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02月28日】
中医是神传医学,这一点从经络、穴位的体现最为明显。现代医学认为经络穴位看不到,摸不着,但是确有临床奇效。尽管现代医学家(中医师、西医师)这么解释,那么解释,怎么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是“超科学”,它是另外空间的东西。经络、穴位和经气运行实质存在于微观空间。经络的发现,与古代修炼人有关。中国古代名医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的序言中讲:“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此言必不谬也。
所谓“内景隧道”就是经络,那么“返观者”指的是修行得道者。他开天目能透视人体内部,看到经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经络有十二条,跟我们身体结构上的每个脏或腑有关,也都根据脏腑的名字而有其名。这就是“十二经络”,它们的名称就是:“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心包经、胆经、小肠经、胃经、大肠经、膀胱经还有三焦经。”另外还有“奇经八脉”:“任脉、督脉、阴跷脉、阳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带脉、冲脉。”
十二条经络各有自己所属的阴、阳,以脏为名的叫作“阴经”,以腑为名的叫作“阳经”。阴经有六条,在手足各有三,即足三阴、手三阴;阳经也有六条,在手足也各有三,即足三阳、手三阳。阳经又被分成太阳、阳明、少阳,阴经又被分成太阴、少阴、厥阴。
“手三阴经”从胸走到手,“手三阳经”是从手走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到脚,“足三阴经”从脚走到胸部,这种循经之气在身上的运行方式,在针灸学的应用上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手太阴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络循行如下图。顺着经的走向针刺,是补针的刺法;而逆着经的走向而针刺,就是泻的刺法。
一阴经和一阳经互为表里经,如肺经和大肠经互为表里经;心经和小肠经互为表里经;心包经和三焦经互为表里经;脾经和胃经互为表里经;肾经和膀胱经互为表里经;肝经和胆经互为表里经。而且经和经之间有横向的“络”,每一对互为表里的经都有一个络穴相连,在两个经之间互相连络着。因为有十二经,每个经又各有一络,所以有十二络。除了十二个络之外,任、督两脉也各有一络,再加上一个“脾之大络”,一共有十五络,所以在中医的学术上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中医理论又认为,在人体的经络上有很多气血输注出入之处,就像一个个小孔一样,它们就是穴位,“腧”读作“输”具有转输及疏导的意义,“穴”即“孔”的意思,因此腧穴即经络上的连接站。
针灸治病的特点之一是辨经论治(指经络)、辨穴施术(指穴位)。古人重视辨经论治,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重视针灸通经络、舒气血之功用。
举个实例:
针灸治疗关节炎
笔者曾经看到2004年12月22日大纪元的一篇报导,谈到针灸是中国的古老的医学,针灸治疗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针灸所用的穴位图是西医解剖学无法验证的。有研究说,针灸的作用可能与人体内的磁场有关。据BBC2004年12月21日报导,一项大型研究发现,中国针灸能够减轻膝关节炎病人的疼痛,并且改善其活动能力。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总结指出,针灸能有效作为一般治疗的互补手段。这项研究共有570名患有膝关节炎的志愿者参与,他们分别接受真的针灸、假的针灸、以及一般药物治疗。假的针灸是指,不让病人知道针到底有没有实际插入其身体。在研究進行到第8周开始,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之关节能力开始出现明显好转,而踏入第14周,他们的疼痛程度比起那些接受假针灸和药物治疗的人大副减少。整体来说,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当中,40%的人疼痛减轻了,另有近40%的人之膝关节活动能力有所改善。美国国立替补药物研究中心的史特劳斯博士指出,这是首次進行如此严谨、大规模和长时间的科学临床实验。
在这里,我谈谈治疗一位七十岁老太太的退化性关节炎的病例。这位老太太是我的旧邻居。有一天在街上碰到,发现她柱着拐杖走路。我问她:“怎么啦?”她说:“看了西医!说是退化性关节炎,要开刀。我不愿意开刀,可又痛得不行,只能拄着拐杖走路。”我要她试试针灸。第一次治疗,我在她背部的膏肓俞、神堂、租桌三个穴道点刺出血后,我要她起来走走试试。她站起来走几步,感觉不痛,她觉得很奇怪,说:“咦,怎么不痛啦?”又再走一圈试试!好得很!共针了两次,就完全能正常走路。
理论: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通的原因可能是“气滞”,也可能是“血瘀”。如果不通的地方是在经络循行所经的路线,则可处理该条经络以治疗疼痛。例如关节疼痛是采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穴道治疗。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起于目内丙,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奈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奈中’,以下贯馁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所以治膝关节疼痛用足太阳膀胱经穴道可达到疗效,是因其经络循行经过‘奈中’(膝关节后面)。故全身的部位,包括头、项、背、腰、尻、奈、馁、脚之疼痛,皆可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道治疗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取穴法及操作方法:
【取穴法】膏肓俞、神堂、租桌各在第四、五、六胸椎下外方,第四五、五六、六七肋骨之间,当第四、五、六椎下两旁各三寸处。
【操作方法】用三棱针直接在膏肓俞、神堂、租桌三个穴位浅刺挤出几滴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