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五代十国、北宋、辽、金时期

雅慧


【正见网2007年05月11日】

多民族并列时期(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

清明上河图

唐朝灭亡,神州历经了短暂的分裂后,又出现了统一天下的朝代──宋朝。宋朝并非一个武功强盛的国家,是以终其朝代,始终处于异族外敌的侵扰之中。虽然对外积弱不振,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方面,却绽放出耀人的光芒,足以和唐朝文化相辉映。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此时相继出现,

这段时间里,在中土境内并立着其它民族建立的国家,如辽、金、吐蕃、大理、西夏等。这些国家在文化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在入侵中原之际,也吸收了中华文化和各项制度,并依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各自的都城,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在城市发展方面,这个时期的城市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从封闭式的里坊逐渐变为开放式的空间,许多城市里出现了商业街;江南地区因为宋室的南迁而更加繁荣,成为中国的经济重镇。由于社会相对安定,工商农业技术改善促進的经济繁荣,带动城市的蓬勃发展。从这个时期开始,火药逐渐被运用在战争攻城之中,也使城市的防御设施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宋朝时出现了中国最完整的建筑法典《营造法式》,总结了历代积累的建筑精华,显示出宋朝建筑高度标准化的技术水平。

五代十国(907年~959年)

唐末藩镇割据,除了使盛世天朝灭亡外,还致使神州又陷入了短暂的分裂局势,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所谓五代,是指在黄河流域地区相继建立的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而十国,是指在南方建立的、并与北方五个王朝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这段时期虽然只有50余年,却更换了八姓十四个皇帝。

五代十国时期是个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时期,特别是五个王朝,都是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又常年战争征赋不断。相较北方五个王朝的混乱而言,南方诸国处于相对和平状态,社会稳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东南各地。

唐末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朱温)挟持唐皇迁都洛阳,并将长安建筑尽行拆除,欲使木材顺流而下至洛阳,作为建设洛阳的材料。传说这些木材流经华山附近便止住了,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洛阳是否曾使用到这些长安来的材料。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长安从此没落,在后来的历史中,再也没有成为后世朝代的都城。

朱全忠逼迫唐哀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仍定都洛阳,并以开封为东都。继后梁而起的后唐也以洛阳为首都,此时的洛阳已经千疮百孔,房舍多已朽塌,不堪继续使用。五代各国战争频繁,财力窘迫,无力维修宫室,更别说营建新殿或建设都城了。后晋灭后唐,将首都迁至开封,此后五代各国,乃至统一天下的宋朝,皆以开封为首都。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

*北宋的建立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依前朝二京并立的传统,将洛阳定为西京。没有仿照从前开国之君登基后大杀功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许带兵大将以富贵荣华,将兵权收归中央,避免了宋朝陷入唐朝藩镇割据坐大的危机。加上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提倡儒学、重视教育,减少了兵变或内乱的产生,但也因此在对外关系上经常处于弱势,必须向北方民族纳贡以换取和平。

在这种用金钱换取来的安定岁月里,宋朝的城市持续发展,超过十万户的大城市增加到40座,远远多于唐朝时期的十多座 。

*开封

开封平面图

在殷商时代开封附近就有城镇出现,到春秋时期,郑国在此建立城池,以“开拓封疆”之意命名为开封。战国时期魏国定都于此,称为大梁。之后直到五代时期,才又成为首都,称为汴京。

开封自隋朝兴建的大运河开通以来,成为漕运转接的中心。而在五代时期作为都城之后,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却没有因应情势加以扩建,导致居住空间过度拥挤、易招火患、卫生恶化。从宋朝之前的后周开始,就已经多次進行城市更新和扩建工程,包括扩大城市范围、拓宽道路、沿街划定植树带、制定防火及卫生措施等,使开封成为可以容纳上百万人口,却又可以维持城市生活品质的都城。

开封由三重城墙围绕,中心的皇城是大内皇宫之所在,为原来唐朝的节度使官邸增建而成。皇城之外,第二道城墙之内为内城,也叫里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到宋朝中期以后陆续在最外围修筑第三道城墙,城墙内的范围叫作外城,也叫罗城。开封的三重围墙呈不规则的矩形,皇城依照《周礼・考工记》的原则置于全城中央,影响了后来的金中都和元大都的规划设计。

开封由于是因应时代变迁所生的需求而陆续扩建,所以城市规划并未采取传统的里坊制度,成为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一座开放型的中国城市。住宅不再被里坊的墙所围,可以临街开门,这个巨大的转变促使商业街道的出现,例如在皇城正南方的御道,因为两旁建有御廊,可以作为商业交易之用,遂使之成为热闹的商业街。

开封城内允许百姓临街开店,城内有些区段专供商业用途,有些则是住商混合。市场除了白天营业外,还延长为夜市;而酒楼餐馆甚至通宵营业。商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文艺娱乐区的兴起──瓦子,或称瓦舍,集中了各种杂技、文艺表演、茶馆酒楼等。这些改变都使城市的景观与生活方式進入了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阶段。宋朝时期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巨细靡遗的描述了开封繁华热闹的景象。

根据前人描述,开封的城市景观极具艺术性。例如上述提到的御道,是一条宽达300多步的大街(一步若以30公分计,300多步约为100公尺,相当于北京长安大街的宽度),大街中间专供帝王出入,二旁为臣民使用,以二排红色长廊作为区隔岛,长廊下是二条水渠,里面遍栽荷花;沿岸则种植桃李杏等花树,花开时节,整条街锦绣缤纷、香气漫溢;大街的最外侧又有二排黑色长廊,就是上述提及的可供商业买卖之地。如此的景观设计,不论在视觉上、结构上、环境绿化上或功能上,都是极为成功的。

开封在金灭北宋时曾遭到破坏,后来黄河在金的统治期间改道南下(1194年),影响了开封的农业和航运发展,遂使繁华一朝的大都逐渐没落,成为地区性的城市。

边疆民族的都城

*辽(916年-1125年)

契丹人自耶律阿保机统一部族后,开始仿照汉族文化,兴建城池、营造宫室。至耶律德光从五代的后晋儿皇帝石敬塘手里得到燕云十六州后,才在938年建立辽国,先后定五城为五京,以上京为首都。

辽国首都上京(今热河林东附近)为唐朝旧郡,城中大部分的建筑皆为唐朝时遗留下来的建设。城市呈长方形,分为南北二城,北边是皇城,宫殿位于皇城中央;南城叫做汉城,是各民族劳动人口居住之地。契丹本为游牧民族,不善农耕工艺,立国建城后,通过战争俘虏他国人民作为奴隶,以从事各项生产工作。汉城就是为集中管理这些工奴而设计的居住空间。根据史书记载,汉城“外有楼对峙,下列井肆” ,这里的楼类似守望台,乃为监视奴隶而设。

辽国人民普遍信仰佛教,兴建佛寺不余遗力,营造寺庙的工匠都来自辽国统治的汉地。寺庙的建筑形式与中原地区差异不大,多继承唐代风格,稍异于宋朝趋于细致华丽之风。

辽国上京在金灭辽时遭受严重破坏,元朝以后逐渐荒废,现在已成废墟。

*金(1115-1234年)

女真族在契丹之后兴起,初始臣服于辽,由于辽国强迫女真纳贡珍珠和猎鹰“海东青”,导致该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众反抗,并于1115年自立为王,国号大金。十余年后,金联合北宋灭辽,得胜后挟余威進攻北宋,破开封,俘虏北宋徽宋钦宗二帝北去,导致北宋灭亡。后来并迫使南宋、西夏、蒙古等国臣服其下,但因为暴虐太甚,重蹈辽国的覆辙,被新兴的蒙古族灭亡。

金朝依循辽国惯例,立五城为五京,建国之初定都上京会宁府(今松江省阿城县),中期为了攻打南宋而迁都金中京(今北京),到末期因避蒙古人的攻击,又迁都金南京(今开封)。

女真人以渔猎起家,金上京刚开始时并没有城墙宫室,全族上下都住在帐篷里,直到建立国家后才仿照中原進行建设,但也是极为简单。金国皇帝所用之屋舍车马与其他人无异,只是多了一座宫殿,作为处理朝政之用。宫殿内沿着墙壁置炕,皇帝和臣下坐在炕上商议国事,由嫔妃供应饮食。宫殿平日无事时,则锁上不用 。

火药的发明和城墙的改变

在宋朝时期,出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以及火药,其中火药的发明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与结构外观。火药相传是由唐朝(一说是秦朝)的修炼人所发现的,是他们在采药炼丹时无心插柳中制造出来的“失败品”。到了宋朝,火药除了拿来制作烟花鞭炮,作娱乐用途外,还发展出利用火药作兵器的火铳,以弥补宋兵战斗力不足的劣势。

由于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当中,对城墙的破坏力甚为巨大,促使城市的防御设施相应的改变,除了增加用砖石砌的城墙、深挖壕沟外,还修建瓮城、箭楼、马面等建筑。瓮城是在城门外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二侧与城墙相连,用来防止城门被敌方火器直接攻击。瓮城从五代时期逐渐被兴建,北宋的城市例如平江府(苏州)、襄阳等,多有瓮城之设,开封更有瓮城三层。

箭楼顾名思义,就是搭建在城门上、四周有远望、射箭窗孔的城楼。马面就是墙垛或炖台的俗称,是在城墙外侧加造的突起设施,用来加固城墙,也利于观察和防卫。

宗教建筑

宋朝皇帝多信仰道教,是以有宋一朝多道教建筑,其规模大多浩大,且制作精美华丽。除了在大内宫城里建造道观,专供帝王后妃朝拜外,甚至有帝王还勒令各地州府在各自的辖地里兴建道观一所 ;有一短暂时期,甚至令全国佛寺皆改为道观 。

道观的建筑格局和其它中国传统建筑无异,有作为供奉神像的主殿堂、供道士修行的斋堂、讲道用的法堂、藏经堂、客房、园林等等。在城市内的道观通常是一组大型建筑群,房舍有多达上千间;在郊区的道观,则多选在环境优美之处,以一条长道和外界连接。目前遗留下来的宋代道观只剩下三处,即苏州玄妙观三清殿、莆田玄妙观三清殿,以及四川江油云岩寺 。

宋朝的佛教建筑虽然没有道教建筑那般,因为帝王的倡导而大肆兴建,不过由于佛教在中土已经流传久远,根基稳固,所以仍然有所修建。此时的佛寺格局呈多样化,有以佛塔为主、以佛殿为主、或以阁楼为主,普遍的规模虽然没有道教的宫观大,但其木工结构也是极为精致壮丽。宋朝佛寺的一个特点是出现了大型的僧堂,僧堂是供给僧人打坐及睡卧的地方,大型僧堂多见于禅宗的寺庙。

园林之盛

宋朝文艺之风鼎盛,其时代风格倾向纤细绮丽,是以此时的园林造景亦多精致轻巧。在宋朝不论帝王或百姓,皆喜兴建园林,根据文献记载,在北宋百余年的时间中,光是首都开封的园林,就多达150座 。园林设计到此时進入成熟阶段,花草木石亭阁楼台的布局莫不经过细腻的安排,反映了中国古来的思想,“法象天地”、“巧夺天工”,以仿效自然为创作原则,展现了丰富的艺术性与内涵意境。

艮岳是宋末所建的皇室园林,是那位杰出的艺术家,但做皇帝失败的宋徽宗所建。园中以山水为主,有大小山峰数座,在峰上设亭以观览全景;园林内遍植各类珍稀植物,以之为主题分为不同的景点,如梅岭、龙柏坡等;还有大量从太湖运来的太湖石堆砌成假山,加上曲径、池流、楼阁等参差其中,使整个园林宛如一精美绝伦的微观山水。艮岳可说是一个成功的大型艺术品,却也耗费巨大、劳民伤财。彼时金已灭辽,正逐步向北宋逼来,而当朝皇帝仍耽溺于风花雪月中,国家的人力财力不是拿来加强军防,而是大兴土木,建设园林,终于导致北宋的灭亡。

除了皇室园林外,还有醉翁亭、放鹤亭、沧浪亭,都是宋朝时期建造的私家名园,也因曾在其中发生的文人逸事而流芳后世。

《营造法式》

北宋神宋年间(1103年)出现的《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部官方刊行的建筑工程与法规书,它系统的归纳了以前散诸于史籍的建筑记载,并收编了没有行于文字、历代口耳相传的经验口诀,总结了宋朝之前,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结构、规范形制、艺术风格等各方面的经验,对于后世的建筑营造影响巨大。

《营造法式》的出现是由于北宋帝王频繁修建宫殿园林寺观等大型工程,却缺乏对于规模、材料用量和施工進度的标准,除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外,也无法保证品质的一致,还容易制造贪污克扣的机会。

《营造法式》包括四部分:

1.史料的整理
2.各建筑类别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过程
3.工程时数和材料的定制标准
4.建筑图例

中国历来有关技术的文献,通常只有文字叙述,少有图示。《营造法式》开创了图文并茂的先河,这些图样描绘得十分精确细致,既有工程图也有彩绘画稿;既有分件图也有总体图,极具工程制图和美术工艺的水平。

宋朝的建筑特色

宋朝的时代风格迥异于唐朝的恢宏大器,偏向细腻纤秀。此时的建筑技术已达成熟阶段,建筑物由于《营造法式》的规范与模数的使用,已经趋于定型化,工匠的注意力遂放在对建筑物的细部刻画上,不仅每个建材都要進行艺术加工,还要注重整体呈现的美学效果。例如梁柱若雕刻花朵,造型每每不同,连花瓣都极尽变化;旁边若绘有彩画,也是以花卉为主题,且每个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的四层晕染才算完成。

北宋的灭亡

宋神宗时由于国力开始衰退,起用王安石变法,在朝廷中引发了新旧党争,使朝政开始不稳,而民间对新政的推行又形成反弹,因为本意是利民的政策由于实施过急、又用人不当,而成为扰民恶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新法持续了神宗哲宗二朝,朝中大臣分成保守派和改革派,前者以欧阳修、苏东坡等为首;改革派则以蔡京父子为主,史书评论许多改革派的人品实属低劣,只是靠着逢迎阿谀得享高官厚禄。

哲宗逝而无子,其弟继位,就是宋徽宗。他爱好享乐、拥有杰出的艺术天赋,对朝政完全没兴趣,将之交给投他所好的人,于是北宋的命运便握在蔡京等人的手里。他们排斥异己,公开贪污卖官,朝政腐败不堪。

当金朝开始强盛,准备攻打辽国,宋徽宗不顾群臣反对,与金订立盟约联合攻辽,约定成功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宋朝以往纳贡给辽的岁币则改奉金朝。两国联合攻辽,金兵连战皆捷,宋兵却屡战屡败,被金朝看出虚实,是以在灭辽之后,继续南下攻宋。

宋徽宗听说 金兵来攻,连忙将皇位传给儿子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开封被金兵攻破,除了大肆掠夺城中财物、焚毁屋舍外,还俘虏徽钦二帝及所有皇族大臣北去,这场史称的“靖康之难”结束了北宋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上下五千年》,正见网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4/9/16/29147.html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着
《中国古代建筑》,傅熹年等多人合著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董?泓著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傅熹年著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科技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