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敲起生态警钟

陈思 编辑


【正见网2003年10月01日】

“大兴安岭都有沙尘暴了。”据中国报刊报道,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竟然开始有沙尘暴光顾。

大兴安岭林区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境内,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台湾省或1个江苏省。这里群山起伏,林海扬波,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据统计,有林地达713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6.65亿立方米。

有关人员说,由于近40年的森林过伐,导致整个林区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竟然开始有沙尘暴光顾。

一位在大兴安岭工作近40年的地区巡视员说,由于森林减少和植被破坏,直接导致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大风天数“节节高”:20世纪60年代,5级风以上天数春季有7天,秋季有3天;80年代春季有12天,秋季有5天;到1998年,春季已达42天,秋季达10天,造成历史罕见的风灾。

1964 年,大兴安岭的可采蓄积量是 5.2 亿立方米,1997 年是 1.6 亿立方米,减少了 70%。大兴安岭是高寒地区,树木成材要 110 年至 120 年,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木材生产仅能维持十几年。从加格达奇到漠河,一路所见大多是细细的次生林。有关人员说,“再不保护,再不逐年减产,这片森林也会变成黄土高坡。”

森林减少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这种持续性的大量的索取超过了自然所能承受的能力,对整个林区连带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报道说,森林总蓄积量的下降和成熟林的减少,使大兴安岭林区水源涵养的能力有所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前的38年间,林区只在1955年和1967年发生过两次洪水。之后的12年间发生了1988、1989、1991、1998年4次洪涝灾害,损失越来越大。1998年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殃及整个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受灾人口达150万,72万人被迫离家,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元。专家指出,这与大兴安岭森林采伐面积累计占集水区控制面积1/3有直接关系。

作为一个天然生物基因库和中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群落,大兴安岭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锐减。宝贵的湿地从上世纪60年代的80多万公顷减少到41万公顷;数百万公顷的森林里竟然已很难听到鸟鸣;林区开发初期在作业现场经常遇到的马鹿、驼鹿、麝、麋、棕熊等珍贵动物,也已难觅踪影;江河湖泊中特有的冷水鱼类也很少了。

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与恶化和人们的行为息息相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我们脚下消失时,我们又如何生存呢?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