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言:领导管理篇•古训数则(之五)

董其昌 整理


【正见网2020年07月27日】

【古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今译】国君以德政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环拱一样,受人民的拥戴。

【古训】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今译】执政者讲究信用,人民就不敢不说真话。

【古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今译】远方的人不归顺,便应该修德政,去感化他们,使他们归顺。归顺之后,便让他们安居乐业。

【古训】生有厚利,死有遗教,此盛君之行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今译】活着时,能使人民获得很多利益;死后,能留下不朽的言教,这就是伟大君主的德行。

【古训】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管子•牧民》)
【今译】不欺骗人民,下面的百姓就会亲近、拥戴执政者。

【古训】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管子•小问》)
【今译】对人民讲信用,人民就信任你;对人民施仁政,人民就归向你;严肃端正,人民就敬畏你;行之有礼,人民就赞美你。

【古训】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管子•形势》)
【今译】一方面关怀臣民,一方面又要有威严,这样为君之道,才算完备。

【古训】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左传》昭公三年)
【今译】由权臣、卿大夫掌握国政,人民就失去了依靠。(意谓:权力下移,政出多门,人民就无所适从)

【古训】威立于上,民服于下。(《战国策•秦策一》)
【今译】权威在上面树立了,百姓也就在下面服从。

【古训】欲王者.务博其德。(《战国策•秦策一》)
【今译】想要称王天下的人.必须使自己的德行宽厚广博。

【古训】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
【今译】从政的人,必须是言行一致。

【古训】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士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吕氏春秋•贵信》)
【今译】君臣不诚信,百姓就会批评指责,国家就不得安宁;当官不诚信,年轻的就不敏畏年长的,地位尊贵的和地位低下的,就会互相轻视;赏罚不诚信,百姓就会轻易地犯法,不愿意接受役使。

【古训】爱多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译】仁爱过甚,那么法令就难以确立;威严太少,那么下级就会侵犯上级。

【古训】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商君列传》)
【今译】得人心的人,就兴旺;失掉人心的人,就会垮台。

【古训】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史记•五帝本纪》)
【今译】仁厚而威严,慈爱而有信义,严格要求自己,就能使天下归服。

【古训】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史记•郑世家》)
【今译】执掌政权一定要以德服人,不要忘记政权是靠什么来巩固的。

【古训】上足仰则下可用也,德足慕则威可立也。(《淮南子•兵略》)
【今译】执政者足以使人敬仰,下面的臣民才能为他所用;执政者的品德足以使人敬慕,他的威望才能树立起来。

【古训】威有三术: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六)
【今译】权威有三种方法获得:有以道德而威服人的,有以强力而威服人的,也有靠狂暴恣肆威服人的。(正确的主张是:以道德威服人)

【古训】明王之使人也,必慎其所使;既使之,任之所以,不任之以词也。(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
【今译】贤明的君主派遣使者一定会谨慎地选择所任用的人:一旦决定任用,就真心地信任他,而不是只在言词上表示信任。

【古训】夫德不施,则民不归;刑不缓,则百姓愁。(《说苑•贵德》)
【今译】德泽不施,人民就不归附;刑罚不宽,百姓就愁苦。

【古训】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蹶。(《黄石公三略》)
【今译】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国家就会衰弱,但是威严失度又会导致失败。

【古训】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三国•吴书•孙皎传》)
【今译】爱护众人,多所宽容,就可以团结起众多的人来。

【古训】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晋•郭象《庄子注•人间世注》)
【今译】上千人聚集在一起,如不以其中一人为首领,不是乱,就是散。

【古训】十羊九牧,其事难行;一国三公,适从焉在?(《旧唐书•刘子立传》)
【今译】十只羊就有九个放牧的人,事情是难以做好的;一个国家同时有三个当权的,下面的人应该听从谁呢?

【古训】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资治通鉴•周纪二》)
【今译】国家靠人民来保障,人民靠信用来保障;没有信用就无法驱使人民,而没有人民就无法守住国家。

【古训】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资治通鉴•周纪三》)
【今译】昌导德惠,先从普通民众开始。而遵从政令,则必须先从地位尊贵的人开始,以取信于民。

【古训】古代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王安石《商鞅》诗)
【今译】自古以来要治理好人民在于能守信用,把一句话看得比百两黄金还贵重。现时的人是不可以全盘否定商鞅的,商鞅能够通过言而有信,使政令坚决贯彻实行:这一点是可取的。

【古训】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正蒙•天道篇》)
【今译】诚实,所以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不谋私利,所以能有威严。

【古训】纷更变易,纪纲不得布,法度不得立,臣下无所持循。(《元史•许衡传》)
【今译】国家的政令,频繁的更动变化,政纪纲领得不到贯彻实施,法令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群臣就无所遵循。(意谓:要保持政策法令的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政,轻易变动)

【古训】公生明,廉生威。(《清碑•官箴》)
【今译】办事公正才能使自己变得圣明,廉洁才能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古训】 上知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缁衣》)
【今译】执政者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不可不慎重。因为他是老百姓的榜样。

【古训】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礼记•中庸》)
【今译】君主的举止,往往被世人当作天下共行的道理;君主的所作所为,往往被世人当作天下遵循的法度;君主的言论,往往被世人当作天下必守的准则。

【古训】禁之以制,而身不先好,民不能止。(《晏子春秋•杂下》)
【今译】用法律来禁止不好的事情,如果领导人不首先身先士卒,就无法制止老百姓。

【古训】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辟之若草木,枝叶必类本。(《荀子•富国》)
【今译】上面怎样,下面就怎样,这就好像草木,它的枝叶是由根本决定的。(意谓:作领导的,要起好的表率作用。)

【古训】上好义,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荀子•大略》)
【今译】在上位者喜好礼义,那么百姓就会私下端正自己的行为;在位者如果喜好财富,那么百姓就会为私利而去拼命捞钱。

【古训】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辨也,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荀子•正论》)
【今译】当政者是下面的本原,当政者政事公开,无所隐瞒,那么下面就知道怎么治理了;当政者正直诚实,下面的就谨慎忠厚;当政者公正无私,下面就公平正直。

【古训】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荀子•非相》)
【今译】要求自己严格,所以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

【古训】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
【今译】君主是源泉,百姓是水流;源泉清则水流清,源泉浊则水流浊。

【古训】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
【今译】从政的人,嘴上说了,就必须身体力行,去实践它。

【古训】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
【今译】】无法让下级端正上级,必须由上级做起,才能端正下级。

【古训】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君臣上》)
【今译】君主自身是规正德行的根本,官吏好比耳目,是受君主节制的。君主立身清正,人民就受到教化;君主品德端正,官吏就能管好。管好官吏和教化人民,其关键在于君主。

【古训】理乱在上也!(《管子•霸言》)
【今译】治乱的关键,在上层!

【古训】行之无私,则足以容众矣;出言必信,则令不穷矣。此使民之道也。(《管子•小匡》)
【今译】行事无私心,就能够团结众人;说话一定算数,政令就不会失灵。这就是使用人民的方法。

【古训】君人也者,无贵如其言。(《管子•君臣上》)
【今译】君临天下的人,没有什么比他的言论更为重要的了。

【古训】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远近以续明。(《管子•七臣七主》)
【今译】利用形势遵循客观规律,以建立常规常法,普遍地了解远近情况,深入明察国事。

【古训】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章》)
【今译】要教育人民亲善仁爱,没有比行孝更好的了;要教育人民恭敬顺从,没有比行悌(善待同辈者)更好的了。

【古训】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淮南子•主术》)“
【今译】君主的正确原则,应该是处于宁静以修养自身,生活节俭以为臣下表率。宁静就不会侵扰下面,做到节俭老百姓就不会有怨恨了。

【古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淮南子•泰族》)
【今译】执政者倡导,百姓就应和;执政者行动,下面就跟随。

【古训】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淮南子•主术》)
【今译】为下级制定的法纪,不能由上面的人带头破坏;禁止老百姓做的事,执政者自己绝不去做。

【古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论语•颜渊》)
【今译】政,就是正的意思。您带头走正路,谁敢不走正路呢?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