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者修行(二)

张春雨


【正见网2006年01月06日】


篇一

是这样的,“群人划地而居,则为国;众者群居而乐,则为家。”既是国,又是家,国家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了吧。既然有了国家,就得需要治理,不治理行吗?为了大家的有序与和谐,一定要治理的。


(一)

国是人的国,家是人的家。构成国家的最基本的也是第一的要素,就是人,所以,治国就是治人。

这样来谈治国,就不能不知道人是什么。

人类的产生、发展,以及活动等等,是与着周围环境密切相联的,是有其时间和空间的过程和范围的。也就是说,人类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世界上的,所以,认识人的话,不能单单的考察人的本身,对其生活的空间和时间,对其生活存在着的这个宇宙,也要有所认识。这样,才能够治国有道,教民有方。

一句话,对于宇宙、时空、生命有一定的深刻认识,再谈治国之道,才更加妥帖吧。

人是什么,姑且不说。

不过,人有喜怒哀乐,人有七情六欲,这是人所共知的。人们要幸福公平的生活在一起,是人之所愿。所以,治国的根本目地,就是能够使人和谐而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在人的这个层面,这样的认识应该是能够得到肯定的。

既然明确了治国的目地,那么,我们就考察一下治国之道吧。


(二)

《黄帝内经》中这样说。

……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

黄帝,众所周知,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创始人。从史料记载也好,还是历史传说也好,可以认为,黄帝不是一般凡人。从这段《黄帝内经》的开始,就看到了黄帝的超常表现。至于黄帝是神是人,姑且不论,一部《黄帝内经》,简直成了统领传统中医的法典,可见其科学性非同小可。

黄帝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pi/ 马熊)貔(pi/ 猛兽)貅(xiu―)虎。”平定天下,讨伐蚩尤,使诸侯来宾。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荚(ce 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由此可见,黄帝不但教化万民,兴作农耕,驯化家畜,勤勉劳作,节用材物,而且还推策历法,观测天象,察悉地理矿物。更加主要的是,黄帝封禅鬼神山川,引领人们顺应天地运行,懂得幽明变化,讲解死生之说,和存亡之难。

关于“土德之瑞”,《吕氏春秋・应同》中这样说:“黄帝之时,天先见(现)大闲(yin/大蝼(lou/)。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 色尚黄,其事则(效法、取法)土。”《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闲见。”帝王下凡,天现祥瑞。

《黄帝内经》不但开中医精深理论之先河,同时点到了寿敝天地的真人、至人、圣人等的存在。上古之人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因为他们,“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如此,黄帝之治,是不是有效法上古之人的生活倾向呢?不可否定。

接下来,黄帝论述的真人、至人、圣人等等,其目地何在呢?

秦始皇在权倾天下的时候,不止一次的寻求长生不老的妙法。可见,人的最终欲望,人生的最终目地,是不是超脱于名利享受之上的,生命永恒呢?应该是的。

这样,不难理解黄帝之治,最高目地就是在,教导人们顺应宇宙演化规律,遵循道法,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回头看看,《黄帝内经》的精髓,是不是围绕这个展开的哪。

其实,黄帝教化万民,拜敬鬼神,明了生死之说,存亡之难,更是他把生命和宇宙的真实存在,以及人类应该摆正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等等真机,告诉给了人类。

迷信吗?非也,武断的割断生命的真实过程,和人类存在于宇宙的真实状况的人,才是无知和迷信。对其知识以外的事物,都不想去思考的而加以否定。


(三)

接下来,我们看看孔子对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禹的述及吧。

孔子曰:“颛顼(zhuan- xu -),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曰高阳,渊而有谋,疏通以知远,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治气性以教众,洁诚以祭祀,巡四海以宁民,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抵流沙,东极蟠木,动静之神,小大之物,日月所照,莫不底属。”(底平,四远皆平而来服属之也)

宰我曰:“请问帝喾(ku)。”孔子曰:“玄枵(xiao-)之孙,乔极之子,曰高辛,生而神异,自言其名,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焉,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春夏秋冬育护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化。”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kui/ 独脚怪兽)龙典乐,(舜时夔典乐龙作纳言然,则尧时龙亦典乐者也)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元民始之,(务先民事以为始也)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te 差错),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悦)。”

宰我曰:“请问帝舜。”孔子曰:“乔牛之孙,瞽瞍之子也,曰有虞,舜孝友闻于四方,陶渔事亲,(为陶器、躬捕鱼以养父母)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 爱民,恤远而亲近,承受大命,依于二女,(尧妻舜以二女——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动静谋之于二女)叡(睿)明智通,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尧旧职,躬己 而已,天平地成,巡狩四海,五载一始,三十年在位,嗣(si\ 继承)帝五十载,陟方岳,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夏后,敏给克齐,其德不爽,(爽忒)其仁可亲,其吾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以身为法度也)亹亹 (wei\勤勉不倦)穆穆(mu\ 严肃的样子),为纪为纲,其功为百神之主,(禹治水天下既平,然后百神得其所)其惠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左右言常用也)履四时,(所行不违四时之 宜)据四海,任皋繇伯益,以赞其治,兴六师以征不序,四极之民,莫敢不服.”———《孔子家语》

孔子曰:“予(赞许)大者如天,小者如言,民悦至矣,予也,非其人也.” (言不足以明五帝之德也)

最后,孔子以极尽美言,不足以言五帝丰德之一二,来结束话题。

孔子在这里述及,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古代的许多名人、圣人,关于他们都有一些神奇的传说,这些难道是虚构的吗?不过古人普遍治学严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都在著述中不约而同的出现此类现象,不能不使我们深思。包括《史记》作者司马迁,也在他的文献中论述过这种情况。当然,他并没有肯定什么,只是叙述而已。当然,司马迁的《史记》,是根据传说中整理的成份很大。但是,传说也未必等于虚构。比方过去传说中有巨人的存在,身高两丈左右的体形。以往很多时候人们对此持非常大的怀疑态度,认为是古人的虚构,可是,今天的考古学者,已经发现了巨人的十分完整的骨架,原来巨人真的存在!

在五帝故事中,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尧禅让于舜的事迹。《史记》中这样记载。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④授,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帝位禅让,此举堪称人类史上的美谈。

但是,现代的一些人不相信历史上的禅让一说。也难怪,如今人们对舍生取义的做法,都不能首肯的今天,怎么能相信,轻轻松松的把江山拱手相让的事情存在呢?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今天普世的道德准绳。用这样的道德标准,当然无法想象“其仁如天,其智如神”的上古帝王的天下为公的所言所行。


(四)

《周易》是用来算卦的,这是通常人们认为的。其实,《周易》的内涵远非如此。不妨从《易经》中摘录几段,对其所云,略窥一二。

一般认为,《易经》是周文王所著。

……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这里,从一个侧面阐述了生、位、仁、财、义的概念。提出了“聚人”、“禁民”的思想。不是一般的治世理念吗?

…….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gu 网),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去世),神农氏作,斵(zhuo)木为耜(si \四),揉木为耒(lei),耒耨(nou)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宜。”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盖取诸涣。”

—— 噬(shi\)嗑 火雷噬嗑 离上震下
噬嗑:亨。 利用狱。
斵:削,砍。

――《易经》第三十卦 离 离为火 离上离下
――离:利贞,亨。 畜牝牛,吉。

――《易经》第五十九卦 涣 风水涣 巽上坎下
――涣:亨。 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略数了包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氏,他们治理天下的大概状况。他们分别观天象、观地法、观鸟兽,用八卦,通神明,结网捕鱼;制作农具,集市交易;通其变,民不倦。上天护佑,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些举动,分别符合了易经的一些卦象。

……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天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这里强调了“天佑”的对象和“天佑”的结果。

……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只说。精气为物,游魂为边,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方――方位。
体――形体。

观天文,察地理,知幽明,知生死,知鬼神,守道无过,乐天知命,天人合一,遂成仁圣。这里是不是讲述一些人生贵在守道,和天人合一乃人生的最大宿愿呢?

……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执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辞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使《易经》流传于世,目地也就在此吧。

四象是《易经》中的卦象;辞也是《易经》中的一部分内容。

……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 交,泛指交往,勾通。易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这里论述的“身、心、交”实际就是一种修行的内涵,和佛教修行中的“身、口、意”何其相似。

……

“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亢:亢,高。极端的意思。

失:假施,似乎更恰当。

圣人隆德,合天地、合日月、合四时、合鬼神。同时也合人。圣人知幽明变化,顺天应地而为,知進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失,而不失正。

……

回头看看,《易经》是算卦吗?是街头巷尾的算命吗?远远不是。它不但阐述一些宇宙的真实存在,而且道出了人如何能够至仁至圣。就是天人合一,静以待时,动以守道。敬天知命,知凶断吉。甚至点到了人生的最终目地,返本归真。

当然,里面不乏治世的理念和道理。

一种事物的生命力如果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其内涵孕育的丰富,可想而知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