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0年03月30日】
中共病毒从中国武汉传出后,已蔓延到185个国家,二百多万人被感染,近20万死亡。这个病毒的传染性和对人体的损害之不可预测,前所未有。各国都在想办法来遏制这个病毒的传播和研究治疗措施,这是从物质的角度想主意。因为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我们的老祖宗都注重精神方面的修养,对象中共病毒这样的外邪有很好的见解和治疗方法,而且不费一份钱财,就能药到病除,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借鉴一下,从而找到治中共病毒的良方。
《黄帝内经》中的理解
著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古人重德修心,有仁、义、礼、智、信的“正人君子”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去要求自己做好人,正气会越来越足,身体自然健康长寿。今天的人如果按照宇宙特性真、善、忍做好人,身体内的正气只会越来越充足、充盈,什么瘟疫能上身呢?身体同样健康长寿,比吃什么补品都好使。
陈抟在《心象篇》中的解释
陈抟,是唐末宋初间一代道家宗师,在他的一篇传世之作《心相篇》论述了瘟疫的缘由:“瘟亡不由运数,骂地咒天。”人死于瘟疫不在人命运的定数之内,是因为人不敬神佛,不敬天地带来的灾难。瘟疫是人心不正招来的。
天降瘟疫 天尊释因
有一回,元始天尊看到下界百姓感染瘟疫疾病,致使四肢壮热,手脚酸疼,头痛眼花,五脏盛热,犹如针刺一般,极其痛苦,难以进食,人们都在想着如何救治。
此时元始天尊说起瘟疫产生的原因,原来下界的百姓久在人世,不敬神明,或怨天骂地,全无敬让之心。或者心行曲意奉承,为非作歹,造下罪业,致使感染疫疾,被疫毒所伤。因而建议无论男女感染疫病后,应令全家断绝五辛,说话轻言轻语,让身心柔软温和,保持仁慈怜悯和欢悦,同时焚香祭祀天神,恢复与神明的沟通,恳请神明“改死留生”。当人真的虔心敬神,转诵经卷时,瘟神会摄毒收瘟,继而瘟疫停止流行。
晋朝名士许逊的理解
据《正统道藏》太平部记载,晋朝时期,名士许逊曾入仕为官,也立志修行。因其修行有素,获得大神通,在民间留下不少神迹。北宋时期,朝廷加封许逊尊号为“九天高明大使神功妙济眞君”。对于瘟疫的产生和感染疫病的原因,许逊和他的弟子惠文有一段精采的对话。
有一年,许逊为众人说法时,看到他的弟子惠文侍立在前,却面带忧色,神思悲酸,心情舛乱,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许逊修行有素,深知惠文心中还有许多牵挂,犹如住在凡世一般,还未能悟透真理,难以救护群生。
于是许逊问惠文,因为何事面带忧色?惠文稽首顿首,一拜再拜,哭着说出原由。原来,他听说佩戴宝箓符咒之人全都得以脱离一切灾难,然而他所住的家乡如今疫毒流行,不论善恶之人全都感染疫毒,他的弟弟妹妹以及众弟子都因感染疫毒痛苦不堪。惠文原本有幸得到师父教诲,学习道法,不曾懈怠。向来人们从善,就是为了免除灾难,如今看到信道之人也不能免遭灾难,所以为此忧心。
于是许逊为惠文讲解瘟疫的来由,以及世人和看似信道之人为何仍遭到疫虐的原因。
许逊说,天地无私,育养万物,本来就视善恶决定其果报。世人因为自私,因此招致灾祸,因德行败坏,毁坏为善的天良本性,因而堕落。为避免世人自私、败德,所以上天会向世人传道,教导他们长生之法。
而人世间发生的瘟疫疠灾均有鬼神主掌,为善之人可以平安度过,而为恶之人则会心生恐惧。譬如有人铺设了一条大路,用花砖砌结,可以让人坦然行走。然而旁边小路有人设置器具,挖了陷坑,用来捕捉路过的野兽猛虎。那些赶路的人不顾大道,却非走旁边小路,不慎误触机关,于是就说铺路的人铺的不是正路,这样的说法对吗?
你既然行路,原本大可不必触犯机关,因为机关原本不是为人所设,是人误触了它。走大路还是抄小路,这就是善恶的不同。
张天师治瘟疫的妙法
张道陵,东汉天师道(正一道)创始人,沛国丰人(今徐州)。相传他在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遇老子降临,传授其《太平洞极经》,命为天师。后人称他为道教三祖之一,寿达123 岁,在四川渠亭山升仙而去。
张道陵学道之后,能给人祛病。东汉末年正是瘟疫横行的时候,张道陵治瘟疫的方法很有效。
他让染疫的人把一生所犯的错误一条条都回忆清楚,记下来,亲笔写好扔到水中,同时向神明发誓,不再犯这些错,如果再犯就让自己的生命终结。人们纷纷遵此法去做,果然瘟疫不见了。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病都好了。张道陵和他的后代及弟子,一共治好了几十万人的疫病。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疫”是一种“邪乱之气”。当人真心忏悔的时候,神灵是能够看得见的,就会把人身上的邪气和背后的厉鬼赶走,在这个空间就表现为瘟疫突然不见了,病好了。
古人重德避瘟故事
故事一:宋朝冯时行,号缙云,曾经力主抗金被贬。当他尚未考取功名时,某天元旦起得早,出门遇见大鬼好几批,形象很狰狞。
冯时行呵斥他们,并问他们去干什么?回答说:“我们都是疫鬼,年初要到人间去散布瘟疫。”冯时行问:“我家也有吗?”鬼说:“没有。”冯时行问:“我家为什么能例外呢?”鬼说:“你家三代人都积德,看见别人有恶劣的事就制止,看见别人有善良之举就表彰。你家子孙都要光显门庭,我们哪里敢到你家来呢?”说完就不见了。
故事二:据《宋史》记载,国境内突发大瘟疫,众多百姓受难,宋仁宗不是下令处罚官吏,也不是照样歌舞升平遮盖灾情,而是脱下天子的龙袍,“暂离正殿,不受朝贺”,诚挚地表达愧于奉天行道的天子职责,减少膳食,诚惧内省,查察自己的掌政是否违反人道?是否符合天道?
京师发生大瘟疫时,宋仁宗先想到的就是穷困贫病的人家,就命令太医找来善于把脉的人,就近在各县衙门为贫民开设了公诊、给药。
为了帮助百姓抗瘟疫,仁宗命宫中的太医为百姓研究抗疫的药方,合出药来。他又命内侍拿出高贵药材,内侍拿来了两个犀角,让太医鉴定分析药性是否合用。其中有一个是稀有的“通天犀”,当时仁宗内侍李舜举知道通天犀是珍稀宝药,就请求留下这个犀角供皇上御用。
岂知,仁宗皇帝一点都不高兴,说道:“我岂是贵异物而贱百姓的人?”说着就把通天犀打碎了,让其入药医治百姓。
在宋仁宗宽厚为民的亲政下,许多忠臣、贤良官吏都得到鼓舞,响应了仁政,最终瘟疫逐渐退去,京师转危为安。
故事三:贞观二年,长安大旱,蝗虫猖獗。唐太宗视察灾情,看到很多蝗虫,便抓了几只蝗虫在手,对它们说起话来:百姓靠粮活命,你们却吃他们的粮食,你们就是百姓的害虫!百姓有什么问题,也都是我一人的过错。如果你们这些害虫有灵,就把我的心吃了,不要再祸害百姓!说完就要吞食蝗虫,左右近侍马上劝唐太宗不可入口,说蝗虫不干净,吃了恐怕会生病。唐太宗说:“朕要的就是这效果,我希望老天把灾祸降在我一人身上,我为什么要害怕得病啊?”然后不顾侍从的拦阻反对,就吞下了蝗虫。当年,蝗灾就消除了。
故事四:晋朝时期,有一位隐士叫庾衮,是晋明帝皇后庾文君的伯父。庾衮年轻时,就以勤俭、好学、孝友而闻名。
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年间(275年至280年4月),西晋爆发大瘟疫。在这场瘟疫中,庾衮的两个哥哥不幸染病身亡,另一个哥哥也染上瘟疫。
疫病严重,瘟气正盛。庾衮的父母想带着他和弟弟到外地躲避瘟疫。但是庾衮不肯离开哥哥,亲友强行拉他,他也坚持守着生病的哥哥。他对众人说:“我天生不怕瘟病。”
亲友没有办法,只好留下他和染病的兄长。亲友离开后,庾衮昼夜不眠,悉心地照料哥哥。有时他还抚着病亡兄长的棺柩,哀恸流涕。
时间转眼即逝,就这样过了一百多天,瘟疫渐渐平息、停止。等家人回到村子里,惊讶地发现,庾衮和染疫病的哥哥朝夕相处,竟然没有染上瘟疫,依旧安然无恙;而且在庾衮的照料下,哥哥的病也快痊愈了。
村里的长辈都惊讶不已,感叹道:“这孩子真是奇异!能守护人们不敢守护的人、做人们不敢做的事。真是岁寒之后,才知道松柏的坚贞。”
由此,这些父老才知道,凶猛肆虐的瘟疫并不是传染给所有人。面对大难,不畏生死、坚守保护他人的人,瘟疫就不敢靠近他。
故事五:赵抃,北宋衢州西安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以为人宽厚清正著称。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不近声色,乐善好施,苏东城、曾巩等人都嘉许他的高洁为人。
《宋史》记载,赵抃在白天所做的事情,每夜一定恭敬地拜告上天,若是不敢禀告的事情,他就一定不敢去做。赵抃体恤百姓,简易为政,在他治理的地区出现了“岁丰无盗、狱冷无冤”的清明景象。
熙宁年间,赵抃越州为官,吴越一带发生灾役。在救灾期间,他主持赈济,早晚操劳,从未稍微懈怠,把灾荒的灾害减到最低程度。“是时旱疫,他郡民死者殆半,独抃所抚循,无失所。”当时因旱灾与瘟疫流行,其他郡的民众死亡者大概有一半,只有赵抃所救灾的地区,没有流离失所的情形。对此,曾巩曾有《越州赵公救灾记》,称赞他:“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故事六:岷州(在今甘肃省境)这地方在北魏到隋朝初年,当地民风未开,对“病”很畏惧,如果家中一人生了病,就全家走避开去,结果父子、夫妻互不相顾,一家人不孝不义,人伦孝道、恩义荡然无存。因为病人无人看养,所以生病的人往往就是死路一条。这种浇薄陋风因为一个人来到岷州而扭转了,他就是贤能良吏辛公义。
辛公义生于北朝,出身“刺史”世家。祖父辛徽在北魏任徐州刺史,父亲辛季庆任青州刺史。然而辛公义早孤,母亲学识丰富,亲自教导他学习经典史传。辛公义勤苦多学,在北周很有声名,以良家子弟被选入太学,再获得选荐进入皇太子及贵族子弟专属的“甘露学”。太学中的平辈很仰慕他的学问,他屡次在御驾前与大儒们讲论学问,提出的见解常常让人刮目相看。
后来,入了隋朝,辛公义被提拔为主客侍郎,得赐安阳县男爵,食邑两百户。开皇元年,他受命往江陵安定和睦边境。辛公义是个允文允武的贤才好官,后来他平定陈朝立了功勋,出任岷州刺史。
辛公义到了岷州,对当地“畏病”的风习感到忧心,对人伦孝义荡然无存更是忧患,因而极力想要改善不正的风俗。他遣派了一些属下官人巡访检视州中各地,只要是找到病人,就用床轿送到刺史的办公厅来。辛公义为病人们安置膳廊,提供他们膳食和住宿。
夏天瘟病大发时,病人多到数百人,办公厅里安置病人的膳廊都住满了。辛公义就在膳廊亲自设了一个坐卧两用榻,他笃定地坐在那儿,日以继夜对着患者办理公事,累了就在榻上睡着。他所有的俸禄全部用来为病人买药、找医生医疗,他亲自悉心地劝导病人饮膳,就这样被安置在他办公厅里的病人全部都痊愈了。
这时,辛公义召来病人的亲戚,劝告晓谕他们说:“死生由命!在这之前,因为你们遗弃了生病的家属,所以他们死了。你们看看,我把病人聚集在一起,我自己不分日夜和他们同在一起,如果说瘟疫在人间会传染的话,我哪得不死呀?何况这些病人们都好了!你们可不要再相信之前的风俗传说了。”
诸病家的子孙们都感到惭愧,纷纷叩谢离去。后来如有人得病,纷纷都去找“慈母”辛公义,辛公义会收留那些没有家属的,照顾他们。
岷州人自此互相慈爱,畏病走避的风俗也彻底革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