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3年01月10日】
说起读书,古代先贤和学者都给出了许多启示性的格言,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关于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和读什么书的论述颇多,这里仅从当前多数人读书的目标和效用方面展开,将读书分为五个维度:充实、致用、求知、明理、悟道。
一、充实
好的书籍是人的精神食粮,为了心灵获得内在的充实,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康德曾说:“阅读所有的好书,就像与过去几个世纪中最优秀的头脑对话。"当然,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也有的人读书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寂寥。现今书的门类也繁多,不是所有的书都能起到充实人内心,使其提升的作用,也需要区分好书与鸡汤。
二、致用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围炉夜话》一书中也说:“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这里的“有用”即是强调通过读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清代陶澍则概括为“实学”,强调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书籍众多,涉及到人们在生产等各种社会活动中用以安身立命的知识,这些书可以提升人们的专业能力或生存技能。
三、求知
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类在不断开阔自己视野,不断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如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思维能力、认知格局?如何去探知自己也不知道哪里不知道的领域?也唯有择书而读,不停步的丰富和扩展自己,并且加以探索,方能走出围城,达到“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明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第二》)其意就是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 清代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说,“读书之道,会通古今”。 自然界万物循环、人类社会的兴亡更替,其中蕴含了哪一层面的道理?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演变,从儒法之争到左右之分,是进步还是退步?若要解开这些疑惑,不仅要读书,更要把握人类的传统价值主线,抽丝剥茧,辨析人间层层理,方能 “因慈悲而动,顺天意而安,居于真理之巅。”
五、悟道
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与世间的理虽然是贯穿的,但在获得方式上却有不同。世间的理大多可以直接表述,通过智思和实践可以明了或体会;而道,却非常道,非只从文字表面所能理解,需要慧悟或理悟。同样一段文字,随着人的境界的提升,不断能领悟出一层又一层的内涵。这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读书问题了,有缘者自然能够得到。《红楼梦》一书中的“好了歌”对人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任由千般好,最后都是 “荒冢一堆草没了”。生命和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灭,其背后的主导机制和内在规定性又是什么?这都需要有志者去寻找返本归真的途径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