妇对悍吏的诉说,承接上文的“苦”字,诗人耳中听到,记述“所闻”,意思共分三层:第一层说明她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服役,一个儿子最近捎信来说,两个儿子最近阵亡,说明战争残酷已极,老妇的意思说:悍吏不该再来捉人。“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战乱不息,存者暂且偷生,死者不能复生,就永远完了。第二层是她自叙家中有吃奶的孙子,儿媳出入无完裙(衣裙破烂,无法出门见人!),客观上反映了战乱,使农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致使民不聊生。以上的老妪谈话,将家人逐个数出,但匿起老翁,一方面,反映了老妪机警精细;另一方面,也说明捉人之甚,老翁也不放过。“老妪力虽衰”等五句,是老妇谈话的第三层意思。老妇请求应役,显出她的胆识和无可奈何,但也进一步说明军情的紧急,兵源的枯竭。
——以上是诗的第二段。
最后的四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诗人天明上路。只能独与老翁告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两句写老妇被捉后,寡媳、乳子,吞声而泣。“语声绝”而泣声不绝,抓丁后家人啜泣的情景,跃然纸上.使人如闻其悲声,如睹其惨状。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结尾的两句,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天明”与开始“暮投”呼应,结构严密。“独”字侧面说明老妇已被带走,是暗示之笔,但又不可缺少。
本诗选材精当,详略得宜。详写老妇之哭啼诉说,略写悍吏之严词追迫,以实写虚,用语简洁,是流传千古的现实主义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