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故事:明朝人奇遇王重阳,学剑仙之术

德惠


【正见网2022年12月10日】

大家知道王重阳是道教全真派创始人,原名王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为王世雄,字“德威”,修道后再次改名为王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世人多称其为“王重阳”。他是北宋末年及金朝时期的著名修道人。按历史记载,他在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就已经仙逝了。可是在明朝古籍《狯园》中却记载,王重阳在明朝时期曾再次出现。我今日就给大家简介这个故事,故事原文是通俗易懂又非常优美的文言文,因此保留了较多的原文。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至1566年),有位王姓书生,自号“丹谿生”,喜欢游历名山,爱好道家仙术,经常有避世修行隐居的想法。一次他在秋高气爽之时误入一处山谷中,只见景色怡人,“林壑深秀,坞径幽委”,不觉流连忘归,于是他干脆登山探险,攀爬前行十几里又至一处“断崖绝涧”的河谷,里面风光更为美丽,“水流花开,风气如春”,一派纯天然的景观,没有人烟。王生继续探险,忽然发现断崖深处,“隐隐若有洞门”。王生不知其中吉凶,在洞门外“徘徊良久,忽闻洞中酣睡之声,披榛窃视,一白髯老父枕石而卧,鼻息如雷,状貌奇古,衣冠、杖履、瓢囊并仙家装束。”王生知道自己看见的白须老翁就是仙人,于是恭敬的等候,不知等了多久,白须老翁醒来,他便跪拜问安。白须老翁赐胡麻饭给他食用,并说:“世人不信神仙。汝能冒险至此,真可教矣”,他还说:你知不知道,你的七世祖先是道教全真派的仙人王重阳者吗?

王生回复:“父母早丧,亲族凋残,莫知祖先踪迹。”白须老翁说:我就是王重阳,王喆啊。你这么好道,在明年八月十五中秋日,可至西蜀琵琶峰等我。今日我已约天上南宫列位真君聚会于此,他们的护法骑卫马上就要来了,你还是个凡夫,身上的秽浊未除,如不赶快离开必遭仙人谴责。你可速速寻归路出去,“迟则虎狼立至”,必死无疑呀。于是王生恭敬叩拜行礼后离去,急速踉踉跄跄的下山了。下山途中隐隐听见身后传来箫管所发出的嘹亮音乐声,乐声直达云端,心中怀疑是“群仙赴会洞中”,于是走得更急了。五日后终于回家了,王生向家族长辈请教,才知道其祖先中果然有王重阳,得知自己竟是仙人王重阳的后裔,王生愈加渴求仙术。

王生自从吃了王重阳给的胡麻饭,常常感觉不到饿,容颜也越来越年轻,于是在第二年快到中秋时辞别家人,乘船到四川。可是他不知道琵琶峰在何处,正发愁时忽然听到同船有人正在念诵七言古诗,诗中提及琵琶峰,他急忙询问才得知“此即巫山十二峰之一也。”笔者查阅资料现代人所说的“巫山十二峰”中没有琵琶峰。琵琶峰在何处呢?《方舆胜览》载:“琵琶峡在巫山,形如琵琶”,《四川总志》:“琵琶峡,在县治西,夹江两岸相对,亦曰琵琶峰”。在“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的巫山,琵琶峰的知名度仅次于巫山十二峰。“此即巫山十二峰之一也”这个回答不太确切,但也说明了琵琶峰的位置。王生知道琵琶峰的所在后,放下心来游览山川名胜,到了巫山,王生便告别众人,下船直奔琵琶峰而去,终于在八月十四日登上了琵琶峰峰顶,露宿峰顶,恭候仙人大驾光临。

到第二日天明时,王生果然遥见白须老翁王重阳“凌空跨鹤而来”,王生立刻就地参拜行礼。王重阳见他先来,笑着说:“此儿大佳,真有心之士哉。但汝骨骼未就,因缘尚隔一尘。今生止可学剑仙之术,游戏人间。吾非汝师,汝师是青丘子,现住武当山中,却归往寻,必得其真传矣。”王生听王重阳如此说,便拜谢而去,临别时问:“不审青丘先生居于武当何峰,愿先生垂告。”王重阳回复说:“六株松下一茅庵,即其居也。”王生下山后,又走船往湖北武当山赶。经过一昼夜,船至江陵也就是荆州,他接着又坐船至襄阳,快到武当了就下船赶往武当,登上武当山,四处留意有六棵松树的地方。终于在晚上寻找到了一处山岩前有苍松六株,其下庭院中“有茅屋数间在焉,烟萝四合,仄径微通”。王生沿着崎岖的山路终于抵达庭院前,恭敬的敲了好一会门,终于有位道童出来把他带入其中。他悟到这就是王重阳所说的青丘子的所在,于是行礼后抬头仰视,只见青丘先生“秀发庞眉,倚树而啸”。

青丘子问道:“尔祖王重阳使汝来也?”得到肯定答复后,便让王生行礼拜师,接着沐浴,在“庵后净堂中”做事。“堂中有药鼎,高数尺余,周遭封固,紫焰光腾,照耀林壑。生至,第教以守炉看火,添缩薪炭,不得擅离妄视而已。白昼则有玉女持稠膏一筒,投鼎中搅和至鼎中声类霹雳。夜半则有青童复持稠膏,依前法沃入,其声漰湱如旧。”“漰湱”意为水浪相激之声。于是王生便和俩位玉女,俩位青童轮班值守,王生偶尔问鼎中是何物?对方皆笑而不答,但青丘子已经知道王生提出的疑问,大为生气,认为王生作为修行人悟性太低,“便欲驱逐出门”。同门众人都跪下来为王生求饶,青丘子才息怒,允许王生继续留下来修行。王生也从此不再提问,师父安排什么就认认真真尽心尽力的做好,渐渐达到对师父完全的无保留的绝对坚信,再也不问为什么,更没有任何的疑问、质疑或好奇、不满。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不知过了多久,鼎中之物终于炼成,是一种金色液体。他们把这种金色液体汲取而出,“计可六百余斤,分而为二,又析之至七八斤而止,则贮大磐石上捣之。昼作夜息,渐渐而薄,因成铁片。择甲午、丙午诸日铸成六剑,悬于绝壁之下,以飞瀑溅激其上,日月之光华烛之。历经旬朔,剑质始柔。”这六把剑都有自己的名字,青丘子将其中的一把赐给王生,并让一个童子施法术打开王生的脑后、臂间之处,将剑藏于其中,过程中王生丝毫不觉痛苦。接下来,青丘子又让王生“斋心七日”,接着“尽传击刺之秘”后,让他去四川青城山搭个茅草棚去苦修,并告诫他不许妄用剑术,特别是绝对不可胡作非为,否则必招天诛。其余五把剑,青丘子自己拿了一把,俩位玉女,俩位青童一人一把,之后就让王生下山了。

王生在青城山苦修一年后有所成,回武当拜谢师父,可“室庐如故,门户缄锁,寂无人在”,询问山中道士才知道青丘子已经离开一年有余。王生只能痛哭着返回青城山。一次王生经过荆南时,看到青丘子混迹于乞丐中,他便跟着混迹于其中,云游天下去了,从此不知所踪。世传有一本《丹谿生铸剑经》,可惜仅剩残本二十五页而已,据说是青丘子授给王生的古本,相传有人见过这本剑经。关于青丘子,据有人打探,世俗有人称之为“青丘先生”,过去隐居于武当山,云游天下已经很久了,谁都不知道他活了多久。

资料来源:明钱希言 著《狯园》
原文:嘉靖间丹谿生,姓王名生,好寻名山,博采方术,有高蹈遐举之想。偶因秋晴,游踪误入一山谷僻处,见林壑深秀,坞径幽委,不觉爱玩忘归。遂穷其迹,践丹危,履翠险,或下或高,且数十里,隐映若有洞门。洞在断崖绝涧中,水流花开,风气如春,似非人迹所至。徘徊良久,忽闻洞中酣睡之声,披榛窃视,一白髯老父枕石而卧,鼻息如雷,状貌奇古,而衣冠杖履瓢囊并仙家装束。生察其非凡也,屏息竦立,伺其寤,急趋下拜。老父惊问得入之由,具告所以。赐胡麻饭与之食,谓曰:“世人不信神仙。汝能冒险至此,真可教矣。然儿之先不闻有七世祖王重阳者乎?”生曰:“父母早丧,亲族凋残,莫知祖先踪迹矣。”老父曰:“吾即王重阳喆也。儿好道,以明年八月十五为期,待我西蜀琵琶峰下。今日方与南宫列真期会此境,骑卫须臾即来,汝乃凡夫,秽浊未除,必遭仙谴。可速寻归路出去,迟则虎狼立至,无噍类矣。”生即叩谢而出,踉跄下山。微闻箫管嘹亮云端,疑是群仙赴会洞中。奔驰不及,逾五日始得达家。诘之于人,其先代果有重阳尊师,道成仙去,生则其云孙也。生自饭洞中胡麻,腹常不饥,颜色益少。转盼间,明年中秋近矣,遂与家绝,结行李而渡江。然不悉琵琶峰在蜀中何地,忧惶靡宁,莫知所届。一日,忽闻舟中同伴朗吟七言诗,诗中却有此峰名在。亟问其处,吟者曰:“此即巫山十二峰之一也。”生喜不自胜,旅怀顿放。有顷,舟过巫山下,因告舟人,脱帆登岸,与同伴各各谢别而去。求寻其峰,积日始到。至中秋前一日晚,露宿峰头,以侯仙驾。迟明,望见凌空跨鹤而来者,白髯老父也,就地瞻仰作礼。父见生已先在,笑曰:“此儿大佳,真有心之士哉。但汝骨骼未就,因缘尚隔一尘。今生止可学剑仙之术,游戏人间。吾非汝师,汝师是青丘子,现住武当山中,却归往寻,必得其真传矣。”生临别拜辞曰:“不审青丘先生居于武当何峰,愿先生垂告。”老父曰:“六株松下一茅庵,即其居也。”乃辞出山,复附他舟入楚。才经信宿,已达江陵,寻复抵于襄阳之武当山下。负囊独上,缘蹬跻攀。日向晚矣,忽见岩前苍松六株,果有茅屋数间在焉。烟萝四合,仄径微通。叩其门良久,始遇童子出而延入。仰视青丘先生,秀发庞眉,倚树而啸,谓曰:“尔祖王重阳使汝来也?”拜罢,趣遣沐浴,毕,令住庵后净堂中给使。堂中有药鼎,高数尺余,周遭封固,紫焰光腾,照耀林壑。生至,第教以守炉看火,添缩薪炭,不得擅离妄视而已。没昼则有玉女持稠膏一筒,投鼎中搅和至,鼎中声类霹雳。夜半则有青童复持稠膏,依前法沃入,其声漰湱如旧。此堂之中,玉女二人,青童二人,更番直应,日以为常。生偶问及鼎中何物,皆笑而不对。先生已具知之,愠怒诟责,便欲驱逐出门。众相跪请,乃止,后遂不敢发问。久之,丹鼎成矣,出其金液,计可六百余斤,分而为二,又析之至七八斤而止,则贮大磐石上捣之。昼作夜息,渐渐而薄,因成铁片。择甲午、丙午诸日铸成六剑,悬于绝壁之下,以飞瀑溅激其上,日月之光华烛之。历经旬朔,剑质始柔。此六剑各有名目,先生举其一畀生,令童子开其脑后臂间藏之,亦无所苦。却令斋心七日,尽传击刺之秘。命生往青城山中结茅栖止,诫无妄用其剑,第一不得作世间非为事,自干天诛。又以其四分授二青童二玉女,其一自佩。于是使生下山。生住青城山,一年后又却来,寻至,则室庐如故,门户缄锁,寂无人在。问山中道士,道士曰:“青丘先生去且一年矣。”生恸哭而还。忽行过荆南,见先生混迹丐者之中,乃相随同去,不知其所之也。世传《丹谿生铸剑经》仅二十五纸,即是青丘所传古本矣。有人曾见此书。青丘子,不知何许人,俗或呼为青丘先生。隐于武当山,见者终莫测其年代。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