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4年03月24日】
西汉末年,由于黄河泥沙长期堆积,“河水高于平地”(《汉书・沟洫志》),黄河经常决溢。汉代曾两次大规模修治黄河。在王景治河之前,已经有过一次。那是汉武帝时(前132年),黄河从瓠子河(河南濮阳)决口,大水泛滥于16个郡,造成严重灾害,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派汲仁、郭昌征调数万民工修治黄河。为表示诚意,武帝亲临治河地点,举行祭祀仪式,沉白马、玉壁以祀水神。在祈禳仪式结束后,才命民工运柴禾堵决口。经过这次整治,以后80年间黄河没有发生大水灾。
汉代第二次修治黄河即王景治河。此前,即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决。“河决魏郡(治邱,今河北临潭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堵塞”(《汉书・王莽传》)。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60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才由王景担任起治河修渠的重任。
汉明帝时,浚仪渠(今河南开封一带)年久失修,常常发生水灾,明市派一个叫王吴的官员负责修治。王吴向明帝推荐王景参加这项工程。王景提出用“??流法”整修浚仪渠。“??流法”就是根据地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堵塞了的地方打通,使积水能够畅快地流过。这种因地制宜的洽水方法,是王景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浚仪渠修好之后,汉明帝很高兴。永平十二年(69年),汉明帝亲自召见王景,把治黄河、修汴渠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他。为表示信任和期望,明帝把古代流传下来的《山海经》、《河渠书》、《禹贡田》等珍贵的史籍赏赐给王景,让他借鉴古人的经验,完成治河修渠的重任。
据《后汉书・王景传》记载,这-年夏天,“逐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
从以上记载看,“筑堤自荥阳东至干乘海口千余里”是治河;“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是修渠,即修整引黄人泗的汴渠;“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则是在汴渠受河处设立水门,以控制水量。可见王景治河是河、汴兼顾,而以治河为主。其治河的主要措施是修筑大堤,把黄河重新置于两岸大堤的约束之中,并顺着自然地势而采取一条下游远比西汉大河为径直的、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线。由于河流比降大,水流挟沙能力强,再加上他建立汴口水门和整修汴渠的成功,使汴渠成为黄河下游理想的分洪道,对黄河也起了分流分沙、减少主河床淤积抬升速度的作用。此后,黄河800年间未曾改道,水灾也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