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5年04月30日】
编者按: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从天上流向了大地,滋润着中华大地,伊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五千年最灿烂的文化就在黄河流域中延绵、形成。从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到炎黄二帝,华夏之宗,还有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受之而创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畴”,神传文化在黄河流域中演绎着。中华民族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随着自然规律,历史的新陈代谢,洪、旱灾难随着人们道德的下滑在增加。然而,黄河仍以它的活力塑造着中华民族的遵天循地,坚忍宽容的性格。但是,当共产邪灵统治了中国大地,黄河的厄运开始了。黄河在“人定胜天”的思想下,被一座座大坝拦腰斩断,被一座座灌溉枢纽工程抽干。黄河在枯竭、断流、死亡。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被切断。中国文化已走向尽头。
我们试图从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来探讨和阐述黄河兴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穷极万里的诗句隐喻了黄河的由来。“何处发昆仑,连乾复浸坤。波浑经雁塞,声振自龙门。” 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将中华文化洒向九州。
黄河,出青海星宿,经青、川、陇、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最后于山东垦利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为中国第二长河。
“河”字在秦汉以前是黄河的专称,在秦汉及先秦的典籍中,江、淮、河、济四水被称为四渎,而且“河”为四渎之宗。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
人逐水而居。当黄河这一生命形成时,它就负有孕育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那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农牧业的发展。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利于人们挖洞聚居。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的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历史。
黄河不仅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角色。“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的是,“龙马出于河,马身旋文具五十五数,一、六下,二、七上,三、八左,四、九右,五、十中。伏羲皇则其阴阳奇偶之数,以画卦生蓍。”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圣人,使百代宪章必本于此,而不可偏废者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河负图授中华,奠定了中华神传文化的初始。
面对如此众多的历史记载,显而易见,黄河流域的先民继承古人的智慧与文明,启始了另一期中国文化。
据史书记载,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中华民族就是由此产生的。
司马迁的《史记》记事始于黄帝,所有重要的文化都在黄帝时出现了。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人养蚕吐丝,制作衣裳;黄帝的大臣苍颉发明文字,不再结绳记事;羲和等人占测日月星气,容成藉以制定历法;雍父作杵臼;胲作驾牛,相土乘马;……黄帝几乎是所有文化的始祖, 于是华夏民族便自称为黄帝子孙,或者称作“炎黄子孙”。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根”。
大禹治水是又一幕在黄河流域中神传文化的演绎。“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受之而创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畴”。有关“河图”、“洛书”的传说记载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尚书》以及儒家视为经典的《易经》中。
“鲧的尸体三年不腐,用他的精魂孕育出一个新生命,这就是他的儿子禹。禹出生时,头上长一对坚利的角,形状是一条虬龙。禹迳上天庭,请求天帝准许他代父治水,以解民困。天帝不但答应了,还派了应龙等大小天神帮助他。禹一方面指挥群龙劈山开路把水引到大海里去,一方面用天帝赐给他的息壤到处填土,把人类居住的土地加高了,有的地方更耸了起来,成为四方的名山。在他的热诚感动下,黄河之神河伯送给他一幅治水的地图──河图,大神伏羲送给他一支量度大地的工具──玉简。禹为了平息洪水,周历了九州土地,天下万国,终年在外劳碌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洪灾终于消灭了,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禹乃决江巯河,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高下相授,百川顺流,各归其所。”
自从大禹治水以后,商代文化即长成于黄河下游的淇水流域,周代文化则成长于黄河中游的泾渭流域,春秋中原的百余诸候国都散落分布在黄河两岸的支流。古代黄河两岸有不少湖泊与长江相似,可以调节河流水量,而且我们祖先,很早就注意沟洫水利,所以当时黄河患少而利多。
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陕西、甘肃、山西等西北地区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黄土高原中的汾渭地面平坦,土地肥沃,农耕历史悠久,人们生活富庶。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描述盛唐时期陕、甘地区的情景,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从公元前21 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
处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 多年。
中原大地、黄河两岸自古为“天下之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
黄河优优漾漾,潇潇洒洒、时缓时急,祥和宽厚,它滋养着一方土地,滋养着一个民族,淳朴勤俭,日臻文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幅黄河边人间真情、美伦美奂之图。古代是风光美丽、文化优雅的乐土,正如《诗经》中描绘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人们的生活,优裕而有情致。
黄河流域西起昆仑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续前期文化;源昆仑之冰雪;挟雁塞之雄阔苍劲;润漠南河套;直走陕晋,断壶口;经龙门;抵潼关;八百里秦川;一片辉煌;折身东去;气势万千;力劈太行;人门、神门、鬼门;中流砥柱;声振地宇;大浪淘沙;波澜壮阔;积平原;育文明;中原之地;璀灿文化。
黄河与众多支流、湖泊、山川、大地编织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它化日月之灵气, 载天地之厚德育化着中华民族之脉。黄河为中华文化而生,为中华文化而存。在中国文化中,黄河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