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1月18日】
【原文】
邹与鲁哄(1),穆公(2)问曰:“吾有司(3)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4)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5)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6)曰:“戒之戒之!出乎尔(7)者,反(8)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9)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
【批注】
(1)哄:争战、争斗。
(2)穆公:指邹穆公,春秋时代邹国国君。
(3)有司:官员。
(4)疾:憎恨。
(5)几:音基,接近、将近。
(6)曾子:即孔子弟子曾参,春秋时代鲁国人。
(7)尔:汝、你。
(8)反:同“返”,回报。
(9)尤:归罪、责怪。
【故事阐述】
春秋时代,邹国和鲁国两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个,却没有一个人民为他们牺牲的。要杀他们也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却又痛恨他们眼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援救,该怎么做才好呢?”孟子回答说:“闹饥荒的年岁,您的人民,年老体弱的辗转死于山沟里,年轻力壮的四处流散逃荒,将近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充足,国库装满了财宝,您的官员们却没有向您报告人民的困境,这是他们不关切并且残害人民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小心啊!您现在对别人所做的,将来别人也会回报在你身上。”现在正是人民在回报他们。您不要归罪人民吧!您只要施行仁政,人民自然会去亲近在上位的人,愿意为他们的长官去牺牲了。”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原是比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将怎么对待你。后来,人们将其简化成“出尔反尔”这句成语,则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讨论】
(1)孟子认为人民为什么不肯为邹国效死?
(2)这个故事中“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虽然说的是国君对人民、官员对人民的关系,如果引申到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是也存在这种关系呢?你跟别人互动的人际关系中,你是怎么做的?请说说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你尽管放心,他做生意最讲信用了,不会出尔反尔。
例:人和人交往,如果老是出尔反尔,那么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相似成语】
自食其言;朝秦暮楚;言而无信;反复无常;朝三暮四
【课后时间】
请写三个和“出尔反尔”相反的成语。
参考答案:
一言为定、一诺千金、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说一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