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最低调的一处世界遗产 与莫高窟齐名

【正见新闻网2018年04月09日】

开凿于西晋初年(公元3世纪)的炳灵寺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肃永靖县积石山的崖壁上。因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2014年,炳灵寺石窟成功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

炳灵寺石窟不但拥有精美绝伦的摩崖石刻造像,山水风光也同样令人折服。景区坐落在寺沟峡的千山万水之间,石林面积约30平方公里。唐代名将李靖称赞其为“天下第一奇观”,到了明代,炳灵寺石窟被誉为“天下第一胜境”。

陡峭的红砂岩崖壁上栈道凌空,石窟龛群鳞次栉比。景区内现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红砂岩虽易于开凿,却不耐潮湿风化,千百年来许多造像已残缺不全,亟待保护。

卧佛殿内的卧佛原洞窟在山下,当年因刘家峡修建水库,蓄水后一些石窟将没于水下,于是这尊8.6米长的卧佛被切成9块移地保存。直至30多年后的1999年,才在炳灵寺一侧建起卧佛殿,卧佛也终于可以九九归一,为信众所瞻仰。

炳灵寺石窟最大的一尊石胎泥塑阿弥陀佛坐像,高达27米,相传为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命工匠雕塑而成。注意位于佛像头顶的一处天然洞窟,窟内的西秦时期造像和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造像题记,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100多年。

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多宝“二佛并坐”造像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由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为冯太后主政,朝堂上出现了二圣一同执政的局面,恰好暗合“二佛并坐”的佛理,于是北魏工匠们在石窟内广造“二佛并坐”塑像。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保存有从最早期到最晚期的石雕作品。上图的北周时期造像又改回一佛像二胁侍菩萨的传统造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佛像眉清目秀,身形修长,菩萨相貌也开始男性化。

元末明初,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炳灵寺,到了清朝康乾时期,炳灵寺佛教活动达到鼎盛。上图为塑造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像,为明代藏传佛教的经典之作。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