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休戚与共(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12月24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 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 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襄公(1)有疾,召顷公(2)而告之,曰:“必善(3)晋周(4),将得晋国。其行也文,能文则得天地。……且夫立无跛(5),正也;视无还(6),端也;听无耸(7),成也;言无远(8),慎也。夫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成,德之终也;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道正事信,明令德(9)矣。慎成端正,德之相(10)也。为晋休(11)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国何取!”

《国语.周语下》

【批注】
(1)襄公:指单襄公。
(2)顷公:单襄公之子。
(3)善:善待、好好对待。
(4)周:指春秋时代晋悼公孙周,他是晋襄公的曾孙,孙谈之子。
(5)立无跛:站时双腿直立不偏倚。跛,音必,歪斜、偏倚。
(6)视无还:看事物时不会左顾右盼。还,音环,反复,此指眼珠反复的转动。
(7)听无耸:倾听时不竖起耳朵。耸,音悚。
(8)言无远:只谈论切近的事,而不好高骛远。
(9)明令德:明白善良的品德。令德,即美德。
(10)相:音向,辅助。
(11)休:快乐、欣喜。

【故事阐述】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孙周是晋襄公的曾孙,孙谈之子,因受到当时在位的晋厉公排斥,于是就到周王室,侍奉单襄公并任职他的家臣。孙周为人忠实,做事重义理,虽然避走他乡,但还是心系着晋国的一切。如果听到晋国不好的消息,他就会感到哀伤;如果听到晋国有喜庆的好消息,他也会跟着高兴。

单襄公病重时,唤来儿子单顷公告诉他说:“一定要好好善待晋国公子孙周,他将来会成为晋国国君。他的品行具有文德,而具备文德的人就会得到天地的庇佑。有了天地的降福,至少能成为国君。孙周站立时不歪斜,是正;看东西时目不斜视,是端;倾听时不竖起耳朵,是成;言谈时不骛远,是慎。正,是德行的基础;端,是德行的依据;成,是德行的最终结果;慎,是德行的守护。守护稳固而结果不偏,基础端正而行事有依据,这就是通晓善良的品德了。慎、成、端、正,是辅助德的。为晋国欣喜和悲伤,是不忘本。具备美德又有善行辅佐,怎能不继承王位呢!”单顷公答应了他父亲的叮嘱。后来,晋厉公在内乱中被杀死,晋国人把孙周迎回并立为国君,就是晋悼公。

渐渐的人们就把原文中“晋休戚,不背本也为”,演变成“休戚与共”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彼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讨论】
(1) 单襄公为什么认为孙周是才德兼备的青年?为什么要儿子顷公善待孙周?
(2) 单襄公认为具备文德的人,就能获得上天的赐福,请问你相信生命轮回吗?善恶有报吗?请各找一篇故事,把自己的体会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公司的营运和个人休戚与共,所以大家要共同努力,创造公司最大的利润。
例:家庭与个人关系休戚与共,碰到困境时,全家人要同心协力,才能度过难关。

【相似成语】
息息相关;祸福与共;唇齿相依;休戚相关

【课后时间】
请试着分辨“休戚与共”和“休戚相关”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1) 异:“休戚与共”偏重在同甘苦、共患难,而“休戚相关”则偏重在关系紧密。
(2) 同:都有彼此关系密不可分之意。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