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6年09月05日】
一、小学
这里说的“小学”,可不是“小学生”一词里面的那个“小学”。这里所说的“小学”是对古代语言文字学的传统称谓,包括音韵学(释音)、文字学(释形)、训诂学(释义)三种学问。
西汉末刘歆首创“小学”一词,他继其父刘向《别录》所撰皇室密藏书籍目录《七略・六艺略》中将经类图书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部。之所以称之为小学,是因为当时的贵族初级学校――小学中,讲述文字的六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西汉初年,萧何曾制定以“字”取士的政策,加之焚书坑儒之后古文献不断出现,古文经学兴盛,都为小学的创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汉代的小学仅包括文字学的内容。到了隋唐时期,小学的范畴中纳入了音韵(《隋书・经籍志》),五代加入书法、书品(《旧唐书・经籍志》),北宋时期首次扩充到训诂学(《新唐书・艺文志》),还有加入蒙学和礼仪。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其涵盖最终定为如今公认的三学。
西汉在刘歆之后,真正奠定了小学学术基础的是《训纂》、《方言》的作者扬雄以及《苍颉训纂》、《苍颉故》的作者杜林。此外还有作《凡将篇》的司马相如、作《急就篇》的史游。汉初成书的《尔雅》是训诂学开山之作。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标志着当时小学的最高成就。刘熙所著《释名》也是一部训诂学代表著作。
二、训诂学
训诂学(“诂”音同“古”)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汉朝时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而在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现代则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发展训诂学。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毛诗注疏》、《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進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等。
三、音韵学
在中文语境中,音韵学往往特指汉语音韵学。音韵学研究语音在某个语言中作用的情况,以及其系统,与语音学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研究的面向大不相同。
音韵学,相当于英语的Phonology,是针对某一语言作语音系统的分析。一般来说,目前学界谈到汉语音韵学,其内涵并不是针对汉语所做的音韵学,而是汉语的历史语言学。
四、文字学
文字学,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起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关系,正字法以及个别文字演变的情况。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進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