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章句评注: 内圣外王之道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02月24日】

【原文】

出自于《庄子•天下第三十三》: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评注】

“内圣外王之道”语出《庄子·天下》篇,虽然并非儒家所创,但后来被儒家所采用。这是由于“内圣外王”一语体现出儒家的核心思想和人格理想:内圣,是内而成就圣贤之德;外王,是外而推行仁政王道。其思想内涵集中体现在《大学》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者为“内圣”,后三者为“外王”。

《庄子·天下》篇中提出了天人(不离于宗)、神人(不离于精)、至人(不离于真)、圣人、君子及以下百官和百姓七种人。其中,天人、神人、至人的特点是与天合一,超然物外。圣人位于其后,境界较之低于前三者,但圣人也是知道之人,穷神知化,经纶天下,居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上通于天人、神人、至人,下通于君子以及百官,且理万民。

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圣”之原初字意是指某种沟通神灵的能力。“圣”繁写为“聖”。许慎《说文》:“圣,通也,从耳,呈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圣从耳者,谓其耳顺,… 言闻声知情。”“圣”人,即通神之人。“圣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言鬼神之情,依民而行。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儒家思想的融入和流变,使得“内圣外王”的基点从圣王之道降为仁君之道,“内圣外王”失去了“虚无为本,因循为用”、“以天为宗”等内涵。同时,“内圣外王”也成为君子、百官和儒生的理想人格追求,并以此作为一种治国结构,从由内圣而外王的本末体用关系,逐渐走向分离、分立,并演变为以外王事功为目标和衡量标准。

【评析】

《庄子·应帝王》是内篇中的末篇,体现了庄子治理天下的思想。“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意思就是说,你的心境要恬淡虚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万物的本性,没有半点个人的偏私,这样天下就可以大治了。”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是基于道,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源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

基于此,其庄子“内圣外王”的内涵是顺应天道,顺物自然,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无容私焉”,而“内圣外王”内涵后来的演变都离不开这个“私”。在历史变迁中人类社会的道德下滑,慢慢的就与神渐行渐远,越来越注重人为的作用,看不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非人力所能主导。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内圣”与“外王”合一,“修己安人”意在道德和事功的结合,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结合,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结合。在《大学》阐述的“内圣外王”思想中,内圣是根本,内圣是体,外王是用“止于至善”则是“内圣外王”思想的最高追求。“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儒家思想又是以入世为基础的,以人类自身之力来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起点,因此历来儒家都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其价值体现。与老子重天道相比,孔子更看重人道。他虽然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但是并没有将“命”看作神秘的上天意志,而是将之视为人生无法抗拒的必然性。人自身必须通过“修己以敬”的内省方式来使自己实现“内圣”,达到人间“至德”——“仁”。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将人格的导向指向了天理,强化了个体主观能动性,更注重发挥人的精神力量实现天人合一。人之为人的修己过程不再是悟天道的“无为之行”,而是体认与践行天德良知的“有知之行”。而且“知”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是服务“行”的知。

因此,儒家更为重视以人为基点修身的“超凡入圣”和外王的事功,不再是“无为无不为”的内圣外王之道。这也意味着“内圣”与“外王”分野的开始。由于人世间处于反理和迷之中,人类的道德下滑又会使人的私欲更为充分的显露出来,因此也就更难认识到,人类的一切发展都源于神的安排。人所能做的就是内修自己,尽人事顺天道(正理),天下自然安定。由于君王建立外王事功之霸业的强者为王之心的驱使,“修己以安百姓”演变为把百姓捆绑在争夺天下的战车上成为“耕战工具”。在多数情况下,江山和霸业成为了超过内圣的主要追求,从而纷争不断。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本主义的形成,有学者提出将民主与科学纳入外王内涵中,并将道德与政治分开,内圣的归内圣,外王的归外王。其实,出现这种认识,是将内圣外王之道与国家治理结构混淆所致,将基于“虚君”的为君之道与基于国家政体的政道混在一起所致。这一切的出现都说明,“内圣外王”的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流变,而人类的发展源于道,需要顺应自然。离开了道的“丛林法则”,结果只能是加速人类的道德下滑,最终走向末法末劫。人类的返本归真、人心的回升都离不开佛法的救度,而真法将行于世间。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