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观―悬空寺

紫薇 整理


【正见网2003年12月31日】

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的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据说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悬空寺原名“玄空阁”,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如楼阁而得名,后人因“悬”与“玄”谐音,寺院又象悬挂在半崖之上,依其形貌俗称悬空寺。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看上去更加奇险,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

全寺面积仅152.5平米,却建有大小房屋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 、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真可谓应有尽有。各殿楼自身都对称中有变化,彼此布局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徜徉其间,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组合井然有序,空间虽都不大,但靠对比方法而显大。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处仰望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登临悬空寺,更觉妙趣横生,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一索桥摇曳于山涧之上,那是从外界通向悬空寺的唯一通道。真如置身于九天宫阙。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悬空寺是历代文人和要人的向往之处,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并特意在“壮”字上多写一个点,以表其难以用此二字形容悬空寺的心情。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康熙大帝亦曾来此。

那么从技术角度讲,悬空寺又是如何悬于绝壁之上的呢?

这里山势陡峻,悬崖如同斧劈刀削一般,悬空寺就像是粘贴着建在这悬崖上。抬头望上去,但见层层叠叠的殿阁,只有十数根像筷子似的木柱把它撑住,木柱或长或短,而且仍然保持着天然的形态,并不是完全规则的圆柱形。柱子的长细比也不和常规。那大片的赭黄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倾斜,瞬间就要塌下似的,更让人感觉奇险。但古人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山势,给悬空寺找到了一处天然的屋檐,使她少受风雨侵袭。加之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挡烈日的作用。据说,在夏天的时候,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阳光照射悬空寺。俗语说:“平地起高楼”,可是,悬空寺却反其道而行之,悬空建在这绝壁之上。虽然悬空寺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一栋“危楼”,但凭借古人的智慧,她却安然立于今世。

但真正支撑建筑的主要结构并不是立柱,而是木挑梁。这些横木被当地人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進岩石里去。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被白蚁咬,还有防腐作用。但是如果按现在的力学计算,挑梁的埋入部分应该大于出挑部分,这些挑梁伸出的长度可不只是三峡古栈道的宽度,而是一座楼阁的進深。埋入悬崖的不可见部分想必短不了。古人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是怎样在岩壁上凿出这种又细又深的洞的呢?古人也没有混凝土浇注技术,把木挑梁插進去又是怎么固定的呢?而且这些还是在八、九十米的高空中操作的。现在人们虽然進行了这样那样的推测,终难自圆其说。

无论从建筑艺术还是建筑技术上看,悬空寺都令人叹为观止。大同地区是地震多发区,可这座玄而又玄的悬空古寺却保存至今,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我曾到恒山证实大法,在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把“法轮大法好”写在了恒山之巅。在悬空寺前,为了让更多的世人读到法,我拿起许久未动的画笔,匆匆画了一张速写(见图片),并把师父的《乘正法船》提在画上。过往的人们不断围拢过来看我画画,纷纷说:“画得真好!真乎玄乎修乎,惚兮恍兮悟兮。”有我的同伴配合说:“这应该是法轮功创始人的诗。”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