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4年10月29日】
我们中国人常说“靠天吃饭”,朴素的道理背后是敬天信神的谦卑和善良。
所以在古代,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人们的思想中第一个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里做错了?老天为什么要惩罚我?”从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这样的想法。因此,每当发生旱灾,人们都会向上天祈求降雨。现代人或许只是把这种做法当作古人愚昧和迷信的一种自我安慰。但如果仔细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我们便会发现一幅完全不一样的图景。
大雩礼
雩,乃吁嗟求雨之祭也。至周朝起直至清朝,大雩礼一直是官方主要的祈雨仪式,也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正史中,都对雩礼有详细的记载。《礼记》载:“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雨水的充盈预示着收成的丰歉,所以大雩一直受到帝王的重视,其祭祀的规模也非常之隆重。
上古之时,雩礼就已经是一种规模宏大的祭祀仪式了,“古者大雩之祀,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云门之舞》。仍命儒臣括《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歌之。盖《云门》者,帝尧之乐,《周官》以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教舞童百人,青衣执羽,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 (《明史》)雩礼仪式的场面庄严神圣,需要专业的舞蹈者、吹奏者和百名儿童配合盛大的音乐共同完成对天神的祭祀,以祈降雨。
宋朝时,祀天的仪礼有四种,大雩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皆于圜丘或别立坛。季秋大飨明堂。惟冬至之郊,则三岁一举,合祭天地焉。”(《宋史》)
明朝时嘉靖帝亲自行大雩礼,“乃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为制一成,岁旱则祷,奉太祖配。”(《明史》)
当然,雩礼不只是举行仪式而已,“四月后旱,则祈雨,行七事:一,理冤狱及失职者;二 ,振鳏寡孤独者;三,省繇轻赋;四,举进贤良;五,黜退贪邪;六,命会男女,恤怨旷;七,撤膳羞,弛乐悬而不作。天子又降法服。七日,乃祈社稷;七日,乃祈山林川泽常兴云雨者;七日,乃祈群庙之主于太庙;七日,乃祈古来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七日,乃大雩,祈上帝,遍祈所有事者。”(《隋史》)四月过后如果不降雨,天子就应该自省为政的过失,及时处理冤狱和失职的官员、减轻赋税、招贤纳士等七大项事务。古人认为,天灾人祸乃是上天对当政者警示,故而皇帝要反躬内省,以安天心。
而清圣祖康熙在位期间,几乎年年亲自祈雨,《清圣祖实录》曾记载,一次全国发生旱灾,康熙在宫中祈祷,长跪了三个昼夜,只吃点清淡的菜,连油和酱都不敢用。第四天康熙徒步到天坛再祈祷,忽然间云雨大作,步行回来时地上的水都漫过了鞋。后来各省的人来京讲述,才知道那一天全国各省都下了雨。相信上天的提醒并反省自己的过失,这大概是古人和今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损阳益阴
众所周知,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说在儒学上的地位非常之高,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位求雨“高手”。根据《史记》记载,董仲舒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他以损阳益阴的方式求雨,竟然没有一次不成功的,在这样高的成功率之下,天人感应之说也由此深入了历代中国人的心中。
那么董仲舒是如何求雨的呢?在他所著的《春秋繁露》中记载着明确的方法:“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家人祀户,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暴巫,聚尪,八日于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方八尺,植苍缯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鱼八、玄酒、具清酒、膊脯,择巫之洁清辩利者以为祝,祝斋三日,服苍衣,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这种求雨的方式非常之复杂,县邑要选择水日进行,让民众向社稷山川祈祷,家里人要祭户神,并禁止人们砍伐,而且对筑坛的样式、祝告的祷文、禁忌、供品、仪轨等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董仲舒所记载的求雨之法,因季节变化而各有不同。对于冬天祈雨,还需要“舞龙六日,祷于名山以助之”。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代的人们或许已经不再明白舞龙的真实目的,但这种舞龙的传统如今仍在中国各地流行。
僧人求雨
自从佛教东传后,有不少高僧大德之士为弘扬佛法、普济世人,都曾显示过祈雨的神迹。他们或者结坛念咒,或诵读经文,或运用神通,祈雨的方式很多且都非常之灵验。
东晋时浔阳大旱,慧远法师便曾诵经祈雨。“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高僧传》)
贞观三年(629),京师连续大半年无雨,唐太宗下诏普令雩祀,但是诸祈不遂。后来太宗敕召高僧明净入京祈雨。明净先后两次祈雨成功,太宗敕令总度三千僧以酬谢明净法师的功德。
唐代高僧善无畏也懂得如何祈雨,他翻译的《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仪轨》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祈雨坛的制造规定和要求。一次,善无畏应唐玄宗请求同意祈雨,“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梵言数百咒之,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畏且搅且咒,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迳上数尺,稍稍引去。”(《宋高僧传》)善无畏可用咒语驭龙降雨,有如《西游记》中的情节,实在神奇。
而密宗高僧不空,其祈雨事迹也广为流传。“大历七年(772),京师春夏不雨,中使李宪诚奉召,请不空祈雨,不空依法祈请,大雨丰足。”(《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
不得不说,佛教传入中国之时,其僧人显示的大量神迹也是其在华夏神州扎根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人求雨
当然,除了僧人外,道家的修炼者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许多多求雨的神迹。直到中共篡权之前,中国还有道士登坛建醮,焚香设幡,画符烧符等的方式进行求雨。在《道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关于求雨的符文和咒语,并有详细的仪轨和流程。
三国时有一位道家高人葛玄,他是左慈的徒弟,也是晋代炼丹家葛洪的从祖。一次他曾为吴帝画符求雨,大雨便顷刻而至。“尝与吴主坐楼上,见作请雨土人,帝曰:‘百姓思雨,宁可得乎?’玄曰:‘雨易得耳!’乃书符着社中,顷刻间,天地晦冥,大雨流淹。” (《搜神记》)
东汉末年,孙策因嫉妒于吉信徒众多,找了个理由便要杀他,孙策“令人缚置地上暴之,使请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当原赦;不尔,行诛。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搜神记》)于吉道法高深,常常为人们无偿治病,受到吴地人的崇信。可即便于吉准时求得大雨,仍然无法打消孙策的杀心。在杀了于吉后,孙策也遭报早亡,令人唏嘘。
前文说到僧人能驭龙降雨,其实修道之人也不例外,据《神仙传》记载,有一个叫葛起的道人,“天大早时,能至渊中召龙出,催促便升天,即使降雨,数数如此。一旦,乘龙而去,与诸亲故辞别,遂不复还矣。”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甚至是许多民间的求雨方式中,龙一直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结语
如今,在中共无神论的宣传下,中国人善良的品质逐渐被狂妄和争斗心所取代,还在造就着大量的不信神、不服天、无仁爱、唯我独尊的年轻人。当人听不懂上天的教诲而无恶不作时,地震、海啸、洪水、干旱、瘟疫便越演越烈。此时,人们只会造出更多所谓的“科学”名词来解释灾害的成因,谓之自然现象。而求雨,则彻底沦落为所谓“迷信”之人的愚昧之举了。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上天慈悲于人,总会在人偏离道德标准之时,用各种异象提醒、警示人们,而人们在虔诚的信仰中,在反思己过的道德重塑中,又总会有神迹出现。或许,这就是古人虔诚求雨的内涵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