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于谦

太平 整理


【正见网2003年11月14日】

我们都读过于谦的名诗《石灰吟》:

千凿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朝名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看了他的面相,惊讶地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進士。

于谦出任江西巡案时,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被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民情,并立即上疏提出。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在任期间,他救济平民,开垦田地,兴修水利大得人心。因此升任左侍郎,二品奉禄。

入朝后因他廉洁自律,绝不行贿受贿,贪官们对他很忌恨。后被掌权太监王振所陷害,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消息传出后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加以救济,让布政使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使他们自食其力。前后共任巡抚达十九年,当地人民大为喜乐。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当时蒙古人(又称作瓦剌人),与北方各族联合,不断在边境挑起事端。掌权太监王振暗中勾结蒙古,每年制造大量的箭矢,供给蒙古人侵略、扩张之用,并索取蒙古骏马做为回报。正统十三年,王振觉得蒙古人行贿太少,便压低蒙古马的价格,仅付给应付钱款的五分之一。蒙古使者又恼又羞,回去向太师也先诉委屈。也先听了,勃然大怒,亲自挂帅,举兵南犯。

王振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责,怂恿英宗御驾亲征,震慑也先,迫敌退兵。英宗也急于一显身手。第二天,英宗聚集了京师几十万人马,带着一百多名文武官员,仓促起程。于谦苦劝英宗千万不要亲自率兵出征,其言发自肺腑,入情入理:“天气炎热,青草供应不足,水泉犹塞,人畜所需,确有困难。况车驾远行,四方急奏,不能既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可是,英宗谁的话都听不進去,只受王振一人蛊惑,当即下令:如有再進谏者,杀无赦!

由于备战不足,不少军士因供给跟不上活活饿死,军心涣散、士气颓丧。王振瞎指挥贻误军机,被也先追上了。王振跟着英宗逃命,逃到离怀来县城约二十里的土木堡时,发现载有自己私人财物的一千多辆军车尚未跟上,为了不使自己受损失,他不顾国家安危,下令就地宿营。只一夜工夫,也先率兵包围了英宗和明军。土木堡地势高,缺水。在也先包围下,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作战物资、武器装备,统统成为也先的俘虏和战利品。从征的一百多名文武朝臣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英宗皇帝也被蒙古人生擒活捉,这是自有明朝以来的奇耻大辱。王振也罪有应得,在乱军中丢了性命,害人终害己。

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当时成王监国,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侍讲徐有贞说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成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大家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成王为皇帝。成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成王即位为景泰帝,于谦進去回答问话,激昂地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我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分兵据守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内。不把粮食留给敌人。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十月,也先挟持着英宗攻破紫荆关,進窥京师。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抵挡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也先部队進攻德胜门,于谦令石亨设下埋伏,挫败了也先的锐气。相持了五天,也先不得不撤回蒙古。于谦调兵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

景泰元年(1450)八月,也先提出把英宗送回。在于谦等大臣建议下景泰帝派使者迎接英宗回归。

于谦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英宗回归,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他生活非常简俭,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景泰帝赐他西华门的府第,他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是把景泰帝所赐的玺书、袍服之类的东西,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于谦性格刚直,从不巴结权贵,在朝庭上议事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重用的,亦嫉妒他。妒嫉他的人不断收集他的黑材料。各大臣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他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

因为徐有贞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领兵。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于冕受赏,于谦推辞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内侍曹吉祥等也都一向嫉恨于谦。

景泰八年,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发动政变复辟,英宗重登帝位,改年号为天顺,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逮捕入狱。诬陷于谦谋反,判处死刑。奏疏上呈后,英宗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進言道:“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

于谦在闹市被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景泰帝赐给的蟒袍、剑器。这时还有大臣上书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又有大臣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一时间,许多官员都把捏造罪名诽谤于谦作为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方法。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后来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一死,就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无数。英宗皇帝召大臣進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余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有人進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充军。又过了几年,石亨被捕,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件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于谦得到彻底平反,平反的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万历年间,封谥号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于谦由于生性正直有才华,而遭众人妒忌,蒙冤而死。一时间,诽谤之声不绝于耳,好像真是千古罪人。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害死于谦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三位复辟“功臣”先后得到报应,下场一个比一个惨。真应了那句古话“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于谦蒙冤于一时,却垂名于后世,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