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命运多舛的时代: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一)

(1911年─1945年)
心缘


【正见网2005年04月29日】

当历史跨越千年,走过了三皇五帝,走过了秦皇汉武,走过了唐宗宋祖,走过了若干灿烂辉煌的时代,留下了为后人所骄傲的中华文明后,中国走入了一个命运多舛的时期。在这个时间并不太长的时期,中国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不仅有连绵的战火,还有那无尽的天灾人祸。在这个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并在中国开始艰难的推行宪政。但是,袁世凯的恢复帝制和军阀的混战,打乱了中国的民主進程,使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二十年代末,国民党在蒋介石的率领下,取得北伐胜利,再次统一了中国,并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短暂繁荣期。三十年代初,日本入侵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但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的率领下,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抵御了日本的侵华图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同时,中国的民主亦开始艰难前行,并在几十年后的台湾得以真正实行。也是在这个时期,一个西来的幽灵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孕育了一个在其发展史上不断充斥着谎言、血腥和暴力的邪党:中国共产党。它带给中国人民的不是自由,不是光明,不是民主,而是超过半个世纪的专制统治,无尽的苦难和黑暗。

关于中华民国建立及立国之初的预言

关于中华民国的建立,历史上诸多预言都提及到。

三国诸葛亮在其预言诗《马前课》第十课中预言道:“豕后牛前,千人一口。五二倒置,朋来无咎。”“豕后牛前”中间是鼠年,即1912年;“千人一口”,是一个和字,指南北政权共和。“五二倒置,朋来无咎”,五为君位,二为臣位,指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清朝灭亡。

隋朝步虚大师的预言诗第二节中预言道:“君做祖,质彬彬,万里长虹破浪征;黄鹤楼中吹玉笛,八方齐唱凯歌吟,旌旗五色换新新。”

第一句中“君做祖,质彬彬”君,也就是你。你做祖,那也就是我为孙,暗指一个“孙”字。“质彬彬”本来应该是“文质彬彬”的成语,这里暗指一个“文”字。加起来就是“孙文”二字,是指孙中山。“万里长虹破浪征”是指孙中山,不远万里,不辞辛劳,为革命奔走于海内外,组织革命党。

第二句“黄鹤楼中吹玉笛,八方齐唱凯歌吟,旌旗五色换新新” 。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这是指武昌起义成功,八方响应,共同庆祝共和胜利。新的朝代,也就是中华民国正式创立,定五色(红黄蓝白黑)旗为国旗。

唐朝《推背图》第三十七象也预言了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立国之初的袁氏窃位。图中一圆状首级出水,喻指武昌起义导致清朝灭亡后,有袁(圆)为首出现。谶文是:“汉水茫茫,不统继统;南北不分,和衷与共。”颂文是:“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

“汉水茫茫,不统继统”:“汉水”指武昌。此句意指武昌起义后,军阀割据的局面取代了原本统一的宣统帝末清王朝。“南北不分,和衷与共”意指全国上下,共渡艰难。

“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倒戈”意指武昌起义是清朝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中的革命党人倒戈而起。此句喻指发生在宣统三年八月的武昌起义灭亡了清王朝。“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半凶还半吉”隐一袁字,意指袁世凯。此句意指清亡后军阀割据,没有王帅,在此状况下袁世凯数次夺权篡位。

宋朝《梅花诗》第六节同样预言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漫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漫天一白汉江秋”是说经历了满清外族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中国,也就是“漫天”,终于又有了新希望。“一白”是喻指新的希望。“汉江秋”是指公元1911年的秋季,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朝宣统帝被迫宣布退位,清朝亡,中华民国成立了,中国進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关于其它三句的预示,我们下文再加解析。

且让我们走入历史的隧道。

孙中山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晚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加之连年的天灾,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中。一批受西方思潮影响的新式人物,希望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以挽救危难中的国家。1898年的戊戌变法便是一次尝试,但是百日后即宣告失败。七君子被杀,而发动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不得不流亡日本。与此同时,以反清闻名的领袖孙中山亦于此时寄居在日本。与改良派不同的是,孙中山代表的反清势力坚决要推翻帝制,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坚持保皇态度,因此两派始终未能进行合作。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名文,字载之(乃自取“文以载道”之义),号日新,改号逸仙,幼名帝象,后化名为中山樵。年少时的孙中山曾受兄长接济去夏威夷,并在那儿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并获当时香港总督的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从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战败后,孙中山一直很关心中国的命运。他上书李鸿章提出多项改良建议,但未受理睬。

1894年,孙中山组建了反清秘密组织“兴中会”(含复兴中华之意) ,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第二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前被官府查获,孙中山逃脱后,被迫流亡英国,此后又前往日本。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再组中国同盟会,被推为主要执行人,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并创办了《民报》。三民主义学说成为此后国民党所信奉的根本原则。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权主义,孙中山提出了用一部宪法来保证:这部宪法将由行政、立法、司法、选举和考试这五种权力组成。

参加同盟会的主要人员是海外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其中包括汪精卫和胡汉民等。同盟会成立后,先后组织了多次反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1911年10月10日,驻守在武昌的新军3000余人发动起义。尽管起义人数与清军人数相比仍居于劣势,但人心向背,军心涣散的清军很快放弃城池而走,新军占领了武昌城。各国驻武汉领事随即宣布中立。武昌起义的胜利得到了各省的积极反应。几周内,其它20多个省相继发布反满独立声明。到了11月初,所有华南和华中包括西北的省份都宣布了独立,只有6个地区发生了一些战斗。这些独立的省份通常都得到了同盟会和新军的支持。不过,北方大部份省份仍处于清廷的势力范围。

武昌起义后不久,清政府为拯救颓势,召回了闲居的袁世凯,同意他出任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兼任军队最高统帅。袁世凯,22岁科举失败,乃弃文从武。曾在朝鲜带兵打仗。1895年,他开始在天津与塘沽间的小站操练新军,逐渐为清政府所倚重。戊戌变法时,袁世凯站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一方,从而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其后,袁世凯先后出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1907年担任军机大臣。其间袁世凯推行的改革,包括有废科举、在全国各地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1908年,慈禧和光绪死后,袁世凯被解除所有职务,返回原籍。

另一方面,宣布独立的省份和同盟会成员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并起草了临时约法。而此时的孙中山也从国外回到了国内,并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于月底组成了临时参议院。考虑到袁世凯握有兵权,而且是唯一一个可以避免内战、混乱和外国可能干涉的人选,孙中山在宣誓就职时表示,只要袁世凯易帜支持中华民国,他将随时辞职让位给袁世凯。而此时的袁世凯一方面与清政府讨价,一方面与南京临时政府谈判,并最终达成了解决方案:清帝退位,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2年1月25日,袁世凯及北洋各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在袁世凯的胁迫下,隆裕皇太后代表年幼的宣统皇帝发表上谕,宣布退位。清王朝彻底落下了帷幕。2月13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2月15日,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届临时大总统。同时敦促袁世凯迅速南下就职。为约束袁氏的滥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临时约法,迨袁氏就职后,即依临时约法提名唐绍仪组织内阁制政府,这是民初政府体制的第一次变革。

但是,怀有野心并不愿意南下的袁世凯,以防止兵变为由留在了北京,并于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职。

走向独裁的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3月--1916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后,依照共和政体的要求,任命唐绍仪为总理,并组建了一个10人内阁。新组建的内阁中有4人是同盟会成员,来自湖南的宋教仁也在其中。宋教仁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人之一。

《约法》共7章56条。它仿照西方的民主制度中“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中国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须有国务员到署;法官有独立审判权。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信教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的权利。在国家机构体制上,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由于该临时约法划分了总统和议会的各自权限,因此不久就出现了关于由谁来控制内阁及其行政权限的争执。袁世凯希望自己亲自掌控内阁,而不希望内阁由议会负责。当唐绍仪意识到这点后,便于1912年6月与其他4位同盟会成员递交了辞呈。此后的内阁就只由总统一人负责了。

在袁世凯统治初期,北洋集团与南方的同盟会领导下的各省并没有真正实现政治的整合,只是维持着表面上的合作。袁世凯为了避免与革命党人的关系破裂,便邀请孙中山和另一个同盟会的领袖黄兴来北京任职,但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在北京国民政府中真正掌管权力的仍然是袁世凯代表的北洋派系,加之国会的软弱,孙中山未能与南方各省加强联盟,南方没有形成足可以与袁世凯抗衡的力量。而且,南方各省比以前愈加分化,对袁的态度也是各式各样。

当时南方之各省,大致可分为两湖、苏皖、两广、云贵川(西南)四大块(江西、浙江、福建位于前三大块之间),其中的重点省是鄂、苏、粤、滇。前二省横江面北,当南北之冲,尤为紧要。宁汉合则可北上逐鹿;宁汉虽分而同与北方为敌,则可成以北洋鼎足之势;宁汉中有一方左袒北洋,则另一方危矣,南方则处于困境中。而宁汉两方在革命时嫌隙已深,袁世凯采取拉黎制黎的手段,使宁方陷于半孤立状。

此时,在汲取了西方党派政治的组成结构后,中国大地上首次出现了一些在野党,包括1912年8月由同盟会改组而来的国民党和1913年5月梁启超建立的民主党。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在一场以各省为基础、对选民限制极严的间接选举导致的全国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取得了压倒性多数。在这种形势下,宋教仁在华中举行了大规模的竞选活动,要求政府允许国民党组阁。国民党亦准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但是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并在事后散布谣言指是黄兴是暗杀的主谋。

此时,反袁情绪日趋激烈,因为就在刺杀宋教仁事件发生不久,袁世凯在未经国会表决的情况下,就与五大国银行集团签订了25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以换取列强对其政府的承认和支持。根据该借款合同,中国实际上只能得到84%的款项,即2100万英镑,但是在最后期限前要偿付全部本金和5%的年息,共计6789多万英镑。同时,袁世凯还将华中和华南诸省支持国民党的军事长官革职。针对袁的所作所为,孙中山于7月发动了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但是因为南方各省的分化,革命被袁轻易击败。孙中山等人不得不再次流亡日本,而袁世凯将其势力扩张到了几乎全部省份。
用暗杀和战争打败国民党后,袁又转回来收拾国会和各省议会。10月6日,国会在军警压力下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驱逐国民党党籍议员438人。国会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为了瓦解南方各省长官的权力,早在1913年1月,袁世凯不经参议院就颁布了新省级官制,以“民政长”为一省行政长官,由大总统任命,强行军民分治和省长简任(虽然不得已规定未设民政长之省由都督兼任)。同月,袁又公布了都督府组织令,使都督直属大总统,军令受参谋本部指挥,军政受陆军部处理,都督的设撤兼任,要由国务会议决定。虽然江西等省的抵制,延缓了袁的集权进程,但打败“二次革命”后,袁加快了步伐。1913年12月,增设“护军使”一职,其作用之一就是分割省级军政长官的权力。

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2月,解散各省省议会;同月,内阁辞职。此后袁认为“人民滥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认识尚在幼稚时代”,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5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6月,裁撤各省都督,设“将军督理军务”,由(中央)将军府分遣。之后再修改总统选举法,使总统可无限期连任,而新任总统亦由在任总统指派。新的中华民国约法赋予了袁世凯作为独裁者所需要的一切权力。54岁的袁世凯成为了真正的独裁者。

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大总统期间,在与列强的关系方面不断让步。首先在西藏和外蒙古问题上,默认了俄国对外蒙古的支配地位,允许英国在西藏享有永久性利益,而袁世凯得到的是俄国和英国对其政府的承认。其次,在对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地和铁路问题上,袁世凯又继续妥协。1914年,第一次大战爆发。1915年,日本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取代德国的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并聘用日人为顾问。日本的要求接近等同将中国纳入成为其保护国。5月9日,在日本的最后通牒之下,袁世凯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大部分条款。袁世凯的这一行为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抗议。但是袁世凯不顾民情,继续实行他的皇帝梦。1915年8月,他授意杨度等人发起“筹安会”,鼓动恢复帝制。在一番推辞后,12月,袁世凯下诏将中华民国改称中华帝国,自1915年12月12日加冕登基为中华帝国皇帝,并改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是为洪宪皇帝或洪宪皇朝。总统府改为新华宫。这同时标志着中国最初实行的宪政以失败告终。

袁氏的登基称帝之举,遭到绝大部份中国人的反对,蔡锷等人组织护国军于云南起兵讨伐,随之,贵州,两广,浙江,四川和湖南等地也先后起兵响应。南北冲突趋向表面化。而袁世凯的部分心腹将领,如段祺瑞亦借故离开。在后来倒袁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袁的旧将冯国璋也公开指责袁。袁派兵攻击护国军,因人心所向,攻击失败。而日本则发动了所有与中国签约的列强反对袁世凯称帝。随着复辟帝制遭到广泛反对,得不到任何支持的袁世凯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帝号,恢复中华民国,并商请南方停战。短暂的中华帝国不复存在。而南方提出要求袁世凯退位,由副总统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双方处于僵持状态。不久,称帝83天后的袁世凯于6月6日忧惧死去。黎元洪代行职权,并恢复了国会和临时约法,问题暂时得以解决。不过,袁世凯死后不久,为了争夺权力,南北方彻底分裂,中国开始陷入了军阀的混战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