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春联”的由来

明珠


【正见网2008年01月15日】

“春联”,清朝及清朝以前也称作“桃符”。明清两朝代很流行的儿童读物《幼学琼林·卷一》有一联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夏历的十二月)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旧俗夏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这里说了,祭灶日(祭祀灶神)过后才能开始贴春联;普通官员或老百姓都是用红纸写春联,只有皇宫内廷或皇族王公之家,才能用镶红边或蓝边的白纸来写春联。

那么写“春联”又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呢?据清朝的文学家纪昀考证:“门联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但今以朱笺书之为异耳。”(《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西元 919年~西元 965年)时期产生的,由当时的学士辛寅逊创作。目前有很多学者也都沿用纪晓岚的这一记载。

据笔者考证,纪晓岚书中有两处笔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对联的作者是孟昶而非辛寅逊(正史中为“幸寅逊”,可能是纪昀的笔误)。因为据《宋史·卷六十六》记载:“又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末年(西元 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里说孟昶嫌幸寅逊写的春联不好,就自己提笔写了这副春联。

另据清朝的学者梁章钜记载:“尝闻纪文达(纪昀)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楹联丛话·故事》)而清朝的另一位文人袁枚亦有对此事的考证记载:“后蜀主孟昶《题桃符贴寝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随园诗话》)且孟昶有其它的诗作传世,而幸寅逊却没有。由此可见,中国历史的第一副春联的作者为孟昶,创作时间大约是广政二十七年(西元 964年)除夕。至于从哪个年代开始用红纸写春联,清朝的学者梁章钜也说“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

那么,“春联”为什么又称作“桃符”呢?

“桃符”本来是指中国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门神的桃木板,古人认为能压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门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这一段话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几个典故和风俗,且容笔者一一道来。

“画鸡”这一风俗,清初的文官周亮工解释的比较详尽: “按《岁时记》:‘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京城的城门)剪(剪纸为鸡)以插首,中州(中原地区)画以悬堂,中贵人尤好画大鸡于石,元日张之,盖北地类呼‘吉’为‘鸡’,俗云室上大吉也。”(《书影 ·卷二》)

“苇索”是指用苇草编成的绳索。中国古代民俗,过年时以之悬挂门旁,以袪除邪鬼。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记载:“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子,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

另据东汉· 王充《论衡· 订鬼篇》引述《山海经》的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现今的《山海经》版本中并无这段记载,可见是历代学者在汇编《山海经》时将这段记载遗漏了。)

也就是说,“桃符”、“画鸡”、“悬苇索”这些风俗是从上古的黄帝时期就开始传下来的。这个风俗一直到五代后蜀的孟昶时期,人们才开始在桃木板上写春联。因为春联是直接写在桃符上,所以刚开始人们还是把"春联"称之为"桃符"。

“春联”一词最早是见于明· 吴承恩《西游记》中: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两边金漆柱上,贴着一幅大红纸的春联,上写着: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遂都一齐進去,又见那二门上有一对春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另据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 卷十二》:“明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前诏公卿士庶家门外悉加春联,帝微行出观以为乐。”由此可见,将原是写于桃符(桃木板)上的对联改为写在大红纸上并粘贴在门上或柱上的习俗,应是从明朝开始的。

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在清朝是顶峰时期,从皇宫、朝廷官员到普通百姓之家,每到腊月下旬都要开始忙着写春联和贴春联。 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应制》中记载:“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槅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或须更新,但易新绢,分派工楷法之翰林书之,而联语悉仍其旧。”

当时清太和殿 左右门春联云:“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觐龙光。”中和殿中槅扇云:“仁寿握乾符,万国车书会极;中和绵鼎箓,九天日月齐光。”乾清门云:“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环紫极;皇图千祀永,尧天舜日启青阳。”

阿哥所宫门云:“旭日丽龙楼,瑞气春融珠树迥;卿云笼鹤禁,祥光晴护玉阶平。”“金镜霞明,九苞开凤箓;玉衡星正,五色协麟文。”坤宁宫云:"麟定螽诜,叶二南于彤管;星轩月殿,配一德于丹宸。”尚衣监云:“天上垂衣明藻火;日边珥笔颂星云。”茶膳房云:“得气仙蓂长应月;呈祥瑞萐并迎风。”

清朝的文人也将写春联及对对联当成一项风雅之事而乐此不疲。据说 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曾创作了一副很有趣的长联云:“(上联)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下联)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清朝文人既然有此雅好,民间百姓当然也不遑多让。据清·梁章钜《 楹联丛话》记载: 有倪姓女,自负才色。其父出联句以择婿,募能应对者,则嫁之。句云:“妙人兒倪家少女。”一时对者寂然。今不知究适何氏也?予亦思之日久,无以应之。后闻之内侄杨竹孙云:“有对以‘故言者諸子古文。’”亦足见巧思矣,但语义不甚类耳。

以上是谈“春联”习俗的由来,顺便介绍的几则清朝时的对联趣闻。为了祝愿各位尊敬的读者能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新年,笔者特地从新创作了几副春联以飨读者,希望您喜欢:

1、真善忍好

法光照苍穹,琪花献瑞;
佛恩充浩瀚,瑶草同辉。

2、新年晚会

真相传遍人间,万户千家皆成宝地。
法徒巡演世界,十洲三岛并现金光。

3、政通人和

静泰怡神,正法宣风启阊阖;
冲融契道,慈悲瑞霭畅文轩。
4、万象更新

法轮旋转,风雨和甘开福地;
佛恩浩荡,星云景庆换新天。

5 、法船启航

圣王转法轮,祥开万象;
法徒救众生,瑞启三阳。

6 、普天同庆

大法慈悲,四表光华瞻正朔;
佛恩浩荡,万方歌舞庆同春。

7 、天地同向

景福集璇宫,亿万斯年正法长在;
慈云辉宝殿,千八百国众生感恩。

8、修善人家

迎春曙色皆含笑语,
近日晴光偏進家门。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