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2年08月11日】
基本国情与数字
中国共有水库8.5万座。其中大型水库360余座(库容为1亿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库2500余座(0.1-1亿立方米),小型水库8.5万座(0.1亿立方米以下)。水库总数占世界水库总数的1/2。
病险水库占全国水库总数的30%-40%,30%以上时间处于干涸状态,50%以上时间处于停止工作状态。
1997年广东当局报告,全省有逾3000处水库存在严重隐患,难以安全度汛。仅京九铁路广东段,就受到170座险库的威胁。
中国水库普遍严重淤积,据统计,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后期的30多年里,全国修建的水库塘坝累计容量为6000多亿立方米,因淤积减少了1/3,损失淡水容量2000亿立方米。
中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00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3个,湖泊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根据官方资料,近三十年来,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中国湖泊大量减少,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全国被围垦的湖泊至少有2000万亩(1.33万平方公里)以上,损失淡水调节容量350亿立方米。实际上这是照抄15年前的旧数字,目前情况不明。根据一些个案分析,估计近半世纪以来,围垦加淤积,损失湖泊淡水储量超过50%,可能在1000亿立方米以上。
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从五十年代初的2.2万平方公里剧减到八十年代的1.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45.5%。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五十年代初期有1066个湖泊,现已减少为325个,水面缩小了3/4以上,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中共建政之后快速萎缩,现已从第一大湖退居第二。从1949年至1983年的34年间,面积减少了近40%(从4350平方公里减少到2691平方公里),湖容也减少了40%(从293亿立方米减到178亿立平米)。此一期间,洞庭湖年均缩小48.8平方公里,为建政之前100多年的萎缩速度的3.6倍(1825-1949年间,年均缩小13.3平方公里)。目前的湖容量仅剩120亿立方米左右,并以年均3.5亿立方米的速度继续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淤积和围垦,长江及湖南湘、沅、资、沣“四水”每年入湖泥砂量共1.29亿立方米,年均淤高湖盆3.7厘米,最大局部淤高达12米,围垦的情况更为严重。现在,“风帆满目”的所谓“八百里洞庭”已不复存在,退化为几个支离破碎的小湖泊,枯水季节,湖面只有600多平方公里,已是“冬陆夏水”,惨不忍睹。专家预测,照此速度发展下去,50年左右,洞庭湖将从版图上消失。
中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20年来围湖造田垦掉一半。每年淤积泥沙2000万吨,湖底淤高3厘米。
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淤积也很严重。中共建政之前,太湖东边有出囗河道84条,现已剩下10来条,仅吴淞江下游泄水受阻就使泥沙淤积速度增加了4-6倍。太湖平均水深不足1.9米,如果淤积速度超过年均2厘米,不出100年,太湖将变为一片沼泽。
以上是长江流域的湖泊,西北的情况又怎样呢?
让我们挨个数去: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咸水湖,1956-1986的30年间水位下降3.2米。
博斯腾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是国家重要的芦苇产地。在过去20年间水位下降了2米,野生芦苇湿地减少了将近一半,芦苇产量也下降了一半,湖面萎缩严重,现已变成微咸水湖。
罗布泊:已于1972年消失。
居延海: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曾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内陆河之一。其下游被称为弱水,穿过巴丹吉林沙漠,维系着一条数百公里之长的供人们生息与通行的绿色走廊,最后流入居延海,养育了沙漠围困中的居延古城。由于生态持续恶化,居延古城早已衰亡。现在,居延海已消失,仅剩下白花花的鱼骨与盐咸;弱水已干涸,两岸绿洲不可逆转地向荒漠演化。
玛纳斯湖:与黑河一样,注入玛纳斯湖的玛纳斯河也曾滋养了一片富庶的土地。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石河子大规模的开垦建设,河流下游断流,玛纳斯湖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干湖盆。
艾比湖与乌伦古湖:由于人囗剧增,破坏性开垦和过量引水,使艾比湖的主要水源奎屯河、四棵树河及古尔图河全部断流;近40年时间里,艾比湖湖面萎缩了一半,由1020平方公里减少到500馀平方公里。专家们认为,艾比湖与同处准噶尔盆地的乌伦古湖,也将步玛纳斯湖彻底干涸之后尘。
--别看数目不多,(除青海湖外)这已经是新疆版图上几乎所有的大湖了。谁不信谁趴到地图上去找,顺便再数数完全消失了的河流。摊开九百万分之一的标准中国地图,把视线集中到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和整个新疆,凡带点蓝色的,不管实线(常年河)虚线(季节河)一概不算,只算以棕色虚线标出的干河床:内蒙古西部与甘肃西部,至少可数出60多条;而新疆几大沙漠周围,竟可数出100来条。--朋友,请想一想吧,当这160条大小河流一齐流淌奔腾的时代,我们的西部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水库奇灾
华北第一大湖白洋淀,本世纪四十年代面积为1,000余平方公里。
六十年代以来,白洋淀连续发生了13次干淀,尤其是1984-1988年连续5年干涸,使淀中动植物遭到毁灭性打击。世代以白洋淀为生的近百个水村的人们不得不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向遍布死鱼,遍布枯死的荷花和芦苇的湖底迁移,开始垦荒造田,建房修路。因失去白洋淀,华北的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生态进一步恶化.
白洋淀流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接近于台湾,但全流域年均径流量仅为27.3亿立方米,特枯水年仅为9.1亿立方米。要维持白洋淀正常生态,每年应流入4亿立方米。但是,早在八十年代末,全流域水资源就已经超量使用:总用水量高达50.48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31%。在这种大形势下,白洋淀生路何在?丰水年份,人淀水量尚能满足当年之需;但丰水年份太少,平常年份人淀水量不足需要量之一半;只要连续干旱2、3年,白洋淀就可能干涸。
更加令人惊异的: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竟然是……水库。
原来,华北平原主要的问题被认为是水患。五十年代暴雨成灾,“根治海河”成了当时向大自然开战的最激动人心的囗号。白洋淀属海河水系,于是,在汇入白洋淀的各条大河上,建起了百余座大小水库。华北平原上,大部分河流变成了季节河(另一种说法是,整个华北地区已不存在一条常流河),入淀的河道基本断流。这下好了,人类终于战胜了大自然。时隔不久,被战胜了的大自然开始报复,“根治”了的海河出现了缺水和无水的危机。华北平原开始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演变。河北省衡水、保定、沧州等地区的年降雨已从600毫米下降到400毫米。水灾消失了,旱灾逐年加重,荒漠化的趋势正在严重地威胁着整个华北平原。反过来,白洋淀等湖淀河塘的干涸,又极大地降低了华北平原的水面蒸发量,缺乏足够的水气去补充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锋面雨、地形雨和对流雨大大减少。想不到,水库这种“水利”工程居然成了湖泊河流的杀手。
1988年秋,一场罕见的暴雨横扫华北平原,上游水库开闸放水,洪水沿着干涸的河道流进已干淀五年之外的白洋淀。这颗“华北名珠”又开始光彩闪烁。在湖底新开垦的土地和新建的公路房屋被大水淹没了,人们又逃回了旧日的家园。但是,此时的白洋淀已无寸板片桨,人们只好卖掉了电视机和猪崽,重新造船。----至此,这场悲喜剧尚未收场--船有了,但人们很快发现:自来清澈见底的白洋淀已经被严重污染。发黑发臭的污水,从保定,从周围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工厂源源不断流来。在水乡风光再现3年之后,白洋淀开始大量死鱼,“华北明珠”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资料来源:http://www.utis.net/cnspring/188/69-.htm
编者略有删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