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7年01月15日】
狄仁杰(607--700),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任宰相。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纪元676年,狄仁杰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由于聪明过人,又熟悉典章法度,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而且没有冤诉者,成为朝野和民间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铲奸除恶的青天。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纪劾百官。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纪元691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有一次,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甚有善政,你想知道那些说你坏话的人都说了什么吗?”狄仁杰说:“如果陛下认为我有什么过错的话,臣一定改正:陛下如果知道臣并没有过错,那就是臣的荣幸。臣不知有什么诋毁我的人,他们那都是为我好!还是不要让我知道的好。”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的时候,正是周武朝政斗争激烈的时候,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窥视皇位,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不久狄仁杰就被诬谋反,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被贬为彭泽令后,又升任幽州都督。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纪元697年,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官,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纪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多次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年纪也大了,也正在为“立武”还是“立李”犹豫不决。狄仁杰劝说武则天,应该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对武则天十分了解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自己的儿了,则身后也能在宗庙里享受后代的祭拜;而立自己的侄子,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侄子将姑母的牌位,放在宗庙里的先例。”武则天说:“这是朕的家事,你怎么能知道!” 狄仁杰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什么事不是皇帝的家事?皇上是首脑,臣子为股肱,都是一体的。何况臣位是宰相,又岂能不知道?”最后,武则天听从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而使李唐才得以维系:这是狄仁杰的一个重大贡献!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辅国安邦,对武则天的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仁杰一生忠君爱民,谨慎自持,从严律己,是武则天最为宠信的大臣。在周武朝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狄仁杰曾被诬谋反,但武则天根据狄仁杰平素忠君为国的表现,最终释疑。不但没有治狄仁杰的罪,反而给他更多的赏赐和信任,使那些千方百计想陷害他的人,无从下手。
在处置小人方面,狄仁杰也尽量做到“厚德不露圭角”。这从狄仁杰不想知道谁在武则天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一事中,就可得到明证,并因此而避免当面树敌,不失为明智之举。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狄仁杰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大变,朝中出现了一派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任,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每次狄仁杰和武则天发生争执,武则天都“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而武则天都不许,破例让他觐见免拜。武则天还体谅他,告诫朝中官吏:如果不是军国大事,都不要打扰他。纪元700年,狄仁杰病故的时候,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
(事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