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2年06月08日】
唐朝诗人施肩吾在很多人的眼里,并不是很熟悉。他的一首《幼女词》却颇有乐趣。全诗共二十个字“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此句是说诗人的女儿才六岁,并不知道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其实是一个伏笔,与后面的内容有关。因为古代的女子都有拜月乞求织女给自己一双巧手的习惯。幼女并不懂得什么巧拙,因此在诗人的眼里,孩子就是凑热闹。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想法。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趣。就如我们常说的“子非鱼 焉知鱼之乐”,我们不是小孩子,又怎么能领略到小孩子的乐趣呢?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此句是讲小孩子也学着大人拜新月。在诗人的眼里孩子的行为是幼稚可爱的。其实想想,或许并非如此。就像是我们拜佛一样。有人拜佛是敬佛,是对神佛保护人类的一种感恩;而有人则是求佛办事或治病,是一种有求,一旦达不到目的又开始怨佛。神佛是慈悲的,是帮助善良一方的,想想神佛会帮助谁呢?
同理,大人拜新月,是求织女给自己一双巧手,而小孩子则只是一种拜月,别无所求。织女会帮谁呢?
站在大人的基点上看,小孩子是幼稚的,可是在更高的生命眼里,无求反而是更好的。就如修炼界讲的“无求而自得”大概是一个道理吧。
其实不仅仅是神佛,普通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帮你是有目的的,一定会让你感到不舒服。而没有求的帮你,或许会感动的让你流泪的。
小孩子不懂巧拙,在大人的眼里是幼稚,而换个角度看,反而是可爱,值得帮助的。为什么大人看小孩子可爱,或许就是因为这一份纯真和无求吧。
《幼女词》流传甚广,并非是因为孩子的幼稚,反而是因为小孩子的一份简单、一份纯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