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8年11月03日】
一、陈平智驳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 即位那年,汉高祖刘邦,留下的股肱之臣陈平和周勃,出任左、右丞相。汉文帝颇赏识这两位对西汉王朝忠心耿耿的大臣。
有一次,文帝临朝,笑问右丞相周勃:“周爱卿,你是先帝托孤之臣。你可知,汉朝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件?”周勃心里一慌,忙低声答道:“臣直话相告,实是不知。”
文帝略皱皱眉,再问一句:“那,爱卿可知道天下一年钱币和粮食要进进出出多少?”周勃支支吾吾,终于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文帝心中大为不快。顿一顿,转过脸,问左丞相陈平:“陈爱卿,先帝在时,常夸你神机妙算,聪明过人。那两笔帐,你可知道?”
陈平利索地发话:“陛下,恕臣直言。陛下要知道判刑的大事,请只管问廷尉,陛下要打听钱币粮食的大事,请只管问治粟内史。”
文帝听罢,心中肝火大旺,马上拉下脸:“陈爱卿真是高见!既然各自有主官的官员,要你这位丞相干什么?”
陈平忙抢步走出大臣行列,深施一礼,然后高声回答:“陛下,请恕臣直言之过。为臣的再斗胆进一言,做宰相的,对上要辅佐天子料理国家大事,顺应四季,考虑各种大事;对外要威服、抚顾外邦和各路诸侯;对内要让民心归附,亲如一家,使卿大夫们各司其职。”
听罢此言,汉文帝手抚龙椅,低头沉思。这陈平不仅机智、擅长辞令,更深悟从政要诀——总理大政,把握关键。想到这儿,汉文帝赞不绝口:“爱卿一番高见,真让孤家茅塞顿开。有道理,太有道理啦。”接着,他转过脸问周勃:“周爱卿,你说呢?”
周勃惭愧得低下了头,心中自叹不如。
不久,周勃称病辞相。丞相一职,由陈平一人担任。
当官第一要明白当什么官,做什么事?不可无所事事;第二当官要敢于担当,要善于担当。
(如今的老百姓讲:中共官员,不是善于、敢于担当,而是善于嫖娼,敢于贪赃!)
二、冯唐妙语救魏尚
云中太守魏尚,镇守边疆,屡建奇功,在朝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在一次向汉文帝报请战功时,他因为误差六颗敌军的头颅,被汉文帝捉拿下狱。不久,南北边塞,频频出事,军情紧急。
当时,有个老郎官叫冯唐,对魏尚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处罚,心中不服。他一心想救出魏尚,苦于没有机会接近汉文帝。
有一天,汉文帝乘着漂亮的宫车,在京城里漫游,路过郎署的时候,看见有个老人在迎接他,一问知道他是冯唐,两人热乎地说起话来。
汉文帝在闲聊中,知道冯唐的祖先是赵国人,就夸奖起历史上的赵将李齐如何勇敢。冯唐认为,李齐的骁勇,还比不上廉颇、李牧。文帝叹了一口气,说:“现在匈奴逞强,屡犯边塞,如果廉颇、李牧尚在,我以他俩为将,还怕匈奴吗?
冯唐见来了机会,赶快想要为魏尚说几句公正话,于是大声说道:“陛下就是得了廉颇、李牧,也不一定就会重用他们……”
魏尚的名字未提到,汉文帝就气呼呼地起身回宫。冯唐感到很沮丧,魏尚救不出来,自己的厄运,却要降临了。
不一会儿,宫中派来一个侍臣,把冯唐带去了。汉文帝和颜悦色地说:“刚才听了你说的话,我一时生气回了宫,这是我的不对。不过,你也得说说,我为什么就一定不能重用廉颇和李牧呢?”
冯唐刚被带进宫殿的时候,是准备受汉文帝处罚的,现在见皇上那副诚心诚意的样子,一颗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
他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王,派遣将帅出征,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亲自为将帅备车,并授权给将帅,在行军作战中,对军功的奖励和处罚,都由将帅们去决定,再向君王报告。就是以前赵国的李牧,在镇守边塞的时候,赵王命令规定:边关的租税,都由李将军用来奖励战士们,不要向朝廷缴纳。可是陛下现在能不能也像当年的赵王那样,信任和器重一个镇守边疆的大将呢?举个例说,云中太守魏尚,在守卫边疆的时候,他的忠心和才能,并不比李牧差,全军上下,都愿意为他效力。可是,陛下却为他报功中,敌首相差六个,而将他下狱。魏尚的这些过失,同他的功劳相比,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我认为陛下即使得了廉颇、李牧,也不一定能重用他们。”
汉文帝听到这里,恳切地说:“我以前这样对待魏尚是错了,你赶快拿了我的命令,到狱中释放魏尚,让他官复原职,立即出镇边疆。”
于是,魏尚又官复原职。
匈奴畏惧魏尚,不敢冒犯,边陲又安定起来。
三、东方朔三答汉武帝
汉武帝的宫中,有个人名叫东方朔,他滑稽多智,三寸不烂之舌,能令人惊奇。
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竟寻求仙丹妙药。据说有一次,一个方士,献给汉武帝一坛“仙酒”,胡绉说是饮了它,真的可以“活一万岁而不死”!
汉武帝当时正忙着,就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好好享用。谁知东方朔知道此事后,竟把这坛酒,偷偷地喝掉了。汉武帝知道后,龙颜大怒,喝令立斩东方朔。
东方朔被捆后,却大笑不已。
武帝惊问道:“你死到临头了,还笑什么?”东方朔说:“方士说那酒是‘不死之酒’,如果这酒真能让人长生不死,那么,你就无法将我杀死。如果一刀下去,我还是死了,这酒还称得上是‘不死之酒’吗?人哪有不死的?如果皇上为了这‘假仙酒,而将我杀死,不是要令天下人,耻笑吗?”
汉武帝觉得杀了机智的东方朔很可惜,而且也真的怕天下人耻笑他,而终于放了东方朔。
又有一次,汉武帝对大臣们说:“我觉得《相书》上,有一句话是很对的:‘人的人中,如果长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岁。”
肃立在下面两边的文武官员,一齐鸡啄米似地点头称是:“对对对!皇上所言极是!”
只有东方朔却哈哈大笑起来。
汉武帝面露不悦之色:“爱卿为什么要笑朕,难道朕说得不对吗?”
东方朔摇头说:“我哪里是笑陛下呢?我是笑彭祖面长!”
汉武帝不解地问:“彭祖面长,有什么好笑的呢?”
东方期说:“传说彭祖活到八百岁。如果《相书》真的很准的话,那么彭祖的人中,就应有八寸长,而他的脸,就该有一丈多长了。想到这儿,我怎么还忍得住不笑呢?”
汉武帝一听,也不禁大笑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游览“上林苑”,看见有一棵树,长得很奇特,就问东方朔:“你知道这棵是什么树?”
东方朔并不知道此树的名称,随口胡说了一句:“它叫‘善哉’。”
武帝听后也不应声,暗中派人削掉它的枝干,为记号。
一晃几年过去,汉武帝又来到上林苑游玩,又问东方朔那棵树是什么树?东方朔早就把上次的答案忘了,又胡说了一句:“叫做‘瞿所’。”
汉武帝却没忘记,把脸一沉说:“上次你说这树叫‘善哉’,这次又称这树叫‘瞿所’,怎么两次说的不一样呢?”
东方朔愣了一下,但马上笑着辩解道:“大的马叫马,小的马叫驹;大的鸡叫鸡,小的鸡叫雏;大的牛叫牛,小的牛叫犊,人初生时叫小儿,老了叫老头。以前这树叫善哉,现在这树叫瞿所。世上人的老小、生死,万物的衰败、成长,哪有十分固定的名称呢?”
东方朔的巧辩,使汉武帝很是佩服,他连连称赞东方朔:“说得好,说得好!”东方朔讲:“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农夫常年劳作,他们做得好!”
四、徐福上书汉宣帝
汉宣帝的龙案上,放着一封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茂陵的徐福,写来的,信上说:“霍家(霍光的家人们)掌权的时间太长了,他们的子孙人人封侯,连霍家的女婿,都掌握了兵权,权势实在太盛了,连皇上都不放在他们的眼里。皇上如果不采取措施,抑制他们的势力,说不定霍家要走上反叛灭族之路呀!”
汉宣帝虽然对霍家也有成见,可是皇后都是霍家的人,如何下得了手呢?再说,自己对霍家恩重如山,他们也不至于会心怀二心,谋反篡权。他把书信,丢在一边,不予理睬。
没有几天,徐福的书信,又到了汉宣帝的案头,再次提醒皇上,对霍家要提高警惕。汉宣帝仍然把信,搁置一边不理。
几个月后,当汉宣帝第三次收到徐福上书的时候,开始讨厌这个人了。事隔不久,霍家果然阴谋政变,幸好被人告发,没有造成大害。汉宣帝大怒,咬牙切齿地严令将霍家消灭,重赏告发的人,唯独没有赏赐三次上书的徐福。
有人为徐福受到皇上的冷遇,忿忿不平,上书汉宣帝说:“我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客人,到人家去玩,看见这家的烟囱,是笔直向上的,旁边还堆着不少柴草,就劝告他们说,这种状况很容易发生火灾,应该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把柴草搬到较远的地方去。那家主人说:烟囱已经砌了几年了,都是这个样子,从没有出过事。不久这家真的失火了,附近的人都赶去救火。火灾扑灭了,主人请救火的人,到他家去吃酒,唯独没有请那个提醒注意火灾的客人赴宴。后来经人批评后,才把那位客人,请到宴席上坐了上位。
汉宣帝看到这里,觉得那家失火的人,把提建议的客人忘了,这是不足取的。接着,他又读了下去:“茂林徐福三次上书陛下,指出霍家权势太重,应该防止他们走上谋反的邪路上去。如果皇上采纳了徐福的意见,限制了霍家的权力,那么,霍家就没有力量谋叛了,也不致遭到灭族之祸,国家也就没有必要拿出大量的土地和官侯去分封众人。可是,陛下却偏偏不赏徐福,这同遭到火灾的主人独独不请提建议的客人上酒宴一样,是不公平的。这样,以后谁还敢冒着危险上书陛下,去揭露你身边潜伏着的隐患呢?”
汉宣帝觉得这个上书人,说得合情合理,就把徐福召进宫殿,予以重赏,还让他当了个郎官。
五、何武凭剑判遗产,“生死知己!”
西汉的时候,沛郡太守何武,某日受理一件遗产继承案,原告是个15岁的少年。被告是他的姐和姐夫。原来,这少年3岁丧母。父亲是个家产有20余万的大富翁,几年后,父亲病危。他觉得大女儿很不贤惠,女婿又是一个十分贪婪的人,恐怕他们为了争夺财产,而祸及儿子的性命。他家已没有其他亲戚,那富翁于是召集族人在场,写下遗书,决定将全部遗产,都交给女儿,只留下一支宝剑,说是等儿子长到15岁时,再给他。
儿子终于长到了15岁,已经懂事了。一日,他向姐姐、姐夫要那支宝剑。可是姐姐、姐夫哪里肯给。少年就告到郡府。
太守何武,传来富翁的女儿、女婿,并要他们把那把宝剑带来。
太守在大堂上对原告、被告宣读了一遍富翁的遗嘱,问道:“此遗书是否系伪造?”
富翁的女儿、女婿忙说:“不是伪造。”
何武道:“既然不是伪造,你等为何还不把宝剑送上来?”
那两个贪心不足的人,很不情愿地递上了宝剑。
何武对左右的官吏说:“你们看,那富翁的女儿、女婿,连一把宝剑都不肯自觉留给自家兄弟,可见是多么心狠贪财啊!那老翁事先是料到的。所以他认为,如果把财产留给儿子,儿子的性命必然难保。只得把财产暂时寄放在女儿、女婿那里。”
何武说到这里,扬了扬宝剑,又说:“而这把剑,意味着要决断这件事情!他估计,今后女儿、女婿必定不肯把剑给他儿子,到那时,儿子长到15岁了,其智力和体力,足以保护自己。这样,告到州县,如遇到清正廉明的官员,或许能明白他这番苦心,就可为他的小儿作主。你们看,这老翁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众官吏,齐声称是!
何武最后对老翁的女婿说:“根据你岳父的这番苦心,本州判决把遗产全部判给你的小舅子。”
那女儿、女婿,一齐跪在地上,求何武重新判决。
何武说:“你们这两个贪心不足之徒,已经得到10年的好处,难道还不满足吗?”
乡里的老百姓都说:“何武县令,深懂老翁的用心,堪称是老翁的生死知已!判得公平。”
六、张敞宴请众小偷
汉朝,张敞出任京城的行政长官。当时城内小偷很多,扰得人心惶惶。晚上尽管密窗紧门,但无济于事。就连旅店宾客的财物,也时常失踪,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皇帝令张敞,限期捉拿小偷。
张敞微服私访,从一些地方乡官那里,了解到小偷有头领数人,他们靠官府当后台,贪不义之财,筑高楼、建亭榭、置美器、纳丽妾,尽情享乐。张敞按照线索,全部把头领召来。头领们自知罪行深重,个个磕头告饶,情愿把不义之财全部充公。
张敞捋须微笑道:“你们只要协助官府捉拿众贼,立功自赎,非但既往不咎,而且还可补为小吏。”头领们听罢张敞的话,一个个惊喜不已。这下可是因祸得福,遇难呈祥了。可头领又担心一旦小偷们知道自己供出他们,刑满释放后,不会给自己好果子吃。张敞说:…如此,这般…一番交待,几多谋略,打消了头领们的顾虑。
头领们回到家,马上准备酒宴,各自邀请本门所有的小偷全来聚餐。小偷听说有好酒喝,一个个洗肠涤喉,准时赴宴,无一缺席。觥筹交错,杯盘狼藉,酒酣近醉,小偷吆三喝四,自诩起窃技高超,赃物颇丰。喝到后来,醉态百出。这时,小偷的头领,神不知鬼不觉地用红土染在他们的衣襟上。
喝得醉醺醺的小偷们,离开头领家后,即被吏卒们包围起来了。小偷们有的突围逃跑,可到了街上,马上被捉住了。原来,小偷衣襟上染的红土,成了明显的标记,他们自己还不知:吏卒是如何识破他们的呢。这天,官府共捕到数百人。从此长安市上,警鼓稀鸣,市无偷盗。
七、晏子劝齐景公施恩于民
齐景公常赏赐后宫,台榭都披上文绣之衣,凫、雁(鸭、雁,喻家畜)吃粟菽(喻粮食)。出巡而看见路上有死人,就对晏子说:“这人怎么死的?”晏子回答:“是饿死的。”景公听了,说:“唉,寡人没有德行,怎么如此严重啊!”晏子答道:“国君的德行十分明显,怎么说是没有德行呢?”
景公说:“你这话什么意思?”晏子答道:“国君的德行施及后宫和台榭;国君的玩物都穿着文绣之衣;国君的凫、雁,都吃着菽粟。国君的享乐,延及后宫的人与家畜,怎能说是没有德行呢?只是臣请大王把这种心意,推而广之,及于百姓,那样还有什么饿死的人呢?国君不推及百姓,而是只求宫内安好,使财物偏聚于宫内,菽粟币帛在仓库内都腐烂了,恩惠不施于百姓,不用公心对待全国,这是桀(夏桀王)纣(商纣王)亡国的原因,百姓叛乱的原因。也都是因为君主偏而不公啊!国君如果明察臣晏婴的话,把国君的盛德,公布到天下百姓那里,那么,即使成汤、周武,也都能赶上并超过他们,也就自然没有饿死的人的现象了!”
八、晏子劝齐景公听谏
齐景公有一次披散头发,乘坐六匹马驾驶的车,带着宫女,驰出宫门。刖跪(断足的看门人)见了,就击打景公的马,又回过身去、背对着景公,说:“你不是我的国君啊!”景公惭愧得不肯上朝。
晏子看到裔敖(人名),便问道:“国君为什么不临朝呢?”裔敖说:“国君披发、乘六马、载妇人而出宫门,遇到刖跪,刖跪打国君的马,又回身说:‘你不是我的国君’!国君羞愧而回,不再出来,因此就不上朝了。”
晏子入宫,拜见景公,景公说:“几天前,寡人做了错事,披发、乘六马、而出宫门,刖跪击我的马,并且回身,说‘你不是我的国君’。寡人受天下大夫的赏赐,得做齐国百姓的国君,卫护宗庙社稷,今被刖跪责备,羞辱社稷,我还能处在诸侯之列吗?”
晏子答:“国君不要担心。臣听说:臣下没有直辞(直言敢谏),就没有可靠的君上;百姓不敢说话,君上一定有骄矜之行。古代只有明君在上,臣下才敢直言劝谏;君主向善,百姓才不避讳,敢于说话。现在国君有错事,而刖跪直言敢谏,这是国君的福啊。因此,臣特来庆贺!请国君以明君的好善,而赏赐刖跪;以明君的受谏,而礼待刖跪。”
齐景公解开了心头的疙瘩,笑着说:“可以这样做吗?”
晏子说:“可以的。”于是,齐景公下令:加倍赏赐刖跪。
当时的朝野听了,万众欣喜,平安吉祥。
(笔者附言:中共是魔,传统文化是除魔的神药。中共一见,吓得哆嗦;一带一路,谎言被戳;卖国贼皮,即将剥落;窃偷骗抢,黑手被捉;魂飞天外,梦断南柯!好人欢迎,越读越乐。雄鸡一唱,天下大亮。欢声雷响,邪党将亡!)
(均据清代康熙御定《渊鉴类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